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县

白水县

中文名 白水县
车牌代码 陕E
海拔高度 1543.3米(最高)
外文名 BaishuiCounty
常住人口 30万(2017年)
别名 彭衙
地理位置 中国西北
火车站 白水县站、蒲城东站
下辖地区 7个镇、1个办、123个行政村、16个社区
行政代码 610527
著名人物 雷祥、杜康、仓颉
邮政区码 715600
电话区号 0913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夏商时,日彭衙邑。《梁志》谓:“《路史·国名记》云,周世侯伯之国,后灭于戎,为戎国号。《史记》秦武公元年(前697)伐彭戏氏至于华山。华山,在今华阴县,则当时封域甚广,非专指白水一方也。”《史记·秦本记·卷五》裁:“戏,音许宜反,戎号也。盖同州彭衙故城是也”。

西周末,为彭戏。

白水县局景白水县局景春秋时,属雍州之域,设彭衙邑,又设汪邑。《梁志》谓:“汪,秦地名。《左传》云,晋伐秦取汪。《路史》云,汪,秦邑,同之白水有汪城,在临晋东。今县东十里有方城村,疑即其处,方城乃汪城之讹也。”又云:“衙,赢姓国,穆公子采。”《左传》载:“文公元年(前626)晋侯与秦师战于彭衙。”《史记·秦本记》载:“周襄公二十七年(前625)秦穆公复派孟明视统兵伐晋,战于彭衙。”鲁文公二年(前625)冬,晋伐秦取汪(今白水方城一带)及彭衙(今白水东北,南、北彭衙村一带)。

战国中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置县,据西安出土的秦代衙县封泥证明应为衙县。有人引《同州府志》引《杜氏通典》云:“秦文公元年(前765)分清水为白水。”此论后被多部史书引用。史实是秦文公时期的秦国疆域在包括白水江在内的关中西部,而白水县在秦文公时还不属秦国国土范围。《秦本记》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并小乡为县。”秦孝公置县无疑,后2,300多年来,历经多次废、设、更替和变迁。

秦代,称衙县(西安出土有秦代衙县封泥),属内史辖。

西汉,景帝时建粟邑县(县址在今县西北七十五里一带,以仓颉造字天雨粟取名),和衙县(于春秋时之彭衙故址设县,取名衙县是衙县),俱属左冯翊。

新莽,改衙县为达昌县,改粟邑县为粟城县,俱属列位大夫。

东汉初,废粟城县。和帝永元九年(97)复设粟邑县,属左冯翊(今高陵,后汉左冯翊出治高陵)郡。安帝永初元年(107),因羌乱,将上郡(上郡,战国时魏文侯置。秦代治所在肤施,即今榆林东南。汉辖境相当于无定河流域及内蒙古鄂托克旗等地)迁于衙县,衙县撤销。顺帝永建初(126)上郡自衙迁回原址,复设衙县。

三国时,魏并衙县为粟邑县,隶属冯翊郡。

晋时,惠帝复建衙县,不久并为粟邑县,属冯翊郡(即同州府,自晋始,以同州府为冯翊郡)。

南北朝时,真君七年(446)在故衙地又置三门县,后废。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年(479)废粟邑县,在故粟邑地析澄城,复置白水县,县治在故粟邑地,辖县西北部。并设白水郡,治所在白水县(今陕西省白水县)。并设姚谷县,县址在孔走镇,辖今县东北部;设南泉县,辖今县南部。白水、姚谷、南泉3县俱属华州白水郡。太和十一年 (487),南泉县改称南白水县。梁武帝永平三年(510),将白水郡与白水县移治今白 水县南部,不久仍还故治。西魏,白水县隶属华州白水郡。北周,白水县隶属宜州(即 耀州)白水郡。

