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县图册(35)
蓬溪县(5)蓬溪县夏、商、周为蜀国地,秦为蜀郡地。汉属益州广汉郡(郡治今射洪县沱牌镇通泉坝)辖,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分广汉郡置德阳郡(郡治今遂宁斗城),今县境为德阳郡德阳县地。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温平蜀,德阳郡更名遂宁郡,辖地未变。孝武帝时,分广汉县置德阳县。刘宋明帝泰始五年(469),遂宁郡分为东、西遂宁郡,今县境隶属东遂宁郡。萧梁时期(502—534)德阳县更名为小溪县,今县境隶属新州东遂宁郡的晋兴、小溪县地。
西魏恭帝二年(555),分东遂宁郡置怀化郡,改晋兴县为始兴县,小溪县为方义县。县境属合州怀化郡的始兴县和合州东宁遂郡的方义县属地。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于东遂宁郡置遂州,改东遂宁郡为石山郡,遂州、石山郡、方义县治所设遂宁市城区,县境为遂州石山郡的方义县和怀化郡的始兴县辖地。
隋开皇三年(583),撤郡留州,以州辖县、怀化郡、石山郡被省。开皇十八年(598),始兴县更名为青石县,县境为遂州青石、方义县地,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以郡统县,遂州改遂宁郡,辖县未变。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行州统县制,遂宁郡更为遂州,太宗贞观元年,国分十道,以益州地置剑南道。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割方义县北境置唐兴县,县治蓬川(今鸣凤镇翔凤),县境为唐兴、青石县地,武后长寿二年(693)唐兴县更名为武丰县,中宗神龙元年(705),武丰县复名唐兴县。景龙二年(708)析唐兴县北部地区置唐安县,县治设赤城镇茶店子。玄宗开元元年,废唐安县,迁唐兴县治于唐安县治所。唐天保元年(742),改唐兴县为蓬溪县。县名因治所临“蓬溪河”得名。遂州更名为遂宁郡。蓬溪县隶属剑南道遂宁郡。五代和北宋初年,四川先后为前蜀(907—924),后唐(925—933)和后蜀(934—965)所据,县境建置如唐末。
北宋乾德三年(965)灭蜀后,改剑南道为西川路,宋咸平四年(1001)原四川地区划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县属梓州路。神宗熙宁元年(1073),省青石县(今潼南)入蓬溪县。翌年(1074),青石县又复置。徽宗政和五年(1115),遂州更名为遂宁府。南宋端平三年(1236),蒙军入川,遂宁府迁蓬溪县蓬溪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长江县并入蓬溪县。县境隶属四川行中书省潼川府遂宁州。
明洪武九年(1376),降遂宁州为遂宁县,蓬溪改属潼川州。次年,蓬溪县并入遂宁县。洪武十三年(1380),蓬溪县复置,并将青石县涪江左岸地区划归蓬溪县。清顺治十年(1653),遂宁县并入蓬溪县。顺治十七年(1660),遂宁县复置。
清雍正八年(1730),建置调整,蓬溪隶属四川布政使潼川府。
嘉庆七年(1802),全川设5道,蓬溪隶属川北道潼川府至清末。
民国二年(1913),四川划为7道,蓬溪县仍属川北道。民国3年,四川由7道改为5道,蓬溪属嘉陵道。民国24年,四川划为18个行政督察区,蓬溪隶属于驻遂宁的第十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10日蓬溪解放,1950年1月5日,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于川北行署遂宁分区专员公署。1952年9月,川东、川西、川北、川南四个行署合并为四川省,遂宁分区改为遂宁专区,蓬溪隶属遂宁专区。1958年,遂宁专区撤销,蓬溪县划归绵阳专区。1968年9月,绵阳专区更名为绵阳地区。
1985年5月,遂宁市成立,蓬溪县隶属遂宁市。[11]
1997年12月28日,蓬溪县老三区十一个乡镇(含红江镇三个村)划出成立大英县。
蓬溪县图册(19) |
蓬溪县图册(19) |
蓬溪县图册(19) |
蓬溪县图册(19) |
截至2021年,蓬溪县下辖1个街道、17个镇、2个乡。[12]
1个街道:普安街道。
17个镇:赤城镇、新会镇、文井镇、明月镇、常乐镇、天福镇、红江镇、宝梵镇、大石镇、吉祥镇、鸣凤镇、任隆镇、三凤镇、蓬南镇、群利镇、金桥镇、槐花镇。
2个乡:荷叶乡、高升乡。[12]
