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

徐汇区

车牌代码 沪A-沪N
著名学府 复旦大学、上海交大
外文名 XuhuiDistrict
所属地区 上海市
火车站 上海南站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政府驻地 漕溪北路336号
国家/地区 中国
著名景点 衡山路、武康路、龙华寺、徐光启墓、桂林公园、上海植物园
邮政区码 200030
战略规划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
面积 54.93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徐汇区徐汇区徐汇区区境在唐、五代、宋时属华亭县高昌乡。元、明、清三代属上海县高昌乡。清宣统二年(1910年),区境分属上海县的上海城、法华乡、漕河泾乡。民国3年(1914年),法国殖民主义者第三次扩张,境内今肇嘉浜路以北、华山路以东地区划入法租界范围,其余地区仍属上海县。民国16年,国民政府设上海特别市,区境除法租界外,分属沪南区、漕泾区、法华区。抗日战争期间,华界先后分属伪上海市大道政府南市区、沪西区和上海特别市第四、七、八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区境分属上海市第七区(常熟区)、第八区(徐家汇区)、第二十六区(龙华区)。

1949年5月全境解放,实行军事接管。1950年6月,成立徐汇区人民政府。1956年3月,常熟区与徐汇区合并为徐汇区。1984年9月,上海县龙华镇和漕河泾镇划属徐汇区。1992年7月,上海县龙华乡划归徐汇区。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徐汇区总户数为224724户,总人口为776602人。9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虹梅路街道办事处,于12月31日挂牌。

徐汇区徐汇区  1991年5月26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宛平南路、漕溪北路街道办事处,建立新的漕溪北路街道办事处;撤销新乐路、湖南路街道办事处,建立新的湖南路街道办事处。

1992年7月8日,市政府决定,上海县龙华乡和虹桥乡的虹三、虹南、星联、长春4个村及梅陇乡的桂林、牌楼、和平3个村划归徐汇区。9月15日,徐汇区龙华乡人民政府挂牌。7月12日,经市政府批准,设立康健新村街道办事处。1993年6月10日,康健新村街道办事处正式成立。

1994年3月14日,经市政府批准,撤销徐镇路、漕溪北路、天平路、永嘉路、枫林路街道办事处,建立徐家汇和新的天平路、枫林路街道办事处。

1996年7月25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凌云路街道办事处。

1998年5月28日,经市政府批准,龙华乡举行撤乡建镇挂牌仪式。龙华乡易名为华泾镇,辖区面积7.22平方千米。

徐汇区徐汇区(5)2004年3月25日,徐汇区政府在漕河泾街道办事处召开南站地区部分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调整交接仪式。漕河泾街道与康健街道、漕河泾街道与龙华街道、漕河泾街道与长桥街道、康健街道与凌云街道、龙华街道与长桥街道分别签署了交接协议书。

2004年6月30日,徐汇区辖12个街道、1个镇,350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2004年9月30日,徐汇区辖12个街道、1个镇,344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

2007年末,全区面积54.76平方千米,户籍人口89.18万人,辖12个街道、1个镇,298个社区、10个行政村。

位置境域

徐汇区位于上海市区西南部,北纬31°12′,东经120°26′。[5]东以陕西南路、日晖港与卢湾区毗连,东南隔黄浦江与浦东地区相望,南以淀浦河、西以虹梅路与上海县为邻,北以长乐路、淮海西路与静安、长宁两区接壤。是青浦、奉贤、松江、金山等郊县进入市区的咽喉,又是通往浙、闽、赣、皖等省的要道。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徐汇区下辖12个街道、1个镇、1个开发区。[6]

区划详情

12个街道:天平路街道、湖南路街道、斜土路街道、枫林路街道、长桥街道、田林街道、虹梅路街道、康健新村街道、徐家汇街道、凌云路街道、龙华街道、漕河泾街道。

1个镇:华泾镇。

1个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6]

地理环境

地质

区境位于太湖碟形洼地东端,距上海成陆年代最早的冈身地带较近,是冈身与黄浦江之间的低平冲积平原。基底岩石由古生代碳酸盐岩类,中生代火山岩和侵入岩以及局部凹陷盆地的新生代红色砂砾岩与玄武岩组成。其上覆盖着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埋深不一。地面表层为褐黄色土层,由亚粘土、粘土构成。下层为灰色粉砂层。据勘察虹桥路市民村一带,距地表10米内为填土层,10米以下至50余米处为粘土、亚粘土及轻亚枯土层,地表下50余米至80米左右处为粉砂、亚粘土层。区境南部长桥一带距地面25米处发现有暗绿色硬土层。龙华等地区为河漫滩相灰色亚砂土或灰色轻亚粘土夹薄层粉砂层所组成。天然含水量高,易产生流沙。潜水埋藏深度一般为0.5米,漕河泾地区为0.3~0.5米,长桥地区为1.3~2米。埋藏较浅的第一承压含水砂层地基承载力约8~14吨/平方米。[1]

地貌

区境地处上海市地貌区的碟缘高爽地中部、江南水网地带,为低平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地表自然坡度小,都在高潮位之下。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土地沉降。肇嘉浜路以北的部分地面海拔高程在2.5~3米之间,低洼处在2.5米以下。境内曾是水陆运输和货物集散地之一。有道路150多条;有大小河流100多条。

气候

气温

年平均气温15.5℃。冬季1月份平均气温3℃左右.夏季8月份平均气温27.5℃左右。据记载,徐家汇极端最低气温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1月19日的零下12.1℃,极端最高气温为2013年8月7日的40.8℃。徐家汇地区四季分明,平均气温在10℃以下为冬季沾2℃以上为夏季,两者之间是春、秋季。

