从地质学上看,属石炭二叠系海相沉积,在我国分布很广,很多省份都有此类石种。如果想找到好的品相,还须在非地震带通过,且附近地段富含矿物质,历史上没有地震记载、岩石呈水平状、节理发育的地方。其画面形成机理比较复杂,特别是画面上多有树的枝叶状出现,故常被误解为树的枝叶化石,然而其科学成因是:在岩石的原层面之间,各种溶液如锰铁类氧化物溶液等随机渗透、侵染,而形成的变化无穷的种种图案机理,且多以树枝、花卉图纹为主体,并衬以各色岩石颜料。被制作成松屏石板画的艺术品多将其配以诗词,同文相得益彰,从而造就了一幅幅浑然天成,历史悠久,古朴典雅,意境深邃的优美画卷。在采集时有时会得到对称板(两块石板画面以中轴对称),或者双面板(一块石板正反两面都有很好的画面),这些更加珍贵。
松屏石常以颜色、产地、结构、构造、光泽、质地和产区来分类,而很多分类又或多或少的被视为绿松石的质量等级,而带有重要意义。
松石饰品蓝色绿松石
浅蓝色绿松石
蓝绿色绿松石
绿色绿松石
黄绿色绿松石
浅绿色绿松石
透明绿松石:透明的绿松石结晶。极为罕见,非常贵重,单块透明宝石重量少于1 克拉;
块状绿松石:致密的块状绿松石。色彩鲜艳,质地细密坚实,有光泽,十分常见;
结核状绿松石:呈卵状、椭球状、葡萄状、枕状等形态的绿松石,大小悬殊较大;
蓝缟绿松石:也被称为花边绿松石,指因铁元素渗透部分取代铝元素而形成的,带有蛛网状花纹的绿松石;
铁线绿松石:表面带有细的铁黑色花纹的绿松石;
瓷松石:天蓝色、质地细密坚实,打碎后断面如瓷器断面,十分光亮的绿松石,质量比较高;
脉状绿松石:脉络状、付存于周围岩石破碎带中的绿松石;
斑杂状绿松石:带有高岭石和褐铁矿等矿物而呈现斑点状构造的绿松石,质量比较差;
面松:质地松散的绿松石,断面呈颗粒状,硬度低,指甲能刻出划痕。只有部分块料可用;
泡松:比面松质地还要松散的绿松石,质量最低,几乎不能使用。但经过着色、注胶后已成为一种可用的绿松石品种。
依据颜色、光泽、质地、块度等特性,中国大陆一般将绿松石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绿松石:呈现明艳的天蓝色,色调纯正、匀称,光泽很强,微透明至半透明,有玻璃感。质地细密、坚实,没有铁线或者其他缺陷,块度大。
二级绿松石:呈现深蓝色、翠绿色或者蓝绿色,光泽较强,微透明。质地坚实,很少铁线或者其他缺陷,块度中。
三级绿松石:呈现浅蓝色、蓝白色或者浅黄绿色等,光泽差,质地比较疏松,有明显铁线、白脑、筋、糠心等缺陷,块度大小不一。
从特征方面来辨别:外观象瓷器,具典型的粒状结构,放大检查可看到清晰的颗粒界限及基质中的深蓝色染料颗粒。有时为仿铁线绿松石而制作“蛛网状”细脉。因所含的蓝色铜盐可溶解于盐酸中,滴酸后擦拭白色棉球上将显出明显的蓝色。红外光谱上出现粘接剂引起的1725cm-1峰。
观看颜色:有浅蓝、中等蓝色、绿蓝色、绿色等多种颜色,颜色斑驳,有暗色斑点和纹理(绿松石的纹理俗称铁线)。越蓝的越好。
区分天然与人工绿松石:合成绿松石具有典型的蓝色微小颗粒,有时表面有人工“铁线”。染色的羟硅硼钙石是一种便宜的绿松石仿制品,简单的鉴别方法是在查尔斯滤色镜下显粉色。
铁线检验法:由于天然绿松石的组成很复杂,检查其铁线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是天然绿松石,我们观察表面铁线,比较有立体的感觉,由于是自然产生,铁线有粗有细,且分布的情形也有疏密不同,具有天然的真实美感;合成绿松石的铁线摸起来较平滑,没有立体感,铁线粗细大致差不多,且看起来的感觉较不自然。
成份检验法:我们可以从成份去区别,合成绿松石成份较均一,而天然绿松石杂质较多,如高岭石、埃洛石等粘土矿物,它们常集结成细小的斑块和细脉充填于绿松石间,还可见到石英微粒集结的团块,褐铁矿和炭质所形成之黑褐色纹理和色斑。
表面观察法:由于合成材料硬度较低,经过一段时间其表面往往会出现绿蓝色的碎屑物质,并有裂纹。
放大观察法:合成绿松石结构单一,放大观察会见到大量均匀分布的蓝色球形微粒,而天然绿松石具细粒结构,常见角砾状碎斑状结构,感觉就比较不自然。
收藏此石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溯至先秦,后至唐朝成为相府之收藏,据“平泉草木记”记载,唐代文人雅士玩石成风,所选的石玩有:八公石、琅琊石、……醒酒石等,其中醒酒石,少遇水露即可出现林木花卉,引以为奇。又有宋代赵希鹄的“洞天清录”记载:蜀中有石,解开自然有小松,形成三、五十株,行则成经,描画所不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