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过度教育”和疏于教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但却会造成同样一种后果,那就是违背孩子正常的发展规律,给孩子的成长过程设置不必要的障碍。综合来看,“过度教育”主要有如下几种潜在的危险。
损害孩子的兴趣
“过度教育”的方式或内容大多超出了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所能承受的范畴,而家长又多采取强制的方式来进行,久而久之,必然会激发孩子的厌烦情绪和抵抗情绪,最终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受到损害。
伤害孩子的自信
孩子们在花费了时间和精力之后,如果依旧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那便会体会到越来越多的挫败感,长期下去极不利于自信心的建立,并最终会影响良好性格与意志品质的形成。
扼杀孩子的潜能
在“过度教育”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学到一定的知识或掌握一定的技能,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却在逐步丧失,主动学习的能力也难以得到培养和锻炼,于是潜能也在不知不觉中遭到了扼杀。
影响全面平衡发展
当一些家长在为自己“过度教育”成果感到欣喜和得意的时候,却不知孩子在智力方面取得的成绩可能是以情感、社会性发展缺失为代价的,孩子某一方面的发展可能是以牺牲其他多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的,孩子的眼前发展可能是以损害长远发展为代价的。
破坏亲子关系和谐
一方面,孩子对学习的反感往往会转移到家长身上。另一方面,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要求的时候,家长便会迁怒于孩子。可以说,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对亲子关系带来巨大的伤害。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都存在焦虑情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恨不得孩子变成超人,无所不能,成为百科全书。却不在意孩子的感受,这种心态其实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在家长的过度教育中,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与焦虑情绪。
心理专家认为,对于幼儿来说,过多地强迫限制孩子活动自由,太过突然的生活改变,会让孩子变得无所适从。譬如违背孩子天性,对幼儿实行过度的早期教育等,实质上无意中已形成了一种心理虐待。
而很多父母从不看重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情绪需求。更看不到幼儿因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玩耍时间被早教“侵占”后产生的焦虑情绪。
心理学家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与兴趣,父母为孩子报名参加课程时,应当先考虑孩子是否有兴趣及能力参加。一味“逼迫”孩子上父母喜欢的课程,只会把孩子逼到另一个极端,造成焦躁。“学龄前孩子或许最初会应酬去上课,但到青春期时会变得叛逆,不参加任何活动,在学业上也没进取心。”父母应当在了解孩子的兴趣与需求后,根据孩子的能力给予恰当的早教引导。
在让孩子参加早教时,不要通过强迫的方式,而要通过探索和互动玩耍,孩子无需参加特别的早教课,也能在自然环境下学成技能。孩子尽兴的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父母得跟着孩子玩,并从不同的探索中找到知识的汲取与积累,让孩子发挥想象力。“把重心放在亲子质量互动上,父母会发现这才最值得珍惜。”父母应多留意参加专为学龄前儿童设计,让家长一起参与的亲子活动。
问渠心理网提醒,孩子的童年应该是在一个快乐的时光里度过的,给孩子留一个美好的童年,比给孩子留一个在巨大的压力下变成超人更加的重要。[1]
对此,教育学博士陈涛娜认为,许多家长由于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往往对孩子教育过度。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和智力发展规律“教育过度”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物极必反,这种过度教育不仅不能开发孩子的智力,有的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导致孩子心理畸形发展,对孩子的健康极为不利。在现实生活中,教育过度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反向努力效应和信息过剩等。其实,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育,就是让儿童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要解决教育过度的问题,惟一的办法正如陶行知所说的那样,解放儿童——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