隋,开皇三年(583)废白水郡。(姚谷县、南泉县并入白水县),实行州县制,白水县属同州。隋文帝废郡,以县隶州,自后历代不再设郡。

唐,贞观年间,县治由故粟邑地迁于今治,隶属同州,后省入奉先县。

五代,复建白水县,先隶属同州,后隶耀州。

宋,白水县隶同州。

金,白水县隶京兆府耀州。

白水河冬日铁牛河白水河冬日铁牛河元,白水县隶奉元路(后改安西路)同州。

明,白水县隶陕西西安府同州。

清初,白水县隶属陕西西安府同州。雍正三年(1725)改属耀州。雍正十三年(1735)复隶陕西潼商道同州府。

民国二年(1913),白水县隶属陕西省关中道。十六年(1927)道撤销后,白水县隶属陕西第八行政督察区。

白水县于1948年3月解放,初属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1949年隶属大荔分区;1950年隶属渭南专区。1959年1月,蒲城、白水、澄城3县合并为蒲城县,1961年9月,恢复白水县建制,隶属陕西渭南地区,1994年12月,国务院批准渭南地区撤地设市,白水县隶属于渭南市至今。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白水县下辖1个街道、7个镇。[7]

区划详情

1个街道:城关街道。

7个镇:尧禾镇、杜康镇、西固镇、林皋镇、史官镇、北塬镇、雷牙镇。[7]

名称
面积km2
直辖范围
城关街道 40.65 城关镇地处白水县城,即是白水政治文化中心,直辖有16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
冯雷镇 40.4 位于县境东南部,辖冯雷、大雷公、小雷公、洼卓、耀卓、荒地、新庄、南乾、新生、白堡、西文化11个村委会
尧禾镇 61.7 位于县境中部,辖尧禾、满义、恒寨、放马、新武、车庄、支肥、门公、太香、汉寨、百草、子阿、阿西、阿东、安乐、田家洼、收水、李家塬、五泉、北盖、唐寨、薛圪崂、水苏23个行政村。
杜康镇 59.95 位于县境中部,辖大杨、汉积、和家卓、康家卫、石狮、鸭洼、张王庄、冯家、义会、张家塬10个村委会
西固镇 63.4 位于县境东南部,辖西固、东文化、中文化、潘家、杨家、梁家、南峁、东固、扶蒙、器休、马嘴、田家河12个村委会
林皋镇 92.51 林皋镇地处白水县西北部,辖20个行政村, 106个村民小组
史官镇 76 位于县境东北部,辖孙家山、郭家山、史家山、段家山、武庄、洞耳、史官、西章、东丰乐、贺苏、东城、首居、贾家庄、狄家河14个村委会
雷牙镇 96 雷牙乡位于白水县城东北10公里处,辖12个行政村,57个村民小组
云台镇 69.8 位于县境西部,辖北圪塔、王城、中原、凉泉、段家原、郭家畔、山岔、冯家山、陈家沟、姚庄、白石河11个村委会
北塬镇 120 位于县境西北部,辖北塬、南修、郝家、马家河、顺孝、杨武、阎家、北张家船、王庄、贺家塬,潘庄、却寨、阿堡、鹿角、悦耳15个村委会