风向

冬季常受来自蒙古高原西北季风的影响,寒冷干燥,风速较大,夏季多来自太平洋洋面的东南风。3月和9、10月为季风过渡时期,多东北风,全年西南风最少。

降水

降水量夏季多于冬季,春季又超过秋季。全年无特别干旱季节,年平均降水量为1143.1毫米,月平均降水量以12月的38.5毫米为最少。民国4年12月曾全月无雨。每年6~7月梅雨期雨量集中,降水量最多。清光绪元年(1875年)6月降水量多达491.9毫米,暴雨主要降于夏秋季,冬季降雪时间短暂。积雪也不深,冰雹的次数和数量都极少。

雾霜

境内水汽充沛,空气中凝结核多,风速小,雾日较多。据徐家汇气象台测得每年平均雾日约43天,最多为民国19年有93个雾日,最少为清光绪二十七年有3个雾日。在1~5月和10~12月的风小无云夜晚和早晨易出现雾天。境内地势平坦,易受寒潮影响,寒潮来时气温急剧下降,产生霜冻,危害初春和晚秋农作物。平均初霜日为11月20日,平均终霜日是4月24日,全年平均霜期约125.4天,无霜期约240天。

灾害性天气

徐汇区徐汇区  遭受灾害性天气侵袭主要是热带风暴(台风)、龙卷风、暴雨、冰雹等。台风多在7、8月袭沪,6、9月次之,平均每年约有两次。民国4年7月28日台风以每秒44米的最大风速,将徐家汇观象台风信仪吹折。1949年7月24日夜台风,暴雨袭沪,灾情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区境肇嘉浜以南房屋倒塌、损坏665间,受灾户达501户2389人,死亡85人,受伤或致病者40余人。1956年的12级台风把徐家汇天主堂1米多高,重约400公斤的钢制十字架吹断,龙卷风常在夏秋之间出现。1962年9月6日晨,龙卷风直扑龙华,擦过龙华塔向西北疾卷,拔起电线杆、房屋,给庄稼和人畜带来很大损失。暴雨主要降于夏、秋季。1963年9月13日,龙华降暴雨246.7毫米。1969年8月5日,龙华降暴雨204.4毫米,其中1小时最大降雨量为71.2毫米,曾出现过15分钟内降雨47毫米的记录,致使部分地区积水成灾。区境内出现冰雹次数与数量均极少,据清嘉庆年间《松江府志》载:“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夏四月八日,大雨雹,大者重五十斤,自龙华至闸港,毙一人,伤者无数”。

经济发展

综述

202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76.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生产总值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69.66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2007.07亿元,增长2.4%。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总量的比重为92.2%,比2016年提高0.9个百分点。[2]

第二产业

解放后,通过接管官僚资本和没收隐瞒日敌资产企业等措施,建立国营工业企业。对私营企业,采取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向他们提供原材料和信贷资金,帮助克服困难,恢复和发展生产。1954~1956年,对私营企业主要以公私合营形式分批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对个体手工业主要以合作社(组)形式实现合作化。60年代前后,调整工业门类结构,进行经济改组,一批小厂合并联合或并入中型企业,发展电子、仪表等新兴工业和以出口为主的工艺美术工业。与此同时,在里弄生产组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街道工厂,区属部门工业也开始发展,区属工业初具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生产秩序被打乱,由于广大干部职工对错误路线的抵制,工业生产仍有所发展。

1978年以后,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通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留成制度、两步利改税;逐步配套改革,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改革奖金制度;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在保持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集体经济,适当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建立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在原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的基础上,建立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

1990年末,境内共有工业企业646家,职工24万多人,当年工业总产值达114.38亿元,比解放初2.6亿元增长43倍,居全市第三位。解放初以小型轻纺工业为主的格局,已发展成为具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以电子、仪表为主要门类的新兴工业。

2020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8.9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3.44亿元,较上年增长0.8%,其中,高技术产业总产值156.32亿元,下降10.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漕河泾开发区(徐汇区域)总产值231.67亿元,下降6.4%,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4.9%,比上年降低2.1个百分点。[2]

第三产业

上海解放初,市人民政府继没收和接管官僚资本贸易企业和贸易机构后,建立了国营粮食、日用品、油脂等商业公司和供销合作总社,境内相应设立了国营零售商店20多家,工人消费合作社供应门店40多家。当时市场物资紧缺,特别是粮、棉、煤等生活必需品供应严重不足,价格急剧上涨。为确保供给、稳定物价,全国实行了物资统一调度制度。

1953年12月28日起,境内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私营米店全部改为国营粮食公司代销店。1954年3月和9月,又先后实行食油和棉布、食糖定量供应。从此,粮、油、糖、布的批发市场均由国营商业全部占领。在此同时,对境内私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以国营商业逐步替代私营批发商业,并与私营零售商店建立了批购、经销、代销等业务关系。

1956年,全区私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在市各国营商业专业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31个行业区店,对合营商店派驻了公方代表。个体小商店和摊贩除少数转入国营或合营商业外,也分别组成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撤并过多,经营过于集中的做法。

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市不得不对严重匮乏的主副食品和部分日用品实行凭票、凭证、计划供应。1962年起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通过恢复部分城乡集市贸易,调整零售商业网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等措施,市场供应逐渐好转。“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人员思想被搞乱,服务质量下降,经营管理混乱,行业特色消失。加上供应网点收缩,集贸市场全部取缔,市场供应再度紧张。

徐汇区徐汇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改革开放方针,经过放权让利,拓宽国营商业购销渠道,扶持企事业单位经商,发展集体商业和个体摊贩,开放各类集贸市场等一系列改革,区内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990年,全区零售服务门店由1978年的1200家增加到30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5.6万人;网点使用面积由1978年的22.35万平方米增加到31.17万平方米;区属商业企业(含服务业)销售总额由1978年的4亿元左右上升到17.59亿元(含区属部分工厂、企事业单位自营商业)。列为上海市商业中心之一的徐家汇商城建设已初具规模,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境内金融业,解放前夕有8家银行机构,23家当铺。解放后,对私营金融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合并成立公私合营银行区办事处。典当业成立公私合营区小额质押贷款处,1966年机构撤销,并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徐汇区办事处。1990年底,境内共有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徐汇区办事处、中国银行上海市淮海支行等4家银行机构,3家城市信用社,1家保险公司区办事处。

