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型较大的 田鼠,成体体长120~150mm。尾长为 体长的1/3~1/2, 尾被密毛。后足长22~24mm,足掌前部裸露,有5枚足垫,而足掌基部被毛。这是与莫氏田鼠相区别的关键特征,后者具6枚足垫。背毛黑褐色,其毛基为灰黑色,毛尖暗棕色。体侧毛色较浅。腹毛污 白色,毛基为 深灰色。背腹毛间 分界明显。足背与体背同色。尾部背面为黑色,腹面为污白色。各地种群的体色深浅有区别。头骨棱嵴不明显,无眶上嵴。腭骨属田鼠特征,其后缘有一下伸小骨与翼骨相连,形成翼窝。听泡较高。门齿唇面无纵沟。M1有4个封闭的三角形,其前端具一小横叶。M2有3个三角形。M3有3个,但内侧有一小突起。
东方田鼠是温旱型种类,多 栖息于低湿多水的环境。自然条件下集中于沼泽草甸、河渠两岸。在沿海地区多栖息于湖周草甸、河边苇塘等地。
食物以植物的茎叶、种子为主。喜食鲜嫩的水生植物。
不冬眠。昼夜均可活动,夏季以夜间活动为主,其他季节则以白天活动为主。善游泳,可潜水。有季节迁移习性,当洪水来临时,成群迁往周围农田。
洞系结构简繁不一。简单的洞系只在苔草墩下挖一个侧坑,筑巢;复杂的洞系有20多个洞口,洞道长而分支,内有仓库2~5个。有人曾在一个洞系内挖出贮粮10.7kg。
春夏繁殖,每年产3~4胎,每胎5~11仔。种群的平均寿命为14个月,种群更新速度很快。数量常有暴发性。亚成体在种群中的比例高达44.5%左右,而成体仅占21%。
1.捕捉 人工捕捉或放养蛇、猫等动物。
2.药物诱杀 在老鼠出没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饵诱杀。
①敌鼠钠盐0.05%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敌鼠钠盐50克,翻拌均匀。
②杀鼠迷0.04%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杀鼠迷40克。
东方 田鼠是重要的农林害鼠,作物成熟期向田间迁移,大量盗食庄稼,也啃坏树木。辽宁 铁岭地区曾被该鼠啃食为害的树木达50%左右,死亡20%以上。 湖南洞庭湖的洲滩地带曾是东方 田鼠的聚集区,70年代由于盲目维护 围湖造田,致使洪水冲堤,大量的 田鼠涌上湖岸,鼠群所到之处,农作物、草皮、树木被啃食殆尽。1981年仅由此造成的受害农田面积达100ha余,粮食损失550000kg。 金盆农场3050m的堤岸上即捕获11t东方 田鼠。它是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原菌的自然宿主。
东方田鼠又名 沼泽田鼠、水耗子、 远东田鼠、大田鼠、苇田鼠、 长江田鼠。东方田鼠在我国分布极广,分布区北至 黑龙江省,南至 广东省,共覆盖了 黑、 吉、 辽、 蒙、 鲁、 陕、 宁、 皖、 苏、 沪、 浙、 赣、 鄂、 湘、 贵、 桂、 粤、 闽等18 省、 市、 自治区。
东方田鼠喜低洼多水、草茂盛、土松软的环境。主要栖息于稻田、湿草甸、沙边林地。东方田鼠的巢穴特点是洞口多而成群,洞道密而表浅,结构格局单调。洞系的洞口数因地而异,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在洞庭湖的湖滩上,最多的一个洞群竟有洞口80多个。
游泳能力强,可在水中潜行。主要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有时也会取食种子,啃树皮,吃谷、瓜、薯、菜等作物,尤其含水多、质地软的如各种瓜、红薯及荸荠的球茎之类,也吃树皮和昆虫。
东方田鼠图册(3)
洞庭湖东方 田鼠主要在冬春繁殖,一只 雌东方 田鼠一年可产2-4窝,每窝4-11仔。