蓬溪县(3)蓬溪县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偏东,涪江中游,位于东经105°03′~105°59′和北纬30°22′~30°56′之间。东邻南充、武胜、合川,西连大英,南接遂宁、潼南,北靠射洪、西充。
蓬溪县(5)蓬溪县地势四周高中部低,北部高于南部,由北向南呈波状缓倾。最高点在任隆镇北坡,海拔565.8米,最低点在三凤镇荷叶乡细坝,海坝251.3米。涪江及其支流小潼河,蓬溪河(芝溪)流经县南和县中部,致使北部高于南部。中部地势较低,平均海拔低于296米。县境四周处于嘉陵江、涪江分水岭及其支流源头地带,地势较高,平均海拔404米,低山的山脊构成与邻县分界线。
县内地势起伏,走向为东西展布,南北排列。北部平均海拔485米,南部平均海拔约380米,文井、罗戈一带海拔400米以上,至蓬溪河沿岸海拔至350米左右,再往南,地势复升,平均海拔400米左右,到小潼河大石桥段,地势又下降至350米左右。[13]
蓬溪县蓬溪地处四川中部的嘉陵江与涪江之间的丘陵区,境内水系发达,溪河较多,源短水急。蓬溪县溪河共有198条,长964.8公里。其中10公里以上的15条。河网密度0.77公里/平方公里。水系呈平行状,格网状和树枝状,东南部蓬南镇境内的中和河、东保河和翻身乡、黄泥乡境内部分溪河流入嘉陵江属嘉陵江水系,其余镇乡河流流入涪江,属涪江水系。
蓬溪气候属中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高温39.4℃、极端最低温-4.6℃,年平均降雨量929.5毫米,年均日照数1471.7小时,年均蒸发量990.3mm,相对湿度82%,≥10℃的活动积温5383.2℃。
蓬溪县(3)2009年末,蓬溪县总人口近80万人,常住人口77万人,县城区常住人口12万人;劳动力资源32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08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7.45‰、5.95‰和1.51‰。全县除汉族外,散居少数民族有彝族、藏族等32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0.5%。[14]
黄亚军
| 职务 | 姓名 |
|---|---|
| 县委书记 | 黄亚军 |
| 县委副书记 | 黄亚军、王松 |
| 职务 | 姓名 |
|---|---|
| 县长 |
黄亚军 |
| 副县长 | 淼霖、柏相、何亚杰、刘定华、张宏亮、张萌、敬平 |
| 职务 | 姓名 |
|---|---|
| 主任 |
文勇 |
| 副主任 | 肖伟、张吉华、杨世燕、卢栌 |
| 职务 | 姓名 |
|---|---|
| 主席 | 杨军 |
| 副主席 | 蒋勇、廖芳、蒋亚藜、王波 |
参考资料来源:蓬溪县人民政府网[15]
| 职务 | 姓名 |
|---|---|
| 县委书记 | 黄亚军 |
| 县委副书记 | 黄亚军、王松 |
| 职务 | 姓名 |
|---|---|
| 县长 |
黄亚军 |
| 副县长 | 淼霖、柏相、何亚杰、刘定华、张宏亮、张萌、敬平 |
| 职务 | 姓名 |
|---|---|
| 主任 |
文勇 |
| 副主任 | 肖伟、张吉华、杨世燕、卢栌 |
| 职务 | 姓名 |
|---|---|
| 主席 | 杨军 |
| 副主席 | 蒋勇、廖芳、蒋亚藜、王波 |
蓬溪县(5)2011年蓬溪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6893万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2074万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79003万元,增长24.1%;第三产业增加值195816万元,增长9.8%。一、二、三产业对蓬溪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8%、71.5%和19.7%。在蓬溪县经济总量中,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8.1:36.4:25.5,第一产业比重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
2011年蓬溪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各项惠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4998万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农业产值(种植业)198478万元,增长2.5%;林业产值8709万元,增长15.1 %;畜牧业产值280500万元,增长2.9%;渔业产值10851万元,增长14.1%;服务业产值6460万元,增长11.9%。
