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泗桥战役遗址(4)
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职北伐军总司令,誓师北伐。北伐军有8个军10万余人,右翼由第一、二、三、六军组成,从广东进入江西、福建;左翼由第四军十师、十二师、叶挺独立团,第七军,八军组成,从广东出发,进入湖南、湖北。
北伐军在两湖战场的主要对手是吴佩孚。吴佩孚在军阀战争中拼杀半生,创造过不少军事奇迹,自称“百战之雄”。他苦心经营的汨罗江防线被北伐军攻破后,决定在鄂南的汀泗桥、咸宁、柏墩一线组织防御,阻止北伐军向北推进。汀泗桥素有天险之称,东面高山耸立,且南、北、西三面当时均为大水包围,粤汉铁路经过此处铁桥贯通南北。翻开《四邑公堤志》,当年的水文记录赫然在目:“1926年秋,长江洪水暴涨,江水由赤矶山决口,丰水塘、蔡家店、茅烛花、九湾卢4处共溃口1585米,江水倒灌金水流域,武昌、咸宁、嘉鱼、蒲圻4县淹没。汀泗桥除了塔垴山等高处外,其余田畴一片汪洋。西南岸到东北岸,只有连接东街、西街的石拱桥和西北边京广线铁路桥可以通过。”
北伐军取得汨罗江大捷后,陆续占领了岳州、通城、羊楼司等重要城镇。吴佩孚心急如焚,令其部将宋大霈、董政国收集残部万余人,以宋任指挥,据守汀泗桥;令其武汉方面陈嘉谟部万余兵力南下驰援;并亲率其精锐部队陈德麟、刘玉春所部昼夜兼程南下。
当时,中共湖北省委特派员漆昌元、刘子谷等来到蒲圻(今赤壁)发动组织群众支持北伐。他们从蒲圻籍的黄埔军校生邱壁山、刘凤鸣那里得知北伐军进军路线和战事进展顺利的情况后,立即加紧了迎接北伐大军的准备工作以及对北洋军阀士兵的宣传、瓦解工作。8月24日上午,北伐军唐生智部在蒲圻人民的一片欢呼声中,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这座古城。沿途都有农协设立的茶水站,给士兵送水、送饭,还组织运输队,为部队送子弹、抬伤员、当向导、提供情报。
一时间,驻湘溃敌乘坐火车后撤,直系主力向南挺进,准备与入鄂北伐军决战。第四军的当务之急是先于敌人占领蒲圻的中伙铺车站,截断粤汉铁路,扼住溃敌退路。然而这确实是个艰巨的任务,受领任务的部队必须在30个小时之内强行军100多里,翻越三座高山和两条河流,在行军途中还可能与溃敌相遇或被南下的直系部队主力咬住。
“哪个部队愿意担任抢占中伙铺的任务?”在军事会议上,第四军代理军长陈可钰一连问了三遍,手下将领面呈苦色,无人作声。最后,陈可钰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叶挺身上。叶挺不说二话,当即接受任务。来自两广和湖南的战士善于爬山,加上经过反复拉练,叶挺独立团将士练就了飞毛腿的本领,他们急行军,出通城,过崇阳,于25日拂晓到达汀泗桥南15公里的中伙铺火车站,在附近隐蔽起来。
中伙铺火车站的铁路工人告知叶挺独立团,有一列兵车正从蒲圻开往汀泗桥,马上就到中伙铺。叶挺立即命令独立团第二营沿火车站散开,形成包围状,其他营相机行事。这列火车载着向汀泗桥撤退之敌——湖北暂编第三师孙建业部第二团官兵,刚驶入中伙铺火车站,即被叶挺独立团截住。经过1个多小时激战,敌第二团被完全解除武装,敌团长李精明(一说李金门)、营长邹化高等军官20多人和士兵300多人成了俘虏。叶挺独立团由此一举切断了湘敌北撤的通道。
8月25日晚,吴佩孚率嫡系部队到达汉口,一下车,迎上来的湖北督军陈嘉谟便告之汩罗江防线全部被南军突破了,他们正向鄂南方面奔来……吴佩孚万万没有料到局面竟恶化到如此地步!回首1921年4月,吴佩孚曾据守汀泗桥,湖南军阀赵恒惕率湘军数万进攻,受创败退,吴佩孚大获全胜,名声大振。因而此番吴佩孚想凭借天险,重演故伎。他连夜在督署召开军事会议,摆出了准备拼命的架势,拟死守汀泗桥。