现代服务业

2020年全年完成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3135.70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专业服务业营业收入1145.26亿元,占全区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总量的36.5%,占比最高;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780.41亿元,较上年增长40.1%,增速最快。

商业

2020年全年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46.27亿元,比上年下降4.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71.89亿元,比上年下降11.9%。

2020年全年完成商品销售总额7434.58亿元,下降2.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2.31亿元,下降2.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955.82亿元,增长0.9%;住宿和餐饮业116.49亿元,下降22.8%。徐家汇商圈内六大商场(东方、太平洋、六百、汇金、汇联、港汇)全年实现零售总额54.87亿元,增长7.8%。

房地产业

2020年全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18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31.62亿元,增长21.4%;房地产施工面积797.67万平方米,增长34.2%;竣工面积101.48万平方米,增长612.5%。

2020年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7.28万平方米,增长27.7%,其中,住宅31.29万平方米,增长12.2%。存量房交易面积115.37万平方米,增长25.6%。

金融业

2020年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78.06亿元,比上年增长7.7%。完成金融业营业收入434.69亿元,增长8.9%。

2020年,加强企业金融信贷支持,发布疫情防控特色金融产品目录,建立“金融方舱”,举办徐汇做优金融科技、做强金融产业研讨会,助力企业恢复生产经营。建设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徐汇漕河泾开发区基地,推进上市企业和新创企业两个“企业服务名录库”的衔接,进一步完善上市服务工作机制。发挥漕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双信、双无”金融模式优势,全年审批通过58家(次)企业3.41亿元贷款。

国有资产管理

2020年,全区国有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至年末,全区国有企业204户,资产合计1515.99亿元,同比增长16.0%,负债合计1088.64亿元,同比增长21.5%,所有者权益427.35亿元,同比增长3.8%。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9.68亿元,同比下降47.2%,实现归母净利润10.81亿元,同比下降36.1%。区属国有企业实际上缴税费总额27.59亿元。经营性国有资产权益总计329.65亿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02.4%。

吸引外资

2020年全年吸收外资合同金额13.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新批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129个,吸收外资合同金额4亿美元;增资项目94个,吸收外资合同金额9.06亿美元。新批和增资总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19个,合同金额达11.29亿美元,占全年合同金额总数的86.4%。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69亿美元。全年现代服务业企业新批和增资项目89个,合同金额达12.07亿美元,占引资总额的92.4%。全年外资总部机构新批和增加合同外资4.01亿美元,占年度引进合同外资的30.7%。新增外资总部机构7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家,研发中心3家。

外贸进出口

2020年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888.6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0.8%。其中,进口总额587.8亿人民币,增长3.3%;出口总额300.8亿人民币,下降3.7%。

固定资产投资

2020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24.71亿元(不含市管项目),比上年增长35.9%。其中,房地产投资231.62亿元,增长21.4%。城镇建设与房地产项目投资的比例为28.7:71.3。从产业投向看,投向第二产业1.97亿元,增长52.4%;投向第三产业322.74亿元,增长35.8%。[2]

财政

解放前,财政由国民党市政府统一管理,区无专门机构。税收由市直接税局常熟区办事处、市货物税局第六管理区、市财政局马当区复兴西路分征所、沪西区徐漕分征所分别征收。

徐汇区徐汇区解放初,区内税收由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的市税务局和财政局分别征管。1950年3月,市货物税局建立徐家汇区稽征处。同年5月,成立徐家汇区工商业税普查分会,负责普查新开和漏报的纳税单位。6月,市税务局建立地方税徐汇区稽征所,负责区地方税征收。8月,成立市税务局常熟区、徐汇区分局。1952年9月,常熟区和徐汇区政府分别建立财政科。1956年3月,两区合并为徐汇区人民委员会财政科、市税务局徐汇区分局(简称区税务分局)。1959年,区财政科和区税务分局合并,1962年10月,财政与税务机构分设,恢复区财政科。1970年1月,再度合并。197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徐汇区办事处与区财政、税务部门合并。1972年成立徐汇区财政局革命委员会。1978年2月,财政与银行机构分设。1978年11月起,恢复区税务分局建制,对外挂区财政局和区税务分局两块牌子,内部为一套领导班子。1950年8月~1990年底,区财政累计收入56.06亿元,支出8.78亿元。区财政累计收入中税收占57.65%。

2020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34.05亿元,比上年下降4.7%,其中区级财政收入198.10亿元,增长2.0%。

2020年全年完成税收总收入485.94亿元,比上年下降6.8%。从主要行业税收情况来看,信息服务业增速最快,全年实现税收71.35亿元,增长13.6%;住宿和餐饮业受疫情影响,降幅最大,全年实现税收2.20亿元,下降58.7%。

2020年全年区级财政支出306.56亿元,较上年增支19.04亿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70亿元,教育支出39.45亿元,科学技术支出13.62亿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4.02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6.05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7.95亿元,城乡社区支出54.84亿元。[2]

人口民族

人口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人口工作,从1953年起,先后进行了4次人口普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地域调整和人口的迁移流动等因素,境内人口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

至1990年底,总的趋向是人口绝对数持续增长,而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逐渐逞下降趋势。人口总量50年代有30~42万人;60年代上升为45万人左右;70年代前期人口下降至41~42万人,后期回升到46万人左右;80年代增长到50~70万人。1990年全区人口达77.66万人,比1949年增长171.6%,年均增长率为4.18%。人口密度按土地面积计算,每平方公里1990年为1.73万人,比1949年减少65.42%。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1954年分别高达49.49‰和43.83‰。1956年起推广节制生育,出生率逐步下降。