2011年蓬溪县农作物播种面积93292公顷,比上年增加433公顷。其中粮食作物63721公顷,增加321公顷,油料作物16997公顷,增加191公顷,蔬菜瓜果类8307公顷,增加150公顷,药材1040公顷。2011年粮食产量368756吨,比上年增加10638吨;油料总产为45744吨,增长1.8%。2011年肉类总产量88609吨,比上年减少3.7%。其中猪肉产量65283吨,减少5.2%;牛肉产量2815吨,增长1.2%;羊肉产量8298吨,增长0.6%。年末生猪存栏61.9万头,增长3.7%,2011年出栏生猪95.3万头,下降5.3%;出栏羊27.9万头,增长1.1%;出栏家禽573万只,增长1.4%。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5%。
2011年蓬溪县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73372万元,增长27.2%,占GDP的比重达到22.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6%,拉动经济增长7.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712725万元,同比增长40.6%;工业增加值增长20.3%;主营业务收入712102万元,同比增长41.4%;实现利润总额77929万元,同比增长57.3%;利税总额100719万元,同比增长44.9%。蓬溪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41.9%,资本保值率149.7%;成本费用利润率13.0%,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2011年蓬溪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4396万元,比上年增长17.9%。从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407759万元,增长17.4%;餐饮业零售额21712万元,增长25.6%。从区域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97617万元,增长21.9%;乡村实现零售额136779万元,增长9.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01243万元,比2010年增长21.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60918万元,增长19.4%;贷款余额298721万元,比上年增长33.5%。蓬溪县保险费收入为9753万元,比上年下降8.8%,已决赔款支出2593万元, 比上年下降52.2%。
2013年全年蓬溪县GDP实现102.6亿元、增长1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4.5亿元、增长2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69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8698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436元,增长15.7%,全县呈现出经济平稳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川中大乐
川中大乐为民间大型打击乐。原名“蓬莱大乐”。流行于遂宁市及边沿地带。20世纪初,四川的中江、金堂、蓬溪、射洪、南充诸县十分兴盛。
川中大乐由两组组成:主乐组有脚盆鼓、大钹、大马锣、饶钵、钗子、苏钵、苏钗、铛铛、铙铙等。辅乐组演奏时,两组乐队重叠交替,阵容庞大,场面壮观,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曲牌有“云顶翻”、“凤点头”、“扑灯蛾”、“牵藤藤”等十多种。
彩莲船
彩莲船亦称“划旱船”、“花船”,大都在春节期间和大型文艺活动中表演。由幺姑、艄翁两人表演。随着锣鼓,艄翁随后划船上场,两人边歌边舞,配合默契,组成轻松欢乐的双人歌舞。
彩莲船彩莲船的表演主要是模仿水上行船的动作。么姑的舞蹈动作可概括为四句话:“手腕摇,腿下颤,腰要勤,身拔高”,艄公的舞蹈动作如“划船步”、“吸腿划船”等,贯以川剧中矮子的身法,与么姑的行舟飘游相呼应。舞蹈形象地表演船在水上,时而平水泛舟,潇洒飘逸;时而破浪行船,起伏浮沉。舞蹈以悠荡开始,又以悠荡结束。有浓郁的民间特色。