为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北伐军决定集结第四、七、八军协同攻坚,主攻任务交给第四军。8月26日黎明,北伐军各部按作战计划,向汀泗桥进击。其中,第四军分3路向汀泗桥挺进:第一路从蒲圻的中伙铺出发,沿铁路两旁向汀泗桥挺进,以十二师三十五团为先锋,叶挺独立团、炮兵营及师部相随;第二路以十二师三十六团一营为前卫,从石坑渡向梅董、张兴国方向前进;第三路以十师三十团为先锋,二十九团为中锋,二十八团及炮兵营为后备队在二十九团后三里相随,从峡山冲出发,向骆岗亭挺进。
当日上午10时半,担任前卫的北伐军四军十二师三十五团一营,率先到达汀泗铁路桥南2公里处的魏家塘,在附近的高槠山、八丁山与北洋军交火,打响了汀泗桥战役第一枪。这两座山是北洋军的前哨,此处部署了约两个连的警戒部队。
三十五团一营是加强营。经过几次冲锋,敌人两个连的警戒部队退到汀泗铁路桥北。三十五团一营相继占领了高槠山、八丁山、永家山、王家林山,以及铁路桥南几百米处的马家山。敌人的大炮被三十五团的炮火击坏,便在桥北用3挺机关枪向桥南扫射。北伐军三十五团从铁路桥往北连续3次冲锋,均被敌人击退,三十五团前卫营伤亡过半。
没多久,叶挺独立团和四军军部赶到魏家塘。因阵地较小,四军只派三十五团正面进攻,将兵力部署在汀泗桥河南岸铁路以及铁路西边的龚孙雷、王宝铁、嘴上张、宝塔张高地上,其余在高槠山、八丁山、永家山、王家林山和马家山一带休整。这也是为了麻痹敌人作的考虑。
北洋军在铁路桥上架设了铁丝网,退到桥北的敌人集中火力把大桥封锁起来。当日下午,敌第一军官团团长刘维黄抽出1/5兵力组成奋勇队,用强大的炮火作掩护,往铁路桥南冲来。北伐军十二师三十五团抵挡不住,往后退却。驻在魏家塘四军军部受到严重威胁,军部急调叶挺独立团投入战斗。
驻在军部右后侧的叶挺独立团二营营长许继慎,接到叶挺“即刻上前驰援军部”的命令后,振臂一呼:“跟我上!”战士们绕过军部往北冲锋,在敌军突击队后面发起进攻。猛烈的枪声使正在往南冲的敌军突击队阵脚大乱,敌第一军官团这1000多人是大刀队和手枪队,没有枪托和刺刀,双方肉搏时,手枪失去了作用,死伤过半,其余溃退到铁路桥北。[1]
汀泗桥镇是当时粤汉铁路线上的一个小镇,当年的汀泗桥镇以汀泗河为界,河西属蒲圻县,河东属咸宁县,解放后为了便于市政建设和管理统一划归咸宁县管理。汀泗桥镇是咸宁的南大门,也是通往武汉的必经要隘,镇东有一片比较陡峭和起伏连绵的山岗,其中最高的一座山名叫塔脑山,敌军的阵地就设在这片山岗之上。汀泗河蜿转曲折自西南向北斜穿汀泗桥镇,沿山岗西脚流过,时逢大水,全镇三面均被洪水包围,水深港阔,甚至街道部分路面亦被洪水淹没,人要通过尚需涉水而行,这样就为敌军阵地西面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这里可以通向敌军阵地的仅有自西向东北之粤汉铁路的一座铁桥,但又被敌人的火力严密封锁,难以逾越。在敌人阵地,汀泗河流经这里,当时因涨洪水,也是一片汪洋,这一形势又成为敌军阵地北面之屏障。但在敌人阵地之东南两面,地势较高,并未淹水,尽管敌军有居高临下之便,北伐军需要冒仰攻之险,但毕竟无隔水之难,北伐军还是可以在此布阵向敌人发起进攻。所以说就敌军的阵地而言并非三面环水,以往的一些史书均把汀泗桥镇的三面环水与敌军阵地也是否三面环水混为一谈实属误解。不过,敌军阵地虽然不是三面环水,但是其阵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堪称天险,这是不容置疑的。