1990年出生率下降到9.10‰;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3.01‰;计划生育率达到99.72%。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均期望寿命值与人口素质都在提高。人均期望寿命50年代为50岁,1990年为76.81岁。人口老龄化也随之加快,60岁以上老人比重,1964年占总人口的5.49%,1990年上升到14.44%。文化程度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达到高中的占28.7%,比1950年上升21.8%;大专以上的占18%,比1950年上升12%。区内每万人拥有大学本科生和大专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09%和97%。

2020年年末户籍人口为93.20万人,比上年净增5358人。全年户籍人口出生4801人,出生率为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9.1%。[2]

民族

区内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的群众,信奉伊斯兰教,但境内无清真寺,也无教会组织。老年穆斯林约40人,经常去沪西清真寺和南市小桃园清真寺参加宗教活动。

民国时期,区境内已有回、满、蒙等少数民族。1953年常熟、徐汇两区合计有少数民族12个、1208人。解放后,少数民族生活安定,社会地位日益提高。1990年,全区少数民族增至34个、5613人。少数民族同胞在各自岗位上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政治状况

徐汇区徐汇区1949年6月3日,分别成立常熟、徐家汇区接管委员会民政股。1950年6月,成立常熟、徐汇两区人民政府民政科。1956年3月,两区合并后成立徐汇区人民委员会民政科。区民政工作贯彻“上为党分忧,下为民解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导居民委员会工作,开展拥军优属、灾难救济、社会福利、社会行政管理等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政机构被撤销。1977年10月,区民政科重新恢复,1978年5月改为区民政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政工作作为“政权建设、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其管理和服务范围日益深化和扩大,充实和发展了新的工作内容。1985年起,发展了社会福利生产事业,加强了对居民委员会工作的指导。1990年,增设了社会团体登记和老年人、妇女、儿童保护等机构。同年底,全区民政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有47801人。

政治

党委领导

曹立强曹立强区委书记:曹立强[7]

区委副书记:钟晓咏、沈权[8]

政府领导

区长:钟晓咏[9][10][11]

副区长:王宏伟、俞林伟、卫岚、高世昀[12]

人大领导

主任:李新华

副主任:徐国文、陈奇忠、卢鉴、朱伟红、赵允[13]

政协领导

主席:黄冲

副主席:俞晓红、施斌、张黎明、冯志刚、王淳

秘书长:孙晓东[14]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

2020年,落实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3.0版工作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52项“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制度成本持续降低。建立区领导对口联系功能区工作机制,加强企业走访服务,制定《徐汇区关于进一步完善“两翼一体”营商机制提升基层营商服务能级的实施意见》,做实做强区和街镇两级营商服务中心。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82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零材料提交,98%涉企审批事项实现全程网办,104个事项实现2小时办结。推进“1+13+X"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完成13个街镇28个自助服务点布设。

2020年,顺利通过全国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考评验收并被列为十佳示范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测评位居全市第一。健康徐汇行动稳步推进,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区中心医院成为首批区城性医疗中心,全市首个互联网公立医院,成功建成三级乙等医院。统筹推进徐家汇街道乐山片区、凌云街道417片区、漕河泾街道华富片区等片区一体化治理项目,乐山六七村综合治理得到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报道。[2]

城市建设

徐汇区徐汇区

2020年全年重大工程61项(市级22项,区级39项),总建筑面积约670万平方米。有效应对疫情影响,全力以赴促开工、抓建设,全年24个项目顺利开工,20个项目竣工。

2020年全年完成漕河泾港-龙华港、蒲汇塘等4条劣V类河道消劣任务,全区41条河道均达到V类及以上水平。完成810个雨污混接改造复核整改、23个小区雨污混接改造、8条河道污水管网完善及16个分流制排水系统雨污混接改造等工作。

2020年全年启动16条、完成11条道路架空线入地工程;完成14个出租车候客站、10个公交车站点改造;新增公共泊位7050个,公共充电桩511个,共享泊位700个;工地智能监管信息系统、防汛防台应急指挥平台上线运行。

2020年全区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为7.8%。本区全年能耗总量(考核范围)为119.3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6.2%。其中,工业能耗13.47万吨,增长0.8%;第三产业能耗105.85万吨,下降7.0%。

2020年全年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3.9%。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89.3%,比上年改善5.6个百分点。水环境11个市考断面中,1类水1个1I1类水7个,IV类水3个,全部优于考核水质目标。各考核断面主要指标:溶解氧平均浓度为6.08mg/L;氨氮平均浓度为0.55mg/L,比上年下降29.5%;总磷平均浓度为0.14mg/L,比上年下降22.2%。

2020年全年新建绿地11.89公顷,其中新辟公共绿地3.07公顷;新建立体绿化3.01公顷;新建绿道5.3公里;新建市级林荫道1条。全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43平方米(户籍人口),绿化覆盖率达到31.8%。[2]

交通

徐汇区徐汇区完成衡山路、淮海路、武康路、高安路等208条道路的整治,整治车行道面积183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52万平方米。完成198条道路人行道设施整治,共计八类设施1283处、七类设施246处,其它设施542处,残留障碍物50处,指路牌1034块;更换城市道路路名牌1525块。完成天钥桥路、零陵路、天平路、康健路、汾阳路、丰谷路积水点改善工程6项,完成交通小改小革8处。完成17条道路的架空线入地工程,其中电力架空线10.5公里,信息架空线24公里。疏通下水道547103米,清捞窨井24302只,清捞茄莉33869只,出泥12568.49立方。完成5条小市政道路、公共弄堂实施整修,解决弄堂小路道路市政设施年久失修、缺损等。