车车灯又称“逗么妹”、“跑旱船”。主要在春节前后演出。表演者3人,1人饰么妹,1人饰小花脸,1人饰车夫或艄翁。也有7人表演的,除上述3人外,增加4个手执灯笼的“报子”(打场人)。灯班均由乡村表演技艺较高的老艺人领头,串联一些爱玩灯的人,临时组成“车车灯”队,春节期间四处玩灯,春节一过即行解散。
“车车灯”的表演,先由小花脸手执花折扇跑场,逗出坐“彩车”、戴墨镜,手舞彩巾的么妹(多为男扮),然后即兴编唱各种与节庆、农事、民俗有关谐趣之词,以幽默逗乐为主。么妹在车船内手把车沿,随唱词作出前后仰俯摇摆动作,面露娇羞忸怩状。车夫或艄翁按曲调节拍作推车划船状。
小花脸领唱后,其他人帮腔伴唱。每唱完一段后,在锣鼓声中走“转元宝”、“挽蚂蚁”、“筛莲花”等传统套路变换队形。其表演技巧概括为“么妹要稳,花脸要逗”八字,唱段有超腔、数腔两部分。唱词多属上下结构,句句押韵,以7字句居多,常附加衬字、嵌词,唱腔为微式调,曲调重复演唱。伴奏乐器有二胡、月琴、三月、四胡、锣、鼓、四面板等。
洞经音乐
发源于蓬溪县,其创始者为刘安胜和卫琪。乾道四年(1168),在蓬溪县宝屏山(今赤城山)玉虚坛撰成《文昌大洞仙经》5卷,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因谈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形成了闻名中外的洞经音乐。洞经音乐已被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全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蓬溪姜糕
蓬溪姜糕蓬溪姜糕首创于清朝同治年间。它选有去病健身久服无伤的食物药物,合制为糕。被西太后封为“御糕”。评曰“有油不腻,有糖不伤,洁如脂玉,软似秋云”。[16]
常乐香蒸牛肉
香蒸牛肉是四川蓬溪常乐镇的传统名产。民国二十年左右,常乐名厨师全理清、文仁堂加工卤牛肉,后经过不断探索,渐成独有风味的牛肉名小吃。
赤城湖鱼席
蓬溪赤城湖是川中旅游名胜之一,湖中餐厅“余味鲜”是特级厨师邓中义先生创办,用湖中鲜鱼制作筵席,高、中、低档随客选用。
任隆粉条
蓬溪县盛产红苕,蓬溪县达2亿多斤,有大量的加工成条粉。任隆镇称赞为“粉条之乡”。
高坪茶叶
蓬溪县茶叶生产早在文革年间就有生产,2011年,全镇新栽茶叶生产1000亩、补栽2000亩,全镇生产茶叶产值实现620.5万元。
蓬溪熨斗糕
蓬溪熨斗糕始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该县夏其宣仿照甜熨斗糕,经过改加配料,精心制作而成,米浆中加入豆芽、豆瓣、肉粒、秘制调料等,用古代熨斗作为烤制的器具,所以称为熨斗糕。
蓬溪周边与重庆、成都、绵阳、南充、广安等大、中城市毗邻,车程均在1个半小时内。成南高速公路、达成铁路、绵遂高速公路、国道318线横贯全境。截至2012年蓬溪县已形成以达成铁路、成南高速公路和国道318线为主轴,省道为骨架,县乡路为网络,江河、水库航道水运为补充的现代交通格局。
2011年蓬溪县小学38所,在校学生3.49万人;普通中学校36所,在校学生2.41万人。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初中净入学率达到96.6%。
2011年蓬溪县组织开展大型文体活动6次,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10余次,组织参与各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共计70余次,受益人数达30余万人。县图书馆外借室2011年共接待读者2.3万人次,阅览室接待读者1.3万人次,资料查询300余人次,新征订报纸13种,杂志36种,最大限度满足了群众的阅读需求。
2011年蓬溪县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和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确定了体育后备人才150名,注册运动员41名。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举办了蓬溪县庆元旦健身跑活动、第八届市旅发大会自行车骑游等活动,免费向群众开放体育场馆7.35万人次,丰富了群众体育生活。体育活动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在鸣凤、下东等乡镇新建了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中国红海”建成了两条全民健身路径。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