1926年8月26日10时30分,北伐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六团从聂家港进入汀泗桥东张兴国一带,抢占高地。炮打对面的猪血铺后山敌阵地,然后以间歇火力网压住敌人凶焰,伺机突击。
连日急行军,官兵疲劳饥渴。三十六团辎重队队副黄和春率领队员将全团行李、伙食担迅速搬运到达,并赶快做饭。饭后,团部派出几个熟悉水性的士兵,到汀泗河秘密侦察河水深度。经过了解,北洋军已将船只掳过北岸,并在汀泗河上游浅水处及河心插上尖刀和竹签,于是三十六团来到上游石头嘴浅水处过河。三十六团二营营长率部向塔垴山冲锋数次,敌军居高临下,用机关枪疯狂向我军扫射。尖刀连疏散队形,侦察敌人阵地配备情况,待增援部队到来。
26日凌晨4时,北伐军第十师所属的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团从峡山冲启程,经周家湾、张家桥,来到汀泗桥骆家塆。十师3个团赶到张兴国后,十二师三十六团则西移阵地,将原阵地交给三十团。二十九团、二十八团向汀泗桥东南展开,占领艾岭徐后山(后夷为平地)高地。在形成对敌军阵地半月形包围后,郭恩演炮兵营成扇形散开,向塔垴山轰击。
26日上午,四军代理军长陈可钰、党代表廖乾吾带领十师、十二师师长亲临汀泗桥南的前线侦查地形,只见地势险要、河水泛滥,心中有些焦急。当时,四军主力没有集中,与七军、八军也未取得联系。三十六团团长黄琪翔说,我军士气旺盛而装备不良,勇于进攻而不善于防御;而敌人的情形完全相反,如果不迅速、彻底改变战局,吴佩孚援军明天到后,我军就陷于被动。他建议不惜任何牺牲,全线夜袭,突破敌人高地,挽救危局。独立团团长叶挺主张速战速决,建议绕道古塘角,抄袭敌后。
陈可钰十分赞许,决定8月27日凌晨2时为总攻时间。命令十二师为左翼队,三十五团从铁路西侧用机枪、大炮进攻铁路桥北,将大部敌人吸引到铁路附近,择机冲过桥北;三十六团向细洋旗垅、红花院、石拱桥、竹厂街一带涉水,正面进攻塔垴山;二师为右翼队,三十团向竹厂街至现汀泗桥小学一带涉水,进攻塔垴山;二十九团向现汀泗桥镇林业站、马垴岭、猪血铺一带涉水,进攻塔垴山;叶挺独立团绕到塔垴山北坡,从敌后冲上塔垴山;二十八团从张兴国迂回到尖山寺、山窝廖、朱家湾火车站、万安春一带,截断敌人退路。
26日下午,三十六团、三十团、二十九团从塔垴山西南、正南、东南3个方向涉水冲锋,因敌人居高临下疯狂扫射,北伐军死伤30多人,30团团长戴载受伤。三十五团1个营在铁路桥上冲锋多次,都未冲过。他们在北桥头与敌人展开肉搏之时,桥附近的敌军穷凶极恶地向桥上开枪开炮,肉搏双方无一生还,汀泗河一时被鲜血染红。
当晚,视野仅及咫尺。三十五团故意将马灯挂在汀泗桥火车站西边铁海坡树上,吸引汀泗河对面的北洋兵朝茫茫树林中放枪,耗其子弹。晚上8时,根据北伐军四军十二师师长张发奎的命令,三十六团一、二营渡水偷袭塔垴山敌人中央阵地,被敌发觉,遭到密集火力扫射,死伤几十人。官兵们在枪林弹雨中,隐蔽前进,不予还击。与此同时,十师三十团、二十团也趁黑夜急速逼进敌人阵地塔垴东边山脚下,遇敌一枪不发,只用剌刀。
当晚12时,十二师三十六团三营、一营部分战士先后涉过200米宽的汀泗河,秘密潜伏在塔垴山下水边。27日凌晨1点多,十二师三十六团三营营长欧震、一营营长兼团侦察队队长梁秉枢带领60多名战士,趁夜色掩护坐上汀泗河顺流而下的十几只小木筏,从火车站一带铁路边向北岸抢渡。在接近对岸时遭到敌人机枪扫射,梁秉枢受伤,1个排长和部分战士被洪水冲走而牺牲。四军炮营立即开火支援先遣将士。第二轮渡河开始时,敌人机枪又响起来。北伐军4发榴弹飞向对岸塔垴山上,在敌群中爆炸,敌人机枪立即哑了。接着连续发射,敌军被炸得东躲西窜。