医疗卫生

徐汇区中心医院徐汇区中心医院

至2020年年末,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376家,其中.医院29家(含民办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家,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63个,门诊部119家。医疗卫生机构共有职工3.28万人,其中,医生9197人,护士12510人;床位14945张。全区门急诊总量(不含诊所、医务室)239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0.9%;出院61.8万人次,下降23.9%;住院手术59.48万人次,增长12.3%;床位使用率88.6%。婴儿死亡率为0.9%o,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0%o,孕产妇死亡率为21.97/10万。本区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85.94岁,其中,男性83.49岁,女性88.46岁。

2020年,全区累计报告本地疑似病例271例,确诊病例28例(本区常住18例);境外输入性疑似病例68例,确诊53例(外籍18例)。推进“一网统管”公共卫生应用场景建设,完善6家发热门诊和11家社区发热哨点建设,构建发热监测体系。全年累计落实医学观察40156人,其中,居家14037人,集中26119人。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累计管控密接和次密接1882人。组建区级医疗救治战斗队100人,区级新冠病毒检测队10人,核酸检测采样队伍540人,后备采样队伍250人。有序开展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累计接种23106剂次,接种总量居全市第四位。

2020年,做实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到34.4%。做实2个紧密型区城医联体,“全-专”云医联平台全年累计服务4011人次。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区中心医院贯众互联网医院获批上海市首个互联网公立医院,获批上海市首家“互联网医保结算资质”牌照,至年底累积注册23万人,健康管理3万人次,预约检验检查6万人次,开具处方7440张,处方药品配送6761件,实现了核心业务云端开展、求医问药一站到位。市八医院联合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为出院病人、慢病病人和老年病人提供延续护理、居家护理等服务204人次。

2020年,完成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肺炎疫苗6359人、大肠癌筛查17365人,发现大肠癌8例,癌前期病变46例。幼儿园、小学中学儿童青少年免费涂氟24104人次,适龄儿童窝沟封闭5082人。加强孕产妇管理服务,抢救危重孕产妇85例,1例孕产妇死亡。开展退休及困难妇女官颈癌、乳腺癌免费筛查10663人。管理0-6岁儿童44776人,管理率99.82%。完成孕前优生511对。[2]

科技事业

徐汇,得名于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他曾在此从事科技活动。从此徐汇成为上海开埠以来中西科技交流的发源地之一。徐汇科技创新氛围浓厚,科技企业蓬勃发展,科技园区生机盎然。

徐汇区徐汇区

徐汇区科技资源丰富,区域内有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等科研院所 118 所,国家级新兴技术开发区——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也坐落区内。徐汇区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新兴技术产业。加快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了“三区三园 ”建设布局,即徐家汇科技密集区、大学产业园、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光启园、华泾工业区、华东理工大学产业园。

徐汇区境内共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枫林校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徐汇校区、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高等院校 10 余所。区内集中了中山医院、儿科医院、肿瘤医院、五官科医院等著名医疗机构,每千人病床数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上海图书馆、上海大舞台(上海体育馆)、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体育场等文化、体育设施和组织都坐落在徐汇区。

区域内百余所科研院所和高校,成千上万的科技人才,以及科技发明的累累硕果,正在与徐汇区雄厚的综合实力相结合,转化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前进的新动力。

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推进“三区三园”的建设。在科技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上,梯次分明、重点突出:徐家汇科技密集区与上海交大科技园、复旦大学枫林科技园、中科院上海分院知识创新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建设;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与徐汇园共同发展;华泾工业园与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园喷薄欲出。

科技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徐汇软件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和各类产业化基地都吸引了大量科技企业入驻。徐汇软件基地还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软件园,并以此为核心带动了徐家汇的软件产业群。徐汇区现已成为科技创业者的乐园。

民营科技企业迅猛发展。区域内的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新产品、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等均名列全市前茅。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企业不断集聚。民营科技企业正在成为区域经济新的业态和经济增长点。

科技在徐汇。徐汇区有大量的科技人才。通过组建徐汇区工程师协会、技术中介协会、软件协会等,大大激活和推进了学会的工作。评选和颁发了两届徐光启科技奖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

2020年全年获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92项;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34项;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785家,同比增长17%以上;入选市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12家,累计数达179家。年内技术合同登记总数4870项,全市排名第二;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金额164.68亿元,全市排名第三。

至2020年年末,全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9.69件,位列全市第一。区专利申请总量11574件,其中发明专利6697件,占57.9%;实用新型专利4068件,外观设计专利809件。区申请PCT314件。区专利授权总量6025件,其中发明专利1875件,占总量31.1%;实用新型专利3219件,外观设计专利931件。区商标申请数为16226件,注册数为8385件,有效注册商标数达61111件。每万户市场主体的平均有效商标拥有量达12134件。全年共新增市场主体4215户,新增注册商标8385件,平均每新增1个市场主体就新增1.99件注册商标,商标活跃度位居全市第一。[2]

教育事业

徐汇区徐汇区徐汇区作为文教先进区拥有以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全日制大专院校12所,非全日制高等教育机构32所。徐汇区的基础教育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有幼儿园73所,小学62所,普通中学52所,高级中学7所。有南洋模范中学、位育中学、上海中学等一批市、区级重点中学。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确保了徐汇区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众多的文化、体育和宗教场所区内文化团体和体育场馆集中,汇集了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京剧院等文艺团体;全球十大图书馆之一的上海图书馆和徐家汇藏书楼蜚声海外;八万人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及上海国际网球中心等都坐落于徐汇区,全区人均拥有体育场地超过市平均水平25.5%。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龙华寺、龙华塔,素有"远东第一大教堂"之称的天主教徐家汇大堂和衡山路国际礼拜堂,以及新乐路上的东正教圣母大堂等一批宗教场所,奠定了徐汇区作为上海宗教事务活动中心的地位。

