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岳麓书社; 第1版 (2008年11月1日)
丛书名: 湖湘文库
精装: 140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807611127
条形码: 9787807611127
尺寸: 25.4 x 16.8 x 8.4 cm
重量: 2.5 Kg
《长沙府志(套装全3册)》主要内容: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重脉。特别是近代以来,一批墨批三湘英杰,以其文韬武略,叱咤风云,谱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使湖湘文化更为绚丽多彩,影响深远。为弘扬湖湘文化、砥砺湖湘后人,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编纂出版《湖湘文库》大型丛书。
《湖湘文库》编辑出版以〔整理、传承、研究、创新〕为基本方针,分甲、乙两编,其内容涵盖古今,编纂工作繁难复杂,兹将有关事宜略述如次:
一、甲编为湖湘文献,系前人著述。主要为湘籍人士著作和湖南地区的出土文献,同时酌收历代寓湘人物在湘作品,以及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部分报刊。
二、乙编为湖湘研究,系今人撰编。包括研究、介绍湖湘人物、历史、风物的学术著作和资料汇编等。
第一册
长沙府志序
序
府志旧序
又序
又序
又序
又序
又序
又序
长沙府修志姓氏
凡例
长沙府志目录
卷之首皇言
卷之一 舆图志
星图全域图
府城图
万寺宫图贡院图
府学图书院图
府署图橘洲图
岳麓图八景图
茶陵全图
茶陵城图长沙全图
长沙城图善化全图
善化城图湘阴全图
湘阴城图浏阳全图
浏阳城图醴陵全图
醴陵城图湘潭全图
湘潭城图宁乡全图
宁乡城图益阳全图
益阳城图湘乡全图
……
卷之二
卷之三
卷之四
卷之五
卷之六
卷之七
卷之八
卷之九
卷之十
卷之十一
卷之十二
卷之十三
卷之十四
卷之十五
卷之十六
第二册
卷之二十一 名宦志
明
国朝
卷之二十二 政迹志
疏
牒
论
檄
卷之二十三 政迹志
示
……
卷之二十三
卷之二十四
卷之二十五
卷之二十六
卷之二十七
卷之二十八
卷之二十九
卷之三十
卷之三十一
卷之三十二
卷之三十三
卷之三十四
卷之三十五
卷之三十六
卷之三十七
卷之三十八
卷之三十九
卷之四十
卷之四十一
第三册
卷之三十五
方外
寺观
卷之三十六
榖之属 蔬之属 瓜之属
果子属 木之属 竹之属
花之属
草之属 药之属
羽之属 毛之属 鳞之属
介之属 贷之属
卷之三十七
卷之三十八
卷之三十九
卷之四十
卷之四十一
卷之四十二
卷之四十三
卷之四十四
卷之四十五
卷之四十六
卷之四十七
卷之四十八
卷之四十九
卷之五十
《长沙府志(套装全3册)》:湖湘文库。
长沙,地處湘中偏东,湘水下游。據史籍记载,黄帝曾“南至於江,登熊、湘”(《史记·五帝本纪》),病並封其地予其子少吴氏一宋羅泌《露史》:少昊氏“始於雲陽,胙土畏沙”)。其地夏属三苗,商、周时屬“揚越”(又稱“荆蠻”),春秋晚期屬楚。據《逸周耆·王會》,周初雒邑告成,各方贡物中有“长沙鱉”這是“长沙”一名见於史籍的最早记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二二一年)“分黔中郡以南之沙鄉地區置长沙郡”(《湘川记》,治地在湘縣,即今长沙市。长沙的得名,據《通典》说是因为“有萬里沙祠,故名”,而《明一统志》则说是“以长沙星得名”。
西漢改郡为国,东漢仍改为郡。晉於郡置湘州。齊以後为长沙郡。隋初廢郡,改州为潭州,置總管府,至隋大業初府廢,又改州为长沙郡。唐为潭州长沙郡,後又名潭州。五代马殷建立楚圆,改潭州为长沙府。宋仍为潭州长沙郡。元立潭州路,後升为天臨路。明初改潭州府,洪武五年(一三七二)又改为长沙府,隸屬湖廣布政使司。
清沿明建制,仍为长沙府,辖一州、十一縣,即:长沙縣、善化縣(今长沙市區、长沙縣、望城縣);湘潭縣(今湘潭市區、湘潭縣、韶山市);湘陰縣(今湘陰縣、汨羅市);寧鄉縣(今寧鄉縣);浏陽縣(今浏陽市);醴陵縣(今醴陵市);益陽縣(今益陽市、桃江縣);湘鄉縣)今湘鄉市及涟源市的部分地域);攸縣(今攸縣);安仁縣(今安仁縣);茶陵州(今茶陵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