1926年8月27日凌晨2时,叶挺独立团来到塔垴山北坡肖家街后山窝。与此同时,十师二十八团在汀泗桥镇古塘村尖山寺、山窝廖,朱家湾火车站、背底万布防,截断吴军退路。
敌人不知道北伐军从什么地方打进来,乱作一团。双方激战至27日凌晨6时30分,塔垴山主阵地和北面的米埠陈、米埠万、米埠雷、石鼓岭一带被北伐军占领。残敌跑上铁路,向北面的咸宁城溃逃。而看见信号弹后的四军炮营立即摧毁了敌人的护桥工事,十二师三十五团机枪连集中扫射铁路桥上的障碍物。扼守桥北毛眼角高地的敌人纷纷丢盔弃甲。
27日早上7时许,三十五团得知我军占领塔垴山后,在炮火掩护下组成4路纵队强行通过铁路桥,打击驻守在铁路西侧的敌人。敌人被迫向东进入铁路,往咸宁方向溃退。当日9时,吴佩孚苦心经营的金汤之阵土崩瓦解,汀泗桥战役结束。这时,北伐军四军司令部从魏家塘移至汀泗桥东街竹厂街附近,同时命令叶挺独立团、三十五团追击向咸宁城溃逃之敌。
27日上午11时,独立团占领了咸宁城。叶挺进入敌司令部时,电话铃还在响,电话是贺胜桥驻敌打来的,说吴佩孚已到贺胜桥。叶挺立即放下听筒,令部队全部出城,把全团布置在咸宁东北文笔山一带高地,准备迎击吴佩孚的援兵。同时,张发奎派三十五团到咸宁协同独立团设防。
吴佩孚亲率增援部队从武昌赶到贺胜桥督战,准备踞城顽抗,却无法阻止北伐军前进的脚步。30日12时,北伐军全部占领贺胜桥。至此,打开了通向武汉的大门。31日,北伐大军兵临武昌城下。[1]
汀泗桥战役,共歼敌千余人,俘敌军官157人、士兵2296人。同时,北伐军牺牲将士134人,其中军官5名、战士129人。这129名战士中大多是四军十师三十六团、三十五团的官兵,多为广西、广东、湖南人。鄂南人民将这134名北伐将士的遗骨安葬在汀泗桥的马家山(又名西山、铁海坡)上。[1]
汀泗桥战役是北伐战争3个主要战役的第1个战役和关键战役,为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加速了中国革命进程,为在武汉建立国民政府打下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伐战争是在国共合作条件下举行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正义的革命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北伐军广大官兵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共产党人更是起了先锋模范作用。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发扬了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风格,更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为那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出色的贡献。汀泗桥战役是北伐战争3个主要战役的第1个战役和关键战役,为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加速了中国革命进程,为在武汉建立国民政府打下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伐战争中,尤其是汀泗桥战役中,全国人民,特别是咸宁人民的大力支持,也是赢得那场战争的重要原因。咸宁人民长期处于反动军阀的统治之下,军阀吴佩孚的军队和地方反动政权对咸宁人民长期横征暴敛,咸宁人民早已对他们恨之入骨。