至2020年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教育单位208所,在校学生12.79万人,教职工1.5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05万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1454人(其中特级教师33人),占教师总数的13.82%;中级职称4749人,占45.1%。符合条件的本区户籍3-6岁适龄儿童入园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入学率98%。

2020年,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同步招生、民办摇号,做好招生矛盾突出学校的应对措施,保证新政平稳落地。贯彻落实中高考改革的各项举措,推进“四位一体”课程教学改革,完成英语标准化听说测试试场建设,全面启动初中理化实验考标准化试场建设。启动国家级“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与腾讯公司、华东师范大学等签立战略合作协议,设立12所信息化项目试点学校。推进初中强校工程,完成3个强校工程实验校案例。实施新一轮特色高中创建,徐汇中学挂牌第四批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紫竹园中学接受市级复评。

2020年,把牢校园疫情防控,制定“一校一策”,确保顺利开学。加强网上教研,开展学习课程录制,开展教师线上教学培训,指导学校合理安排网上学习课程。实现普惠性托育机构全覆盖,开发社区教育“光启E学堂"在线直播平台,开设13门线上课程、63次讲座,对接人文行走、社区家长学校、社会学习点等项目。[2]

文化旅游

2020年末,徐汇区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以上法人单位466家,营业收入1797.36亿元.比上年增长6.4%。

至2020年年末,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3处,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33处,徐汇区文物保护点243处;有名人旧居86处(以名人名字命名的有35处);有16处红色革命旧址,3处纪念设施。区内博物馆、纪念馆全年接待参观者达187万人次,建筑可阅读参观人数达431万人次。全区有旅行社135家,其中,5A级1家,4A级6家,3A级21家;有4A级旅游景区点4家,星级旅游饭店12家;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772.13万人次。

2020年,全区有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42个,其中,国家级4个,市级20个,区级18个。各级非遗传承人95人,其中,国家级1人,市级26人,区级68人。全年举办非遗活动13次,接待参观者近2.22万人次。

2020年年内新增开放16处名人故居与场馆,完成512余处建筑二维码3.0版本升级,新增20处建筑的VR全景导览。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筑可阅读”志愿服务项目荣获2020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线上大赛三等奖。应对疫情,完善线上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开启云上惠民服务,访问人次超70万人次。有序恢复线下活动,群众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艺起前行”主题活动,推出《疫弦上的咏叹调》《暖风“徐”来寸草生,我“汇”等你共春晖》等抗疫主题群文作品。

2020年,深化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支持四大示范馆建设;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升级基层服务点设施功能,做精做亮灯塔书房、水岸汇等特色空间,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开展100场形式多样的文旅惠民活动。完善配送区级标准化建设,配送140场阅读推广活动,完成市级文化配送95场,区级配送524场,有近8万余人次受益。推进市级市民文化节十大赛事及区级8项活动,搭建文化展示平台,提升市民文化素养。

至2020年年末通过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今日头条发布文旅信息近2000条,阅读量超700万;利用B站、抖音等渠道,新增短视频和视频、照片直播,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旅游节等活动进行推广,合计曝光500万余次。上线“文旅徐汇云”APP,举办“哈哕徐汇品味海派”特色推广活动。以“品徐汇懂海派”为主题,旅游节期间推出12项活动。持续做好新年第一游一-龙华撞钟、上海国际诗歌节等品牌活动。加强与长三角各地联动合作,唐韵中秋展示苏浙皖三地名城风采,举办19场长三角系列展示周,与长三角四大省级图书馆举办阅读马拉松大赛,在虹桥机场艺术馆举办“微墨展”系列活动。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0CCBTF暨国内文旅产品直采交易会、2020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呈现海派之源、建筑阅读、红色文旅等推介主题。举办故事会、咖啡生活周等各类活动44场,老房子图片展、泸西扶贫等各类展览15次,长三角、微游上海等直播3场。入库资料11.96万份,出库发放资料11.33万余份。

2020年,徐汇区获得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认定,衡复历史风貌区和徐汇滨江休闲区获评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域。区域内1家公司荣获第十二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称号,1家公司获提名;5家企业荣获“2019-202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3个项目列为重点项目;荣获第三届“上海文化企业十强”、“上海文化企业十大年度人物”、“上海文化十大特色活动”各1项。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4个(其中示范园区1个)、示范楼宇2个、示范空间2个。有33个文创项目获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财政扶持资金支持,20个文化发展项目获徐汇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2020年,区域内有内资文化娱乐场所64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61家,出版物经营单位152家,电影放映单位23家,营业性棋牌室34家。全年出动检查5295人次,检查经营场所3734家,立案处罚21件,罚没款154516.67元,没收非法物品1778件,开展专项整治联合行动89次。[2]

体育事业

上海体育学院徐汇校区上海体育学院徐汇校区解放后,人民政府提倡国民体育,强调体育为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境内广大职工参加体育运动热情高涨。

50年代初即兴建球场30多处,成立球队100余个。学校体育更是全面展开,运动水平提高甚快。

1957年,区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推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设施市、区两级并建,市属风雨操场、划船俱乐部、跳水池相继“落户”徐汇,区属网球场、运动场、射击场、游泳池也先后建成开放,并接管了绿灯等3个网球场。

1956年起,就组织市、区两级少年网球训练,开展国际网球运动交往和承办国际、全国比赛,“徐汇网球”名闻网坛。

60年代初,受国民经济困难的影响,适当收缩群众体育的规模。常熟游泳池、运动场创办体文结合的“音乐茶座”、“体育大世界”等新颖别致的活动,既增收节支,又丰富了市民体育生活。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群众体育又趋活跃。“文化大革命”期间,体育场馆被迫停止开放和训练,体育事业遭受严重损害。“文化大革命”后,群众体育再度兴起。

