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照 姓名:邹干
性别:男
出生年月:1413年
国籍:中国
朝代:明
籍贯:不详
民族:汉族
身份:政治人物
故乡旧址 邹干(约1413—1491),字宗盛,明余杭人。正统四年(1439)进士。自幼聪慧,年十五即为应天府太学生。历任兵部职方主事、武选郎中、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等职。为人正直爱民,为于谦所倚重。在兵部时,有云南指挥万城获功,请升播州宣慰使,又有杨升要求由幼孙袭爵,两人各带金百两贿干。干正色相拒道:“汝职公道所有,非我所可私。”
正统十四年,英宗北征,为瓦剌所俘,全国震惊,都城戒严,召募有才能者保卫国家。邹干以善于用兵,富有才干,被兵部尚书于谦越级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干披坚执锐,往来军中。时值天寒,士兵又冻又饿,干请动用太仓食解决军民困顿。瓦剌将额森部迫近京畿,守城官兵紧闭城门,城外老幼万余人无法进城,呼天号地求救。邹干说:“设城本以卫民,今弃民于敌,可乎?”适值军队亦需外出抢运粮草,士即下令:“军从左出,民从右入。”救民入城,又亲督三营运粮,分兵把守宣武、彰义两门迎战。瓦剌兵探知城内有备,遂退去。
景泰元年(1450),任礼部左侍郎,奉命考察山西官吏,罢革布政使以下大小渎职官员50余人。后赈恤山东、河南、凤阳等处水灾,奏免税粮若干万石。又请令入国子监读书者应上交粮食,以减轻国家粮食困难。纳粮入监,遂成制度。天顺元年(1457),抚按京郊各郡,行事不阿权贵。一次在便殿奏事,因仪态不恭,被调至南京,后又调回,任礼部尚书。在礼部十年,废除宿弊不止一端,如禁止斋醮妄费,罢度僧道13.3万人,免去浙江被摊派的花木万余株等。
成化十六年(1480),辞官还乡。弘治四年(1491),浙西灾荒,上疏予以赈恤,被采纳,命布政司正官送礼慰劳。卒后赠太子太保,谥康靖,建祠于墓侧。生前,曾与邑人方景高捐地募资建“三贤祠”,纪念陈浑、归珧、杨时等“南湖三贤”。
邹姓图腾 史书记载,邹姓起源有二:
一是来自春秋时代的邾娄国,二是来自同一时期的宋国。
邾娄国即邾国,是周武王伐纣得天下之后,封给颛顼帝后代曹挟的封地。战国时改国名为邹国。后来,邹国被楚所灭,其子孙中一部分人便以国为氏,姓邹,另一部分人则以“朱”为姓。
另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宋国是周武王封给殷商的后代的封地,后来宋愍公的后人正考父食邑于邹(今山东邹县东南),其后代有一支就以封邑为氏,就是邹氏。
史书记载 邹干,父死时尚年幼,聪慧好学,明正统4年(1439)举进士,后任兵部职方主事、迁武选郎中。继承父风,清廉正直。明朝的兵部,职掌着武职官员的铨选升迁和土官的任职、承袭。职方和武选就是兵部主管这两项工作的职能部门,主事虽然只是从六官的小京官,郎中也不过正四品,但都是实权在握的官员,掌握着武官和土司的命运。所以那些投机钻营的人就首先要打通邹干这个关节。云南指挥万成,薄有小功,却想离开云南这个蛮荒之地,到富饶的地方去做大官。他带了黄金珠宝进京来走路子,头一个就找邹干,要求邹干派他去四川播州任宣慰使,送邹干黄金百两,却被邹干断然拒绝,他严厉斥责:“汝职公道所有,非我所私。”还有一个叫杨升的土司,宠爱幼孙,要求由幼孙承袭自己的爵位,因为这不合朝庭律制的规定,也送黄金百两来求邹干,要求邹干在文书上将幼孙冒称为长孙,帮助他瞒天过海。邹干拒收贿金,正色地说:“朝庭律制,不容亵渎,请回吧。” 因为邹干清正廉明,秉公办事,又极具才干,作风严谨果敢,虽是文官却有将帅风,为当时的兵部尚书于谦所赏识,倚为左右手,升任兵部右侍郎。
他的大忠大仁大智大勇,表现在明正统14年(1449)土木堡事变中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后于谦领导的京师保卫战中。瓦剌统帅也先率领大军势如破竹兵临北京城下。邹干奉于谦之命守卫首挡敌锋的宣武、章义两城门,同时负责守城军民的粮草供应。这时,城外逃兵难的数千百姓扶老携幼号哭城下,请求进城避难。可是也先大兵离城仅数里之遥,开城门是极为危险,一旦延误,那怕是一时半刻,也会被敌兵乘乱拥入,何况难民中极可能有瓦剌的奸细混入,如果在城门中作起乱来,那将是里应外合,城门将被攻破。部下将士多数不同意接纳难民,保住京师要紧。可是邹干想,如果让这数千难民滞留城外,瓦剌兵到,必遭屠杀,难道眼睁睁地看着这些老老少少的大明百姓让敌人杀戳吗?不行!他快马飞奔去报知于谦,于谦信任邹干,只叮嘱一句“要快,要抢在瓦剌兵前头”。邹干马上组织得力干员维持难民秩序,加快进城速度,自己领一支精兵,出城警戒,严防奸细闹事。由于他当机立断,调度有方,抢在也先兵到之前把难民全部接纳进城并安置妥当。
瓦剌大军临城抢攻,宣武、章义两门守御严密,士气高昂,炮轰箭飞,瓦剌兵根本无法接近。 也先损失了大批人马,北京城巍然不动。他就推出在土木堡俘获的英宗皇帝,让他喊话,要于谦、邹干开城门接驾,想骗开城门一拥而入,灭了明朝,改朝换代。可于谦、邹干早就识破了也先的阴谋,只是在城头上对英宗下跪、叩首。并告诉英宗,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后作主,已立成阝王为皇帝,改元景泰,英宗已是太上皇了,为了大明江山,现在不能开城迎接太上皇。任凭英宗发怒叫骂,于谦、邹干就是不开城门。也先的阴谋落空,无奈退回本国,明王朝保住了,千万百姓避免了一场战乱。
景泰元年(1450),邹干奉命考察山西官吏,罢革布政使以下贪赃渎职官员五十余人。他赈恤山东、河南、安徽等水灾,奏免税粮。后任礼部尚书,废除暗弊,首开诸生输粟入监读书,从此纳粟入监成为制度。他免去浙江被摊派的花木。弘治4年,已辞官回乡的邹干还上疏请赈恤浙西灾荒被采纳。卒后,赠太子少保。谥康靖,明孝宗在赐谥束力中有“性资清谨,问学疏通,勤劳而著绩载”的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