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沙蜥

变色沙蜥

动物界
中文学名 变色沙蜥
爬行纲
分布区域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
亚目 蜥蜴亚目
沙蜥属
目录导航

简介

   沙蜥是一个属。沙蜥属在我国共有五个种,如 荒漠沙蜥、变色沙蜥等。由于它们的头部是圆形的,所以也有人称它们是 蟾头蜥,当地人一般把它们叫作沙和尚、沙婆婆或者大头蝎虎。它们是我国北方 沙漠边缘和 戈壁滩上最常见的小型脊椎动物,在这些地方,如果正值沙蜥活动 高峰时间的话,走上几步就可能遇到一只。成年的沙蜥,身长(不包括尾部)大约5厘米一8厘米,全长大约10厘米一20厘米,体重约5克一15克。它们身体背面的颜色,跟沙地的颜色有关,生活在黄色沙地中的沙蜥,其背面的颜色以黄色为主,还会带有黑色的花纹;而生活在红色沙地中的沙蜥,背部的颜色就以红色为主。但是,沙蜥这种身体颜色与环境颜色一致的现象,是它们从小就已形成的,不像生活在非洲的 变色龙那样,能够在环境颜色发生改变时,很快改变自己身上的颜色。沙蜥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尾巴能够向上卷曲,就像盘状的 蚊香那样,一般能够卷上两圈,而且动作非常灵活自如。这种卷尾巴的习性,主要见之于雄性沙蜥。 图片

基本资料

  中文学名:变色沙蜥;中文目名: 蜥蜴目;中文科名: 鬣蜥科;中文属名:沙蜥属;中文俗名:无中文俗;拉丁文名: 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 ;英文名: Color changeable toad-headed agama;物种命名人及年代:Strauch,1876 ;形态描述: 背部斑纹及色泽变异极大,无突起的鳞丛或棱鳞,四肢及胸鳞上有不明显的弱棱。有腋斑。经济及生态意义:栖息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区,集群而居,在风蚀 沙丘的 白刺丛中、沙地或丘坡上挖洞。活动受季节影响较大。主要捕食 蚂蚁、以及 鳞翅目、 鞘翅目 昆虫及其幼虫。卵生。保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 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图片

物种特征

  变色沙 蜥身体背面的鳞片光滑无棱;必垢腹面白色(幼蜥为鲜黄色),与 黑环相间隔,但尾尖下方黑色;腋下有红色的腋斑。变色沙蜥是 荒漠草原的代表种,其分布环境与 大耳沙蜥生存于同一环境。背部斑纹及色泽变异极大,无突起的鳞丛或棱鳞,四肢及胸鳞上有不明显的弱棱。有腋斑。 图片

生活习性

   沙蜥是生活于荒漠或半荒漠地区的蜥蜴类在野外,沙蜥的食物主要是各类小昆虫,例如蚂蚁、 鼠妇、 瓢虫、 椿象等等。 卵胎生,8月产仔3-4只。 图片

地理分布

  分布于 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 国外分布 哈萨克斯坦(东部),俄罗斯(Tuvin district in Siberia),蒙古。 栖息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区,集群而居,在风蚀 沙丘的 白刺丛中、沙地或丘坡上挖洞,活动受季节影响较大。主要捕食 蚂蚁、以及 鳞翅目、 鞘翅目 昆虫及其幼虫。卵生。 图片

生物研究

  变色沙蜥于2004年7月采自新疆 准噶尔盆地南缘沙漠地区,成体在夏季有较 强的耐饥能力,在提供饮水条件下的耐饥能力为45~52d,平均为48.5d,在不提供饮水条件下的耐饥能力为17~24d左右,平均20.3d.以胃内容物分析法研究其食性,结果显示在夏季的食物主要是 蚂蚁,占食物总量的84%,其次是 步行虫,占11%。 图片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