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三首

清平乐三首

作者 李白
作品名称 《清平乐三首》
作品出处 《全唐诗》
目录导航

作品原文

清平乐1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2,春风拂槛露华浓3。

若非群玉山4头见,会5向瑶台6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7,云雨巫山枉断肠8。

借问9汉宫10谁得似,可怜11飞燕12倚13新妆。

其三

名花14倾国15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16春风无限恨,沉香亭17北倚18阑干19。 

注释译文

其一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其三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作品鉴赏

这三首诗是专门写杨贵妃的,主要突出其美貌。韦豁《松窗杂录》:“开元中,禁中初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会花方盛开,上乘照夜白(马名),召太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李龟年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首。白欣承诏旨,援笔赋之……”诗中以美人与名花并写。

第一首写杨妃的形态美,放在广袤的空间进行描述。一开头就突出美人,以云喻杨妃衣服之华丽,以花喻杨妃容貌之娇美。第二句写牡丹的艳丽,以此暗喻杨妃美丽动人。此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春风吹拂过沉香亭的栏杆,拦内沾满露水的牡丹显得分外艳丽。这里以牡丹比杨妃,以春风与露水喻皇恩。下面离开了眼前景,离开了“禁中”,转入了广袤的空间,进入了神仙世界。杨妃的美超绝尘寰,只有在神仙世界里才会有,因此断定说,如果不是在群玉山头见过,那就一定是相逢于月夜的瑶台。这里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若非……会……”,这就肯定了杨妃不是凡间俗女,而是天女下凡。但话说得不露痕迹,非常巧妙。

第二首写杨妃的神态美,置于苍茫的时间中进行叙述。此首开头先写花,一枝带露的牡丹,鲜红艳丽,香气袭人;这里不仅有色,而且有香。这是花的美,更是人的美,这样的美人,足使楚王梦中为神女逊色,可笑楚王徒然为神女断肠。在前朝的宫中,如此绝色的美人,只有那可爱的赵飞燕新妆后的娇懒神态,差可比拟。这里采用“尊题格”的修辞手法,以压低历史上的美女来突出杨妃的美。

第三首写玄宗对杨妃的宠爱,兼写爱花。这时从广袤的空间回到了“禁中”,从遥远的历史回到了眼前,从神话与想象中回到了现实。第一首开头写美人,第二首开头写名花,第三首开头名花、美人一起写。先写名花伴着美人,以“两相欢”把花与人合一,写出花的栩栩如生,写出人的绝代风韵。第二句直接写君王的宠爱,能得“君王带笑看”的,包括花与人;但能“长得”“君王带笑看”的,却只能是人。因为花期苦短,能观赏的时间不多,不如妃子能天天陪伴君王,“长得”君王的欢心。“带笑着”三字也写出了玄宗对杨妃的无限爱怜。这里的“笑”字,又逗出了下一句,对着名花、美人,唐明皇心头的无限惆怅与不悦,都会冰融雪消,彻底消释。“春风”是一个借代词语,月以指君王。第三句是写君王对妃子赏名花的情怀,真是其乐无穷。最后一句点明玄宗与杨妃赏杜丹的地点与情态,在沉香亭北,君王与妃子携手倚着栏杆,一同观赏栏内的牡丹,何等悠闲自在,何等风流潇洒,这就进一步与首句中为“两相欢”呼应。

这三首诗咏花写人,花拟美人,美人如花,花人难辨,只觉字字香艳,句句浓丽,春风满纸,光彩照人,千载以后读之,仍令人赏心况目。真是“风流旖旎,绝世丰神。”(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