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墓小学

烈士墓小学

目录导航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研组作为校本教研主阵地的作用日益凸显。我校十分重视教研组的建设,力求通过打造教研组研究共同体,从而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要使教研落到实处,必须构建一个引领校本教研深入开展的教研网络。根据学校实际,我们整合教研力量,在全校设立了三级教研网络:一级,由校长室领导下的教科室、教导处实施组织;二级,全校分设语、数、综合学科三个教研大组,具体开展学科研究,进行定向思考研讨;三级,在三个教研大组中,单独成立了8个教研协作小组,即语文低、中、高段教研协作小组、数学1到3年级、4到6年级教研协作小组、英语、艺体、社科协作小组。三级教研组织编织成了我们学校的教学研究网络。这种以教研大组、教研协作小组为主体的教研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了“组”的功能。为积极营造和谐浓厚的研究氛围,我校充分发挥教研组自身的创造力,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为各级教研组注入活力,具体进行了以下尝试:1、制度保障。学校制定了《教研组研究制度》、《教研组管理评价办法》、《教研组反思制度》、《教研活动发言制度》、《课题选择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规范了教研组的教研工作,防止了随意性,保证了全员性和持续性。2、时间理顺。教研组活动的落实要有时间作保证。据此,学校每两周有两次教研时间,一次是统一时间,一次是教研组自行安排时间。每次活动都要求“三有”,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记录。除两次集中外,教研组还布置一些课外分析题目,以促使教师养成学习、思考的习惯。3、评比考核激励。学校对教研组的考核采用“捆绑”的办法。即教研大组的总体成绩要平均给教研协作小组及每一个成员,组里任何一位教师参与活动的得分要平均给每一位教师。其目的是促使每一位教师认真对待组里的活动,具有建立共同体的意识。学校还从各组的研究是否扎实有效、资料是否翔实等方面对各组进行考评,期末评出优秀教研组和先进个人进行奖励。4、专业引领指导。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各组活动由组内互助研讨发展到邀请教研员、校领导、市区优秀教师参与指导,专业人员的引领推动着研究活动向更高层面发展,使之逐渐成为最基层的学习研究“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之间“尊重差异、彼此欣赏、相互倾听、相互回应、共同分享”,组内教研的风气十分浓厚。各级教研组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明确了研什么,怎么研的问题,逐渐形成总结了以下经验:一、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基础。 各教研组重点进行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形成了三种课堂教学研究模式。即“同课异构,对比施教”、“一课多研,跨班循环”、“课为载体,主题研讨” 二、以综合性课题研究为引领。 综合性的课题研究就是教研协作小组的教师把教学实践中带有共性的问题转化为课题,通过集体攻关进行研究。其实施步骤是: 实践探索,发现问题;问题追踪,化为课题;科学设计,行动研究;回头反思,交流共享,如此循环往复。如中段语文协作组确定了“体验生活,快乐作文”课题、音乐组确定了“提高学生在音乐中的体验和创编”等课题,然后在实践中围绕课题进行研究,日常的反思也围绕课题进行。在课题研究中组内教师共同分享丰富的信息,共同分担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寻求共同发展。

 

 

我校地处歌乐山脚下,紧靠红岩烈士陵园,与四川政法大学、四川外语学院相邻。在过去的工作中,学校充分依托烈士陵园这一教育主阵地,把它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融合,坚持以革命传统教育带动行为养成教育,从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在市、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文明校风的形成。学校也跨入了重庆市文明学校、最佳文明单位、文明礼仪示范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的行列。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