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虫是人体消化道常见的一种线虫。成虫寄生于盲肠、结肠、直肠、回肠下段等部位,主要引起消化道症状。其生活史发育过程、感染方式、实验诊断及防治原则均与蛔虫相似。
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 linnaeus,1771),又称鞭虫(whipworm),是人体常见的肠道线虫,地理分布广泛,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为常见,感染率较高。成虫寄生引起鞭虫病(trichuriasis)。毛首鞭虫寄生在人和哺乳类的大肠内,因身体鞭状而得名。人(尤其是儿童)吃了污染的泥土而受染。鞭虫分泌一种液体到宿主组织内,将组织溶解并取食之。
鞭虫隶属鞭尾目(order Trichurata)鞭虫科(amily Trichiuridae),人是鞭虫病的唯一传染源。为证实鞭虫的生活史和发育过程,曾有猴鞭虫、兔鞭虫及犬鞭虫为模型的实验报道。
成虫活时成暗红色,死后灰白色,外形似马鞭,前端细长,约占虫体长的3/5,后端明显粗大。鞭虫口腔极小,具有2个半月形唇瓣。在两唇瓣间有一尖刀状口矛,活动时可自口腔伸出。咽管细长,前段为肌性,后段为腺性。咽管外由呈串球状排列的杆细胞组成的杆状体包绕,杆细胞的分泌物可能具有消化宿主组织的酶,具有抗原性。雌虫长35~50mm,尾端钝圆,阴门位于虫体粗大部前方的腹面。雄虫长30~45mm,尾端向腹面呈环状卷曲,有交合刺1根,可自鞘内伸出,鞘表面有小刺。两性成虫的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
鞭虫卵呈纺锤形(腰鼓形),大小约为50~54×22~23μm,黄褐色,卵壳较厚,两端各具一个透明的盖塞(opercular blug)内含一个卵细胞。虫卵自人体排出时,卵壳内细胞尚未分裂。
生活史简单,不需中间宿主含有幼虫的感染期卵,污染食物、水源,经口感染。成虫寄生在人体盲肠内,也可见于阑尾、回肠下段、结肠和直肠等处。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成虫在寄生部位交配产卵后,卵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在土壤中经过三周左右的时间发育成感染卵,感染卵被人误成虫史食后在小肠内孵化,幼虫移行到盲肠处发育为成虫。自感染到成虫产卵约需一个月左右。日产卵数千粒,成虫寿命3—5年。轻度感染时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出现阵发性腹疼,慢性腹泻及便血等症状,传播途径及防治与蛔虫相似。驱虫采用甲苯咪唑,阿苯哒唑效果较好,噻嘧啶与甲苯咪唑合用效果更好。
在小肠内,卵内幼虫活动加剧,以及分泌酶的作用,幼虫自卵壳一端的盖塞处逸出。并多从肠腺隐窝处侵入局部肠粘膜,摄取营养,进行发育。经10天左右,幼虫重新回到肠腔,再移行至盲肠,以其纤细的前端钻入肠壁粘膜至粘膜下层组织,后端则裸露在肠腔内寄生并发育为成虫。自误食感染期虫卵至成虫发育成熟产卵,约需时1~3个月。鞭虫在人体内一般可存活3~5年。
由于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的刺激作用,可致肠壁粘膜组织出现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反应。少数患者可有细胞增生,肠壁组织明显增厚,以及在炎症基础上形成肉芽肿等病变。鞭虫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重度感染者可致慢性失血。
一般轻度感染多无明显症状,惟在进行常规粪检时,才发现有鞭虫寄生。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头晕、腹痛、慢性腹泻、消瘦及贫血等。儿童重度感染,可导致直肠脱垂,多见于营养不良或并发肠道致病菌感染的病例。少数患者可出现发热、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四肢浮肿等全身反应,以及诱发或加重其他疾病,如阿米巴痢疾、阑尾炎等。
鞭虫病的诊断以检获虫卵为依据,可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沉淀集卵法及饱和盐水浮聚法等。因鞭虫卵较小,容易漏检,需反复检查,以提高检出率。
鞭虫广泛分布于热带及温带地区,尤以温暖、潮湿的环境更有利鞭虫卵的发育和传播。在荫蔽、氧充足的环境中,适宜虫卵发育的温度为30℃,并能保持感染能力达数月致数年。鞭虫卵对低温、干燥的抵抗力不及蛔虫卵强,因此,在我国南方人群的鞭虫感染率明显高于北方干旱地区。
鞭虫感染常与蛔虫感染并存,但感染率一般低于蛔虫。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儿童的感染率及感染度均比成人高,这可能与儿童卫生习惯较差,以及接触感染期虫卵的机会多有关。
防治原则基本上与蛔虫相同。应强调加强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并做好保护饮用水的清洁及加强粪便管理,这是预防鞭虫感染的主要措施。对病人和带虫者应重视驱虫,采用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对治疗鞭虫病的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