汀泗桥战役前夕,一九二六年的七月,中共湖北省委派共产党员聂宏钧到咸宁,并在汀泗桥组织了有工会、农民协会会员参加的铁路破坏队,配合北伐,切断敌军后路。在战斗打响以后农协会员和群众,积极为北伐军送茶送饭,救护伤员,协助北伐军构筑工事,同时还主动为北伐军提供情报,担任向导。汀泗桥战役中,叶挺独立团绕道古塘角,从后路袭击敌军的这一军事行动,就是由当地居民提出建议并担任向导的。当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到达咸宁时,咸宁各界群众数万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表达了咸宁人民对北伐军的热烈欢迎和支持,给北伐军官兵以巨大鼓舞。在汀泗桥战役中,北伐军共有将士一百三十四人牺牲,咸宁人民将这些烈士的遗骨安葬在汀泗桥的西山上,这些革命先烈把他们的鲜血洒在咸宁这块土地上,这是咸宁人民的光荣。一九二九年十月国民政府当局在汀泗桥西山为牺牲的革命烈士修建了烈士墓、烈士纪念碑、纪念亭。纪念碑碑文由当时国民政府官员胡汉民题写。碑文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
纪念馆全国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对汀泗桥战役遗址进行了修缮,并派专人看护,1988年1月1日国务院将汀泗桥定为“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剑英元帅题字;“北伐先锋”。
为纪念北伐战争六十五周年、七十周年和七十五周年,咸宁市邮政局于1990年、1996年、2001年分别刻制纪念邮戳各一枚,发行纪念封一枚,邮戳和纪念封分别以汀泗桥和纪念碑为主图案,以纪念、宣传汀泗桥战役和遗址。叶挺独立团指挥部旧址
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是国内外知名的战争遗址之一。
1926年8月,国民革命军由湘向鄂挺进,军阀吴佩孚调集重兵扼守汀泗桥,企图阻拦国民革命军北上;汀泗桥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数番激战后,27日,叶挺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先遣队向吴佩孚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敌军全线溃退,国民革命军占领了汀泗桥,为攻取武汉打开了南大门,使革命的势力迅速发展到长江流域。此役十分惨烈,北伐军第七军军长李宗仁回忆:战后三个月,路过汀泗桥,依然觉得血腥扑鼻,必须用手绢掩口鼻方能通过。
为了纪念这一重大战役及在战役中牺牲的烈士,1929年,国民革命政府在此修了烈士墓、纪念碑和纪念亭,建成“汀泗桥北伐烈士陵园”以示纪念。塔垴山顶,仍有战争留下的碉堡与战壕遗址。2002年,数十名专家学者建议加强北伐战争研究,建立北伐汀泗战役纪念馆,收集、收藏北伐战争的历史资料和实物,用声光电手段制作战役模拟系统,重现战役经过,使之成为北伐战争文博和研究中心。同时,兴建北伐战争胜利广场,在广场上建立北伐战争胜利纪念碑,铸造叶挺铜像,使纪念馆、广场、纪念碑成为鄂南的标志性建筑。纪念馆已经落成,其它工程正在续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与人们凭吊峰火战场,学习军事知识的旅游胜地。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