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英文大词典》是这样解释“水平思考”的:“以非正统的方式或者显然地非逻辑的方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中,关键的一个词是“显然地”。用常规的逻辑方法来看,水平思考方法看起来是“非逻辑"的,但是事实上这是源自于模式运用系统的逻辑。在这种逻辑里,激发技巧就是必要的。对水平思考最简单的描述就是:“你不能通过把同一个洞越挖越深,来实现在不同的地方挖出不同的洞。”这里强调的是寻求看待事物的不同方法和不同路径。[1]
水平思考德·波诺博士曾经撰写了一本介绍“另一类思维”的书,将思维、感知思维、自我组织的系统整合在一起,指出这类思维并不是线性的、有序的和逻辑的。在《伦敦生活》杂志对他的一次访谈中,他解释了这种“另一类思维”。在他作解释的时候,他描述了人们应当如何进行“水平式”的思考,以便找到其他的路径和选择。立刻,他突然觉得这正是他需要的词。于是,德·波诺博士回过头去,把书中“另一类思维”的短语全部替换成了“水平思考”。
那是在1967年。现在,“水平思考”已经被正式载入权威的英文词典——《牛津英文大词典》中。
水平思考是一种思维模式。它是在不同的思考方向上进行“水平”移动的思考方式,水平思考要求人们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时,灵活地转换思考角度。举例来讲,换位思考就是一种水平思考,逆向思考和侧向思考也是属于水平思考。
有能力进行水平思考的人,他绝不会按照既定的思路前进,而是在不同的思考方向之间进行转换和抄近路。
在水平思考中,我们致力于提出不同的看法。所有看法都是正确的和相容的;每个不同的看法不是互相推导出来的,而是各自独立产生的。就像你围绕着一幢建筑物走一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拍下不同的照片,所有照片都是同样正确的。
水平思考与创造性思考
德·波诺博士在不同的地方交替使用“创造性思考”和“水平思考”这两个术语。这是因为“创造性思考”更广为人知。然而,我们必须记住,“水平思考”这一术语,主要用来指系统地运用具体的技巧和工具来提出新的创意和概念。[2]
垂直思考与水平思考
西方思维的基本概念源于2300年前希腊的“三位一体论”,并建立在批判性和争论性的基础之上。
苏格拉底普遍德强调逻辑与辩论。在柏拉图所记载的苏格拉底的对话中,有80%都没有建设性的结果。苏格拉底把仅仅指出什么是“错”的作为他的原则。他想通过指出对正义和爱等概念的不恰当运用,而澄清它们的正当用途。柏拉图相信“最后”的真理隐藏在所有现象背后。他有名的比喻就是关于一个被囚禁在洞穴里的人,这个人只能看见洞穴后的一堵墙,洞口燃烧着一堆火焰,当有人走进洞穴的时候,他的影子就被投射到那堵墙上,而这就是被囚禁的人所能看到的全部。柏拉图运用这个比喻来说明,我们整个一生中所能看到的只是真理的“影子”而已。
亚里士多德将逻辑思考加以系统化。从过去的经验中,我们可以聚集许多的“盒子”——定义、分类和原理。当我们遇到新的事物时,我们就判断出这些事物应该属于哪一个盒子。有的事物可以一半属于这个盒子,而另一半又属于那个盒子,或者什么盒子也不属于。
结果,西方思维就成了一种考察“是什么”的思维,是由分析、判断和辩论来决定的思维。这也是一个优良实用的思维系统。
但是,思维还有考察“能够成为什么”的一面,这一面包含了建设性思考、创造性思考以及“开创一条往前的路”。1998年,德·波诺博士受邀在澳大利亚关于展望联邦前景的宪法公约会议上做一个公开演讲。他讲了下面得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把他的汽车一半漆成了白色,另一半漆成了黑色。他的朋友问他为什么做如此奇怪的事情。他回答道:“因为不论什么时候我发生车祸,路两边的目击者在法庭上都会争论看到的车子是白色的还是黑色的,这十分有趣”。
会议结束时,主席安森尼.梅森先生告诉德·波诺——他会记得这个故事,因为在一些争论中,争论的双方常常都是对的,但他们看到的都只是事物的不同侧面。
世界上许多文化,甚至是大多数的文化,都把争论看作是侵掠性的,个性的和非个建设性的。因此,许多国家都准备推行“水平思考”(平行思考法)。
对于每一种基本的思考行为模式,都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帽子来作为象征。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更为方便地根据需要,从一种思考模式切换到另一种思考模式,任何时候,都可以提出进行某种思考模式的要求。六顶思考帽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框架,使我们能够从传统的辩论和对立式的思考,转换为从不同角度
对一件事物的合作性考察。以下是六顶思考帽及其寓意:白色帽子:客观的收集信息
红色帽子:直觉和感觉
黑色帽子:有逻辑理由地谨慎、否定和批判性思考
黄色帽子:有逻辑理由地肯定、欣赏和超前性思考
绿色帽子:创造性努力和创造性思考
蓝色帽子:控制思考过程本身
创造性挑战是水平思考最为基本的方法之一。创造性挑战并不是一种攻击、批评,或者努力显示出为什么某个事物是不足的。它是一种对惟一性的挑战:“这是惟一可能的方法吗?”创造性挑战假设某件事情之所以用某个方式来解决,是出于一些存在于过去、但不一定就适用于现在的理由。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能存在更好的做事方法。
创造性挑战既可以直接用于对事物本身的思考,也可以用于对传统思考方式的思考。我们还可以对任何时刻正在进行的思考过程本身,提出挑战:“我们为什么非得用这样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呢?”我们可以对形成我们思考的各种因素提出挑战:主导性概念、假设、边界、基本因素、要避免的因素、两极选择。通过挑战,我们直接地考察这些因素,看看它们是否真的是必要的。
这是一个非常简短的停顿,思考者在脑海里考虑,是否还有别的选择或者其他的做事方法。思考者有意愿对任何一个点都给予创造性关注。在顺畅的思考过程或者讨论过程中,很多事情都被当成理所当然的。而创造性停顿则促使思考者稍微抽出一点时间,停顿下来关注某个事物。
在任何自我组织的系统(比如感知系统)中都绝对需要激发。我们需要激发和移动来切换思考模式。切换模式是模式系统必需的非对称性本质:有些在事后看起来明显符合逻辑的事物,在事前却不一定如此。
新的单词“PO”代表着激发操作,并表示某件事物被直接当作一种激发。
对于任何激发,我们都需要进行“移动”的操作,以便于移动到新的主意。移动是一种积极的操作,而不只是把判断悬置起来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