自然环境

名称
面积km2
直辖范围
城关街道 40.65 城关镇地处白水县城,即是白水政治文化中心,直辖有16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
冯雷镇 40.4 位于县境东南部,辖冯雷、大雷公、小雷公、洼卓、耀卓、荒地、新庄、南乾、新生、白堡、西文化11个村委会
尧禾镇 61.7 位于县境中部,辖尧禾、满义、恒寨、放马、新武、车庄、支肥、门公、太香、汉寨、百草、子阿、阿西、阿东、安乐、田家洼、收水、李家塬、五泉、北盖、唐寨、薛圪崂、水苏23个行政村。
杜康镇 59.95 位于县境中部,辖大杨、汉积、和家卓、康家卫、石狮、鸭洼、张王庄、冯家、义会、张家塬10个村委会
西固镇 63.4 位于县境东南部,辖西固、东文化、中文化、潘家、杨家、梁家、南峁、东固、扶蒙、器休、马嘴、田家河12个村委会
林皋镇 92.51 林皋镇地处白水县西北部,辖20个行政村, 106个村民小组
史官镇 76 位于县境东北部,辖孙家山、郭家山、史家山、段家山、武庄、洞耳、史官、西章、东丰乐、贺苏、东城、首居、贾家庄、狄家河14个村委会
雷牙镇 96 雷牙乡位于白水县城东北10公里处,辖12个行政村,57个村民小组
云台镇 69.8 位于县境西部,辖北圪塔、王城、中原、凉泉、段家原、郭家畔、山岔、冯家山、陈家沟、姚庄、白石河11个村委会
北塬镇 120 位于县境西北部,辖北塬、南修、郝家、马家河、顺孝、杨武、阎家、北张家船、王庄、贺家塬,潘庄、却寨、阿堡、鹿角、悦耳15个村委会

区域位置

基础建设

白水县,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渭河盆地北沿,桥山、黄龙山之南,洛河之滨。北纬35°03′46″~35°47′09″,东经109°16′27″~109°45′52″之间。北以黄龙山(又名梁山)、雁门山(桥山山脉,又名暗门山、秦山、北秦山、马兰山)为界与黄龙、洛川、宜君3县相依;南至两贤庙、东南至龙山与蒲城为邻;东隔孔走河、洛河与澄城相望;西至白石河与铜川市接壤。城与各地距离:距蒲城县城26公里,黄龙县城45公里,洛川县城105公里,宜君县城80公里,澄城县城45公里,铜川北市区60公里。距渭南市区85公里,距省会古都西安165公里。

地形地貌

白水县白水县(3)白水的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处处路通、水通、电通。西延、蒲白、黄韩侯铁路横贯白水,榆蓝、菏凤两条高速穿境而过,G342横穿白水,渭清公路、白洛公路、白宜公路、白澄公路、白铜公路纵横交错,且未来规划有渭南-黄陵城际铁路,并设白水东站,使白水与外界的连接畅通无阻,8 条县乡公路直通各乡镇。县城建设日新月异,四纵(仓颉路、人民路、彭衙路、东环路)八横(雷公路、蔡伦路、居苑路和五条马路)五区(生态区、住宅区、商贸区、工业园区、旅游区)一环线(绕城果煤专线)的县城发展框架初步形成。电话、互联网、移动和联通业务网络遍布境内角角落落,白水人足不出户就能与天南海北的客商洽谈生意。

气候特征

白水县属黄土高原沟壑区。由于洛河及白水河各支沟的切割,境内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山少沟多,沟壑密度1.48kmm/km,沟壑面积占白水县面积的51.8%。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由大杨、史官、尧禾、北井头、雷村等5个大小不规则的原区组成。西端最高海拔为1543.3米,东南洛河边最低为446米。洛河以北从北向南地面倾斜坡度为10~22‰;洛河以南大致从西向东倾斜坡度为12~18‰。地貌类型可分为基岩中、低山区,山前洪积扇裙,黄土原和河谷阶地4种类型。

自然资源

白水县受地形复杂的影响,境内气候差异很大。年平均太阳总辐射128.13千卡/厘米·年,优于同纬度的华北平原及关中盆地(总辐射较渭南、宜君偏多1.41千卡/厘米·年和3.85千卡/厘米·年);年平均气温11.4℃,年平均降水量577.8毫米,且分布不均匀,变率较大。年湿润指数0.50,大陆度59.8%。白水县为南温带湿润气候区。白水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漫长,干燥多风;春季升温快,干燥,多冷空气活动;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多阵雨性降水;秋季降温快,阴雨潮湿。