1979年后,体育向社会化发展,先后创建单项和综合性协会17个。同时,在区属场馆中试行“半企业化”,1980年在全市率先实现经费自给。业余训练向厂队挂钩、厂校联办的社会化方向发展,并注重科学选才、科学育才,市、区先后建立了体育科研所和科研组。培养输送李月明、夏嘉平、李斐等一批优秀运动员。

80年代,全区体育场馆设施普遍充实,还新建了徐汇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训练基地和徐汇游泳馆,市属上海游泳馆、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等一批现代化体育设施和专业院所也建造或移址境内,形成了大型先进体育设施集中、举办国际和全国重大比赛频繁、体育训练和体育科研配套的体育中心区域。

2020年年内新增体育场地面积5.64万平方米,新建和改建健身步道3条、多功能运动场5片、社会化足球场5片、益智健身苑点10个、智慧健康驿站10个。全区注册运动员1930人,获批一级运动员42人,审批二级运动员105人、三级运动员15人,向上级训练单位输送运动员61人,获得市青少年运动员奖学金44人。

2020年,参与主办2020上海马拉松,9000人参与。打造徐汇市民体育节品牌活动,融入上海市民运动会整体布局。以“汇运动,AI生活”为主题,举办涵盖广播操、健步走、跳绳等线上健身活动运动会。举办市民运动会各级各类赛事活动203场次,涵盖40多个运动项目,线上线下齐头并进,超过16万人次参与,获评最佳赛区奖。

2020年,区培养和输送的运动员参加全国以上级别比赛,获得第一名25项、第二名13项、第三名21项,1名教练员被体育总局评为精英教练员。徐汇代表团参加市青少年精英系列赛,奖牌总数、金牌总数、团体总分位列全市第一,篮球、网球、游泳等8个优势项目位列单项奖牌榜第一。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堂、青少年体能PK赛、亲子迷你马拉松等青少年品牌活动。

2020年,徐汇区获评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区内2家企业获评上海市体育产业基地。发布《关于推动徐汇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发展资金申报指南,9家企业的9个项目获得扶持。启动“打造全球著名体育城市2020徐汇战略”,与上海久事集团、上海体育学院开展战略合作,推动徐家汇体育公园改造等重大项目,共同建设综合性体育大学高品质校区。发起成立徐汇区体育产业联盟,发布徐家汇体育产业地图,举办体育产业联盟研讨会,开展体育发展规划调研。[2]

民生保障

2020年2月12日,被民政部和财政部共同确定为第五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15]

2020年,建成公共场所标准化母婴室55家,妈咪小屋177家。推进“计划生育家庭科学育儿国家试点”项目,发放科学育儿服务包1万份,开展“健康家庭一科学育儿社区行”讲座30场。打造家庭健康服务中心云平台,共开播106场,累计62万人次观看。积极开展徐汇区新市民“汇心港湾”健康行动,完成5个项目分点阵地建设。完成特扶金的审核和发放,落实联系人制度,累计服务32199人次。实施“安康通”援助服务、暖心行动等项目,为1596名特扶对象提供免费体检,为1971名失独对象购买住院护工保险,为579户家庭提供免费家政,为65户家庭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做好疫情期间计生特殊家庭关怀关爱工作。

至2020年年末,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7626人,控制在17200个指标数内。全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91926人次,其中享受政府补贴人数为89683人次,高级及以上技能培训1704人次。工资集体协商覆盖人数185885人,覆盖率达98%,与2019年基本持平。

2020年全年新增养老床位148张,至年末全区养老床位达到6993张。为3880名老年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全年112家助餐点为4726名老人提供973622次助餐服务,32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142名老人提供日托服务。全区180名养老护理员为25535名老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照料服务,其中享受政府补贴老人5212人,自费老人20323人。对8户老年人家庭提供适老性住房改造,2000余名低龄老年人志愿者与1万名高龄独居老人进行对接服务。

2020年全年各类彩票累计销售额达到1.77亿元。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徐汇代表机构全年接受社会各界捐款2735.71万元。全年对10.34万人次实施最低生活保障,金额达1.22亿元;对2016人次发放特困供养金,金额达552.13万元。[2]

安全生产

2020年全年发生生产安全(工矿商贸)死亡事故5起,死亡6人(其中高处坠落3起,死亡3人;物体打击1起,死亡1人;起重伤害1起,死亡2人);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4起,死亡4人;生产经营性火灾事故8起,死亡0人。

2020年全年开展安全生产(含消防)监督检查50936家次,发现各类隐患34943条,约谈单位493家,责令整改30005次,实施行政处罚278起,责令“三停"42家次,罚款787.37万元,行政拘留10人次;共推进整改2个市级重大隐患、11个区级重大隐患(其中8个经验收评估已整改销案);共协调处置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6次,组织实施防台防汛等级响应30次,雨雪冰冻等级响应1次。[2]

区域信息化

电子政务

2020年全年区政务网络运行状况良好,共受理1600余个咨询、报修电话,处置问题690余件。受理电子邮箱申请958件,政务应用系统上线申请16个,互联网应用系统上线申请19个,政务外网VPN账号申请16个,政务云现场实施申请21个,政务网络服务申请125个,其他业务申请8个。办公自动化系统方面,共处理公文4227件,文件交换1085件,电子公告59件,日程安排17950条,机关简报803篇,政务信息报送4829条。完成12次重点业务网络保障,受理区政府大院接入政务外网的终端报修电话4448个,实际终端维修2206件,全年满意度99.9%。

2020年,“三整合”(PC端、移动端和专网)全面实施,通过自查、普查、抽查、专题座谈四种方式,完成问卷调研、调研回访、调研反馈和复核验证共四轮排摸,对70个部门的区级政务信息系统278个、区级政务移动端

