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楼图册(2)秀楼位于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儿。
毓秀楼为砖混二层、外观呈中西混合式风格的楼房,系30年代所建。1958年8月23日,该楼在我驻围头部队与金门国民党军展开“8·23”炮战中,遭到国民党军的炮击,外墙、围墙弹孔累累。为“8·23”炮战的历史见证。
晋江围头,宋时就是有名的渔港。这个位于闽东南沿海突出部———围头半岛最南端的村子,1958年后闻名世界。
来到围头村,第一个吸引人眼球的,是一栋沧桑的房子———毓秀楼。据称是旅菲乡侨吴天敬于1931年建造的,所用的钢筋、水泥都是从菲律宾运来的。
上世纪50年代,毓秀楼成了海军某部连队西线作战指挥所。1958年8月23日下午5点30分,围头的大陆海军炮击金门,对岸还击,炮弹在海湾上空横飞,战事前后持续一个多月,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八二三”炮战。炮声轰隆,毓秀楼被数十发炮弹击中,门脸坍塌,所幸炮弹穿过,只留弹孔而未爆炸,大楼墙壁多处损伤。 大楼门墙上、楼板上都留着弹孔,大的直径有30厘米,木格窗棂已经朽坏,水泥楼梯也掉了扶手,50多年来站在海风中,遥诉当年故事。
毓秀楼下就是一个掩体,顺着下去是一段地道,走不远就到了楼后村委会所在地。原来,这段宽5米、长20米的通道,就是炮击时指挥千军万马的临时指挥部。
这里和金门最近处只有5.6海里,在炮弹的攻击范围之内。从毓秀楼往海边走几百米,是一片临海空地,表面平淡,内里机关遍布。一处堆着沙袋的地方,就是钢筋水泥结构的防空洞入口:高约1.7米,只能让两人并行通过。虽然防空洞装了路灯,但里面仍然幽深昏暗,弯曲起伏。几步楼梯向下,一转又是几平方米的小室。梯高而急,下楼梯几乎要飞跑,可见当日紧张的局面。不时又有楼梯向上,是一处碉堡,进去得弯腰。当年,炮口和机枪口就从洞眼冒出,直指海面。距海最近处,是一堵厚厚的碉堡,也是防空洞末端,前有一段地面战壕,眼前就是大海。“碉堡四通八达,上下三层,深20米,长共250米。”当地人洪老伯说,洞里功能齐全,有人被飞弹伤到,也能送到通道的临时手术台治疗。
早年的军事机密处,年前公开开放,露出真容,通道还配有仿真音效装置,战火连绵,炮声阵阵,走在地道,身临其境,感受当年激烈的战事。
围头是闽东南的一颗天然明珠。一年四季常有蓝天、白云、碧波、白沙、习习海风、成群鱼鸥,美丽而不抢眼,一派幽雅、祥和与宁静。
由于台湾海峡激烈的地壳运动,这里形成独特的海蚀地貌:海湾相连,海水清澈,沙滩洁白,绝壁巍峨。海蚀石形状怪异,有如犬牙交错,鬼斧神工,变幻莫测。其中最著名的,是金沙湾和月亮湾。
金沙湾面临海峡,长2000米,博大粗犷,是天然的海滨浴场。南面的月亮湾,有树林和峭壁呵护,是垂钓、观海、情侣亲昵的好场所,静谧似姑娘。
天气好时,万米之外的金门岛全在眼下。而两岸共一水的海浪,随着海风急涌,几分钟就可涨高1米,海中央即形成巨浪,数条白浪如雪花堆积,伴着澎湃之声飞奔而来,真个“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由于独特的战地文化和优美的海湾,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委会的人希望,在这片纯洁干净的海滩上,捡走贝壳,留下脚印。
离晋江市39公里,省道308线直通到围头海边。
提醒:附近景点还有抗倭英雄戚继光“四王府”,郑成功、施琅屯兵处古井等。当地水产龙虾、石斑、鲍鱼、海蛎等特别鲜美,有传承多年煮生鱼手艺和各式海螺,风味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