水资源

植被资源

白水县水资源贫乏,地表水(含年平均降水与径流量)较少,地下水不丰。地表水径流量为3539.23万立方米,平均年径流深36.1毫米,径流系数为0.062,年径流模数1.14升/秒平方公里。径流量年人平均163.9立方米,每亩平均39.7立方米。降水与径流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年际变化大,西北与东南差异较大。降水量;西北部年均为620.0毫米,东南为560.5毫米,差59.5毫米。

动物资源

白水县方山森林公园白水县方山森林公园白水县的植物资源有木本植物45科、168个种类,草本野生植物148种,药用野生植物84种。禾木以刺槐、泡桐、杨树、松树、柏树为主,灌木以野蔷薇、连翅、荆条、酸枣为主,草本以艾蒿、羊胡子草为代表群落,经济林木有苹果、核桃、柿子、花椒等。白水县原面基本是以农作物季节性覆盖为主。

人口

白水县北靠黄龙山和雁门山,境内沟壑多,气候比较温和,适应不少动物生长,动物的种类比较多。

兽类:驴,牛,骡,猪,羊,狗,猫,兔,貂,野兔,豺,羊鹿,野猪,狐,金钱豹,水獭,獾,豹猫,蝙蝠,刺猬等等。

禽类:灰鹭,大雁,山鸡,雉鸡,野鸽,杜鹃,猫头鹰,啄木鸟,百灵鸟,家燕,喜鹊,灰喜鹊, 画眉,麻雀,雕,布谷鸟,鹌鹑,黑鹳等等。

政治

民国初年,由于连年战祸,人口较前下降,十二年(1923)白水县人口仅38,744人。后因饥馑、灾害以及少医缺药,死亡率高等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二十年(1931),白水县人口回升到53276人,较十二年(1923)增长37.5%,每年平均净增1817人。到二十六年(1937),加上难民入境,白水县人口增至69413人,较二十年(1931)增长30.28%,每年平均净增2690人。三十二年(1943)白水县人口又下降到56818人,比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初期下降18.15%,平均每年减少2099人。

建国后,白水县人口除1958年到1959年因行政区划变动(与蒲城合县)和部分地区划归蒲城略有下降外,总的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总人口由1949年的91900人,发展到1987年的235743人,较前增长1.56倍,每年平均净增3785人。

2012年,白水县共有户籍人口为298055人,其中男性153558人,占51.5%;女性144497人,占48.5%;性别比为106(以女性为100)。常住人口281700人,出生率为8.49‰,死亡率为5.2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1‰。城镇人口123420人,占41.4%,乡村人口174635人,占59.6%。

2016年,全县人口出生率8.67‰,人口自然增长率2.67‰。

经济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李扩
副县长

陈维军、乔阳博(女)、姚明亮、陈永锋、李楠、刘亚平(女)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秦奉举
副主任 王苏平(女,满族)、白亚峰、贾鹏庚 、雷亚洲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雷江声
县委副书记 李扩、王振华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杨进宏
副主席 刘李军、周晋荣、张晓文

以上内容来源:凤凰网[6]、腾讯新闻[8][9][10]

第一产业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李扩
副县长

陈维军、乔阳博(女)、姚明亮、陈永锋、李楠、刘亚平(女)

第二产业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秦奉举
副主任 王苏平(女,满族)、白亚峰、贾鹏庚 、雷亚洲

第三产业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雷江声
县委副书记 李扩、王振华

文化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杨进宏
副主席 刘李军、周晋荣、张晓文

交通

社会

白水县苹果基地白水县苹果基地白水县的农业生产,起始无考。但从发现的古代遗址和文物看,早已在白水这块土地上从事着农业生产。1958年以前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生产用的石犁和汉代的铁铧。1958年和1980年两次文物普查中,亦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罐中存有谷物的残迹。到了西汉时期,又易县名“粟邑”,更说明农业生产已有相当的发展。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知县刘梦阳撰《白水县志》(简称《刘志》)载:“彭壤宜种五谷,稻、黍、稷、粟、荞、大麦、小麦、黑豆、小白豆、录豆、豌豆、江豆、黄豆。”可见白水人民自古以来就从事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建国后,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1949年,白水县的农业总产值75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1.22%;1965年农业总产值169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88.3%;1978年农业总产值231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8.3%; 1983年农业总产值502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65.5%。

