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扣

纽扣

中文名 纽扣
别名 扣子
拼音 niǔkòu
目录导航

起源

  在我国服饰发展史上,钮扣的出现较晚。考古发掘证明,明朝以前,墓葬中出土的衣服,均不见有钮扣,几乎全是“结带式”,互相连接,古人称之为“结缨”。据《天水冰山录》记载,衣用钮扣是在十六世纪末才被逐渐使用的。明末主要在礼服上使用,常服几乎不用。直到清代,钮扣才被人们广泛使用。

功能

  钮扣不仅能把衣服连接起来,使其严密保温,还可使人仪表整齐。别致的钮扣,还会对衣服起点缀作用。因此,它是服装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制作式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纽扣从材质到形状以及制作工艺都越来越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资料显示:

  清代衣服上的钮扣,多为铜制的小圆扣,大的有如榛子,小的有如豆粒,民间多用素面,即表面光滑无纹,宫廷中或贵族则多用大颗铜扣或铜鎏金扣、金扣、银扣。钮扣上常常是镌刻或镂雕各种纹饰,如盘龙纹、飞凤纹以及一般花纹。钮扣的钉法也不一样,有单排、双排或三排纽。

  乾隆以后,钮扣的制作工艺日趋精巧,衣用钮扣也愈加讲究,以各种材质制作的各式钮扣纷纷应市,光怪陆离,斗胜争奇,应有尽有。比如有镀金扣、镀银扣、螺纹扣、烧蓝扣、料扣等等。另外贵重的还有白玉佛手扣、包金珍珠扣、三镶翡翠扣、嵌金玛瑙扣以及珊瑚扣、蜜蜡扣、琥珀扣等等甚至还有钻石纽扣。钮扣的纹饰也丰富多样,诸如折枝花卉、飞禽走兽、福禄寿禧,甚至十二生肖等等,可以说无所不有、五花八门。

最早钮扣

  考古专家新近在临洮县发现迄今国内发现的最早的钮扣,经考证,这枚钮扣属于齐家文化类型,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该钮扣直径2.5厘米,中间厚1厘米,四周边缘比较薄,上面有两个类似扣眼的小孔。整个钮扣为泥质橙黄陶,颜色呈土黄色,陶器表面比较粗糙。

  这枚在临洮出土的陶制钮扣,全国仅此一枚,这枚钮扣的发现,印证了4000多年前先民已开始缝制衣服遮羞避寒。对于研究先民的生活极具价值。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