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珊瑚

鹿角珊瑚

动物界
石珊瑚目
中文学名 鹿角珊瑚
珊瑚虫纲
分布区域 太平洋和印度洋
鹿角珊瑚属Acropora
目录导航

基本资料

        鹿角珊瑚

名称:鹿角珊瑚

英文名:Acropora Coral Green Green Acropora Super Green Acropora

学名:Acropora sp

分布:斐济, 汤加

水流:强

光照:强

饲养要求: 水温:24~27 PH:8.1~8.4 比重:1.023~1.025

难养度:难

种属特征

鹿角珊瑚鹿角珊瑚群体一般分枝形群体一般分枝形,树木状、灌木状或平板形,极少皮壳或亚块状.有轴珊瑚体和辐射珊瑚体,隔片二轮,无轴柱.珊瑚体壁和共骨多孔.

本属是造礁石珊瑚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也是分类最困难,变异最大,变幻莫测的属,现知有382个指名种,34个化石种,其真正的有效种是 “?”,从始新世至今一直分布在欧洲、西印度群岛、北美洲和印度--太平洋区.过去记载我国水域的鹿角珊瑚的新种有Verrill(1866)采于香港的Madrepora tumida , Bassett-Smith (1890)采自郑和群岛的Madrepora compressa ,Madrepora dendrum ,Madrepora rambleui ,Madrpo-ra fragilis 和Brook (1892) 报道郑主群岛的Madrepora nigra, Madrepora tizardi, Madrepora smithi 和中沙群岛的Madrepora tenella 及休自台湾的Madrepora sinensis 的新种,1985年作者报道西沙群岛的Acropora aduncata 新种.自Wallace (1978),Veron &Wallace (1984)和 Wallace (1994) 对本属进行系统的研究后,依靠珊瑚的群体生长型和辐射珊瑚体的形状进行分类,并专门对照比较研究各作者存放在世界各国博物馆保存的模式标本后,归并成若干的效种,由于本属的变异大,特别是随不同生境的变异无法统一,依然是各持己见,.

分类特征

主要依靠群体的生长型,轴珊瑚体的大小、颜色及辐射珊瑚体形状以及共骨的结构.群体的生长形和辐射珊瑚体的形状所示.

石松鹿角珊瑚石松鹿角珊瑚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于南沙、西沙、海南:国外分布在斯里兰卡、印尼、 新加坡、菲律宾、新爱尔兰、大堡礁、日本等。

物种代表

        栅列鹿角珊瑚

栅列鹿角珊瑚

特征:珊瑚骼为厚、皮壳板状群体,或板状分枝融合表面有脊或柱棒状突起。在分布顶端有圆形的轴珊瑚体,不明显,经常是1个以上。辐射珊瑚体大小相等,斜口管形,或紧粘贴,或蜗牛壳状到有圆和狭裂隙状开口。共骨上有密的融合刺组成。

生活时为淡黄色。

地理分布:马达加斯加,查戈斯,马尔代夫,米尼可伊,尼科巴斯,可可斯群岛,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普岛,澳大利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波纳佩岛,马绍尔群岛,罗图马,萨摩亚; 中国的台湾兰屿、西沙群岛及南沙群岛。

松枝鹿角珊瑚

特征:坚实的树枝状分枝,在顶端及其附近可有几个轴珊瑚体,分枝上的辐射珊瑚体紧密粘贴排列,杯口圆滑和管形辐射珊瑚体,第Ⅰ轮隔片发育好,6个约1/2半径宽,第Ⅱ轮发育不全。轴珊瑚体0。8—2mm;突出1㎜左右,第Ⅰ轮隔片发育好,第Ⅱ轮隔片比第Ⅰ轮隔片稍狭。共骨上布满小刺。

生活时为淡黄色、淡绿色和淡黄色夹带亮绿色或深褐色、咖啡色。

地理分布: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 中国的海南岛、西沙群岛。

粗野鹿角珊瑚

特征:珊瑚骼的粗短单枝呈指形状或亚指形,基部共骨扩展彼此相连或游离不连。轴珊瑚体圆柱形,或椭圆柱形,突出2㎜左右,直径3。5-4㎜,杯孔小(1㎜),二轮隔片狭,第Ⅱ轮隔片比第Ⅰ轮隔片更狭,珊瑚壁刺漕状。辐射珊瑚体圆鼻形,隔片仅见1-2个直接隔片。只在基部的辐射珊瑚体内除2个直接隔片大外,还见狭的其余4个第Ⅰ轮隔片,第Ⅱ轮隔片发育不全,刺状。要共骨上浸埋珊瑚体的珊瑚杯径大小不一,突出的辐射珊瑚体突出的高度也参差不一,杯开口大小也不一,杯孔有圆形,也有斜椭圆形。该种的识别特征是粗短圆锥形分枝及特别大的轴珊瑚体,其颜色与分枝色不一,显著玫瑰红色或白色。

生活时轴珊瑚体玫瑰色或白色,分枝呈褐棕色。

地理分布:该种是印度--太平洋区的广布种;中国的台湾、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海南岛及广东沿岸亦有分布。

壮实鹿角珊瑚

特征:珊瑚骼基部皮壳,分枝强壮嗜浪水平生长,呈锥形,顶端钝,分枝大小,长短、粗细相差甚大。轴珊瑚体突出,珊瑚杯深1。5-2。5㎜,第Ⅰ轮6个狭隔片,第Ⅱ轮隔片更狭,或发育不全。辐射珊瑚体在分枝上部拥挤,向上突出,上粗下细的圆管形,直径2-2。5㎜,突出2-4。5㎜,珊瑚杯孔斜而椭圆,外侧第Ⅰ轮3-4个隔片清楚,内侧不清楚,第Ⅱ轮隔片小而不清楚,或不发育。珊瑚壁沟漕状,共骨刺海绵状或刺状。

生活时浅黄色、淡褐色或咖啡色,基部深绿色或翠绿色。

地理分布: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萨摩亚;中国南沙群岛、海南岛。

丘突鹿角珊瑚

特征:珊瑚骼基部皮壳,中央分枝水平蔓生,长短、粗细不一,非常不规则,基部有丘状突起。辐射珊瑚体的形状、大小浸埋或突起(3㎜)都不一样,管状辐射珊瑚体的杯孔有圆形或鼻形开孔,浸埋的辐射珊瑚体是圆开孔,而且数量多。在管形辐射珊瑚体中第Ⅰ轮隔片达1/2半径宽,直接隔片明显,第Ⅱ轮发育不全或无。轴珊瑚体管形,杯孔圆,杯径0。8-1。0㎜,第Ⅰ轮隔片宽(1/2半径宽),板状,隔片上有齿。珊瑚杯上的珊瑚肋显著,有钝刺在珊瑚肋。共骨上有不规则钝或少量装饰小刺组成。

生活时为深褐色或绿色。

地理分布:新加坡,澳大利亚,马绍尔群岛,塔布堤;中国西沙群岛、南沙群岛。

鹿角珊瑚图册鹿角珊瑚图册(3) 鹿角珊瑚图册鹿角珊瑚图册(3)

词条图册

鹿角珊瑚图册鹿角珊瑚图册(3) 鹿角珊瑚图册鹿角珊瑚图册(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