2012年,白水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3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6.32亿元,林业产值2146万元,畜牧业产值42918万元,渔业产值173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246万元。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粮食总播种面积42.36万亩,粮食总产量11.79万吨。其中,夏粮面积20.75万亩,产量4.46万吨;秋粮面积21.61万亩,基本持平,产量7.33万吨。

2014年,现代农业形势喜人。栽植新优矮砧苹果示范园2.2万亩,苹果总产达到53.5万吨,苹果主产区基本实现果园亩均、果农人均收入“双万”目标。成功举办了2014北京白水苹果品牌推介活动,荣获“中国有机苹果第一县”、“国家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荣誉称号。新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2个。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49万亩,解决了3万人的吃水问题。植树造林3.9万亩。旅游商贸繁荣活跃。仓颉传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培育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7户,连锁经营、信息服务、网上营销等新型业态初显成效。非公经济达到全县经济总量的50.15%。[11]

2016年,全年粮食总产量16.13万吨。其中夏粮8.01万吨,秋粮6.92万吨。油料产量1.2万吨。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有效解决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春季植树造林3.2万亩,飞播造林2万余亩。

卫生事业

民国二十五年到三十五年之间(1936至1946),白水始有某些现代工业生产手段,先后建成机械和半机械生产的煤矿7个、水泥厂1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私营工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12个行业(小煤窑未计入),从业者共1199人,其中1954年组织起生产合作社2个、供销生产社1个、生产小组19个,共计334人,占总人数的28.3%;其余于1956年实现合作化,并合组建社,成立各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1个。1956年手工业总产值75.1万元,比1955年净增24.6万元。

1978年,乡镇工业由1975年的101个增至747个,总产值367.93万元,实现利润59.6万元,白水县工业总产值计达1459万元,比1975年增长40%以上。

198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44.51万元,实现利润211.15万元,交纳税金44.66万元,县办全民工业、集体工业增至29个(全民20个、集体9个),职工3958人。1983年比1978年,煤炭增长57.41%,水泥增长51.72%,砖增长2.1倍,硫酸增长46.37%,日用陶瓷增长33.2倍,酒增长4.12倍,眼镜增长1.44倍,菜刀增长58.69%。

2012年,白水县工业增加值完成16260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23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32333万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12035万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3555万元,实现利润12903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0217万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3.8%。

2016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累计达33户,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6.5亿元。

科技教育

白水县林皋湖白水县林皋湖民国,白水县有私商432户,从业人员1050多人。

1958年至1960年,白水进行商业体制改革,合并机构、政企合一,把基层供销社和人员、资产、流动资金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进行大购大销,实行商品分级管理,并关闭自由市场。1961年至1965年,调整商业管理体制,恢复和建立专业公司,开放集市贸易,调整农副产品收购政策,实行凭票证供应、分配的政策;1961年为配合国家货币回笼实行高价出售商品政策。

1983年,白水县社会商品零售额3,691万元,比1952年零售额207万元增长17.8倍,比1978年的2839万元增长26.4%;商业纯销售额4106万元,比1978年纯销售额2650万元增长54.8%。国营商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21万元,占白水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6%;供销商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61万元,占白水县社会商品零售额47.6%;集体及个体商业零售总额609万元,占白水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6.4%。

2012年,白水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8533万元。其中:城镇零售总额89282万元,乡村零售总额59251万元。按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完成49274万元;限额以下企业零售额完成99259万元。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完成126176万元;住宿业餐饮业零售额完成22357万元。

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66.3亿元,比2013年增长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2亿元,增长2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1亿元,增长14.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7亿元,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824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18元,增长13.9%[11]