268个、区级业务专网3个进行梳理。在市级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全面纳管以及全领域移动端整合。除去已停用系统33个、无法整合系统150个,已整合系统40个,整合进度42%,纳管进度70%;除去已停用移动端38个、无法整合移动端21个,已整合移动端195个,整合进度93%,纳管进度98%;区级业务专网4月份完成联通,较市级目标提前6个月。

2020年,完成区公务员门户、公务邮箱系统以及移动政务的等级保护2.0测评,分别以82.53.83.29.81.96的较高分值通过等级保护三级2.0的测评要求。对全区149个对外网站开展4批次安全扫描,累计检测到229个高危漏洞,涉及9个部门的12个应用。对服务器进行10个批次安全加固,涉及266台服务器。优化公务邮箱安全访问策略,检测并督促整改49个公务邮箱弱口令账号,拦截互联网侧垃圾邮件万余封,基本消除大规模外发垃圾邮件现象。推进政务网中毒终端处理工作,全年共计发现、处理205个中毒终端。

信息化基础设施

2020年,移动公司全年新建5G宏基站73个,累计完成411个,室内覆盖27个,累计完成47个。南区电信全年新建5G宏基站208个,累计完成381个,室内覆盖75个,累计完成107个。光纤覆盖持续提升。基本实现商务楼宇(园区)光网全覆盖,提供万兆接入能力,固定寬带接入平均速率可达200M;家庭用户光纤到户覆盖数近45万户,家庭宽带平均接入速率达到300M。

社会保障卡(市民信箱)

2020年全年共申领新版社保卡390393张(其中社区网点申领152616张,银行柜面申领118362张,银行批量申领38011张,网上申领81404张),社区网点制卡23034张,即时补换14918张,申领敬老卡17940张。[2]

精神文明建设

2020年,构建1个区中心、13个街镇分中心、306个居民区实践站“1+13+306”三级贯通的文明实践组织网络,延伸设立区级基地6个、街镇级实践点90个。组建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成立区特色志愿服务队13支、街镇志愿服务队13支。各级阵地组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近3000场,惠及群众百万余人次,动员志愿者约50万人次。

2020年,开展为期3个月的每日实地督查;通过国家统计局上海城市调查总队、第三方专业测评机构开展全覆盖实地测评4次,市民满意度电话调查1次、入户调查1次;组织开展5场测评情况通报会、10余次专项培训会。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区复查。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全区共有3家单位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1家校园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1个家庭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13个街道、镇全部获评上海市文明社区、文明镇。

2020年,开展“决胜小康奋斗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共享国庆喜面、同庆祖国华诞、齐祝国泰民安”国庆新民俗活动。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全年七大节日推出线上线下活动约1200场。

2020年,聚焦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发动千余名城市文明志愿者展城区风采、为文明代言。发布抗疫志愿服务项目近400项,线上线下招募2万余名志愿者助力联防联控。结合全国文明城区复查测评工作,发动志愿者30万人次参与“文明交通”“清洁家园”等志愿活动。市区级志愿者服务基地总数达56个,注册志愿者总数达28万余人。

2020年全年评选推出区道德模范12名、道德模范提名8名,区新时代好少年100名、好少年团体4个。2019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评选活动中,获评1个最美志愿者,1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1个最美志愿服务社区。2018-2019年度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评选中,52名个人获评优秀志愿者,21名个人获评志愿服务优秀组织者。田林街道张志勇获评全国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2]

旅游特色

徐汇区旅游徐汇区旅游(5)徐汇旅游的繁荣,洋溢着先人的才智和气魄。相传3世纪吴赤乌年间,在徐汇地域始建龙华寺;元末明初,国家著名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从黎族学习并革新种棉织棉技术,回到上海地区传播,上海遂成为我国的棉纺织工业中心,位于徐汇区华泾镇的黄道婆墓记载了这一历史。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文明,为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和他的后人聚集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徐家汇”。古老的徐汇人留下了各自时代的建筑和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进取精神和文化气质。

龙华古寺、古塔,是徐汇区历史文化和观光旅游的象征。古老的龙华寺,是上海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佛教丛林,保持着宁代“伽蓝七堂制”,显示其完整的规模。龙华古塔雄姿依然,灯光浑映之下晶莹剔透,宛如仙境。规模宏大的龙华旅游城应运而生:白墙青瓦的江南民居风格建筑物,融合廊桥、古戏台、牌坊、曲水、垂柳、桃花、龙壁、碑亭,洋溢着浓郁民俗风情,荟萃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集食、住、行、游、购、娱乐于一体的旅游城,与毗邻的徐家汇商城、上海体育城,构成了一组上海市区颇具规模的都市旅游景区。

衡山路街衢,则浓缩着近代上海历史。昔日显赫的洋房,大都名人已去,故居犹在。一个世纪的喧闹在这里凝固,现代都市的脚步变没有尺扰这方宁静。衡山路梧桐冠盖如云,街头的灯光、建筑物的饰灯、美丽怡人;路边的茶馆、酒吧,各式风味餐厅,以其富有人情味的氛围吸引着中外游客。

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徐汇区就先后恢复和创办了龙华庙会、迎新春撞龙华晚钟、上海桂花节、牡丹花卉节等四大旅游节庆活动。节庆活动热闹新厅,跳跃着都市旅游激越的音符。四百多年历史的龙华庙会的古风古俗,每年农历三月三在龙华古镇举行,成为江南地区的庙会之冠。上海桂花节每年中秋前后在遍植桂树的桂林公园、康健园举行,游园赏桂是最吸引人的节目。

城市排名

2018年8月,“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区县”榜单公布,徐汇区名列第59位。[16]

著名人物

著名人物著名人物(5)黄道婆,阮玲玉,宋庆龄,马相伯,姚明,杜淳,左溢,胡歌,金莎。

荣誉记录

2020年11月,入选中央文明办公布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17]

2021年4月30日,国家禁毒委员会命名徐汇区为首批“全国禁毒示范城市”。[18]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