2016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2亿元,增长13.3%。新增中小企业261户,个体工商户1025家,限上企业4户。以苹果为主的电子商务发展迅猛,鲜果出口居全市第一,线上线下交易额累计达8亿元。

教育事业

社火

白水县仓颉文化公园白水县仓颉文化公园是一种大型传统民间文娱活动,根据雷牙专用以扮社火的红楼上所刻,翻修年代为“顺治九年”(1652)可知清初社火即已盛行。清末至民国时期,每逢春节或庙会,由一村独演或数村联合表演,规模愈来愈大。其形式不外高跷、芯子、锣鼓、跑马、划船之类,迄今几无变化。但内容则因时而异,民国中期以前多为《郭巨埋儿》、《三娘教子》之类;“七·七”事变后,增添《抗战到底》等内容;建国后多是《大生产》、《送子参军》、《抗美援朝》、《夫妻识字》等。

鼓舞

白水城乡逢年关有敲老鼓之浴,少数里手边敲边舞,名日敲跑鼓,村村如此,遍及全境。另有扇子鼓、对子鼓、小花鼓、十面锣鼓等,均附于社火、秧歌,不单独表演。

秧歌

流行于洛河以北,一种叫老秧歌,一种叫山秧歌,两者大同小异,均边扭边唱,伴有狮子、漂船、跑马等,前者乃当地久有,形式别具一格,东丰乐村盛行。内容增添耍狮子等形式,唱词也多系新编。曲牌有《织手巾》、《戏秋千》、《绣荷包》、《十对花》等。

旅游

民国二十八年(1939),民国陕西省政府为解决西安煤荒,筑成渭(南)白(水)轻便铁道(俗称压车道),通达新生煤矿,全长80公里。民国二十八年至三十六年(1939~1947),民国政府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以马车路为基础,拓宽路面,先后修建断头简易公路6条,全长45.2公里。

建国以后,先后改建、扩建或新建主干公路2条,长32.4公里;地方支线公路8条,长182.5公里;社队公路普遍加宽,路面等级提高,公路网基本形成,并改建或新建桥梁15座

1965年,完成货运量4.09万吨,货运周转量130.72万吨公里。

1978年,完成货运量17.16万吨,货运周转量315.34万吨公里;1983年,货运量增至25.88万吨,货运周转量增至936.85万吨公里。客运量达到51万人。

2012年,白水县公路运输业完成客运量15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895万人公里;货运量133.7万吨,货运周转量7290万吨公里。

著名人物

词条图册

白水县医院白水县医院南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白水即设医署,称“医学”。医学设训科1人,掌白水县医务政令。明设惠民药局,清雍正九年(1731)设医学训科,后裁于何时无考。

民国十三年(1924)始设卫生助理员1人,隶县政府第一科(民政科),管禁烟、防疫事务。二十五年(1936),卫生助理员归教育科。

白水夜景白水夜景建国初,县政府民政科设专人主管卫生。1951年成立文教卫生科,设卫生专职干部1名,区设文教卫生助理员1名。1957年文、卫分设,成立县卫生科,至1959年元月白、蒲、澄合县乃撤。1961年复县制,9月成立文教卫生局,1964年又分设卫生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瘫痪。1971年,卫生工作由县革命委员会生产组兼管,1972年恢复局制。1973年再与文教局合并为文教卫生局,1974年又分设卫生局,后无变更。局设正副局长各1人,干事3至5人。局下辖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县医院、中医医院、各地段医院和各公社卫生院。

2012年,白水县拥有医院、卫生院17个,拥有床位数 522 张,卫生技术人员1170人,产妇住院分娩比例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累计参保42910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91652人,白水县参合率97.5%。启动县级公立医院药品“三统一“工作,药品使用率为100%。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药品配备率、配送率、使用率、回款率均为100%。

2016年,医改深入推进,县医院综合大楼投入使用,中医院住院楼和宏会康复养老中心主体竣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累计参保40932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