《环境演变及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影响的评估》一文中指出,根据历史资料,分析了洞庭湖洲滩演变与东方田鼠种群变动之间的关系。再根据 三峡工程建成后下泄流量调度方案,分析了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湖水位及洲滩环境的影响,进而评估三峡工程对东方田鼠 种群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洲滩出露面积的不断增大和冬、 春季洲滩连续出露天数的增加,使东方 田鼠的栖息地扩大,并使其 种群增长期延长,从而使其种群膨胀,三峡工程建成后初期,10-11月洲滩出露天数和出露面积将比建坝前同期有较大增长,建坝后中长期,洲滩出露天数和出露面积逐渐增大,东方 田鼠种群亦将随之继续增长。因此,汛期洲滩被淹后将有更多的东方 田鼠迁入到垸内,对农田的危害将进一步加重。
2007年6月,洞庭湖周边约有20亿只东方田鼠正在从 洞庭湖滩向垸内转移,严重破坏当地农作物。紧靠洞庭湖的 岳阳、 益阳两市已采取紧急措施,加强鼠情监测,严防东方田鼠对农作物、人、畜造成更大危害。 岳阳市已发布东方田鼠防治警报,并要求 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做好工作,在灭鼠的同时保护好鸟类和 湿地资源。
2007年6月14日,岳阳市植保植检站工作人员在调查洞庭湖湖滩东方田鼠情况时,做了单位面积测试,发现200平方米内至少有东方田鼠有5只。据此估算,整个洞庭湖沿线约有东方田鼠20亿只。并且,这些东方田鼠已开始迁入堤内,近堤田间及马路上均可见死鼠。 华容、 君山区沿洞庭大堤一线,随处可见东方田鼠成群肆虐。 益阳市 大通湖区从2006年11月开始对东方田鼠进行跟踪监测。据介绍,6月20日,由于 三峡开始 泄洪,外湖水位上涨,大量东方田鼠开始陆续向大堤迁移。6月21-23日,该地每天通过人工捕杀灭鼠量就达5-10吨,仅向东闸码头日捕杀量就达3吨多。据统计,从6月21日开始至今, 大通湖区共捕杀90多吨老鼠,约225万只。 危害
在岳阳市 岳阳县 鹿角镇,记者看到成片成片的水稻被老鼠啃食,留下的禾蔸像是用镰刀割过。该镇靠近洞庭湖沿线的 滨湖、 杨茂、 岳武、济美等村的 早稻、 红薯、 花生、 玉米等 农作物受损严重。据当地一位农民介绍,老鼠在啃完庄稼后,又来啃农户的门窗,吵得大家 夜不成眠。该镇 镇长 吴杰告诉记者,鼠患已造成该县近两万亩农作物受损。而 沅江市 南大膳镇有13个村遭受鼠灾,造成28331亩农田受灾;茶盘洲、泗湖山两镇也分别有200多亩农亩遭受鼠灾。
湖南大学生命科学院 邓学建教授认为,造成洞庭湖周边东方田鼠为害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遭受了破坏。他分析,近两年,长江上游来水减少,洞庭湖湖滩裸露时间加长,给东方田鼠繁殖提供了时间。而据渔民们反映,近两年从4月到6月,洞庭湖湖滩上随处可见东方田鼠,这些老鼠甚至啃伤或啃光湖滩上杨树株距地面约30厘米的树皮。邓学建认为, 生态平衡被破坏还表现在东方田鼠的天敌 猫头鹰、老鹰等数量急剧减少,特别是湖南人开始大吃口味 蛇后,野外蛇的数量急剧下降,失去 天敌的东方田鼠大量繁殖,终成祸患。据介绍,东方田鼠在汛期成群迁移时,会对滨湖农田各种作物成片洗劫,甚至造成大面积绝收。水稻、红薯、花生、 西瓜、 黄豆、 甘蔗、 苎麻等等,东方田鼠是“通吃”。东方田鼠会啮咬树皮和幼枝,造成 苗木死亡或生长不良。
据分析,随着洞庭湖水位继续上升,将有更多的东方田鼠翻过洞庭湖大堤,这不仅会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甚至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湖南省植保植检站专家介绍了四种灭鼠方法:
一是化学灭鼠法,选用溴敌隆蜡块或溴敌隆母液拌稻谷,见效快,效果好。
二是围栏控鼠,防止扩散。不仅要对大堤进行围堵,防止老鼠入垸,而且要对田鼠已迁入的重点区域进行围堵,争取在围堵区域将东方田鼠杀灭。
三是发动群众灭鼠。可以组织群众采用人工挖洞捕鼠和堵杀老鼠。
四是对洞庭湖大堤挡鼠墙进行整修。没有挡鼠墙的可以准备薄膜,一旦老鼠上堤立即修建临时挡鼠墙,对东方田鼠进行捕杀。
据了解,自1985年至2005的20年里, 洞庭湖区曾爆发过5次较大的 鼠灾。具体是1985年、1993年、1995年、1998年和2005年。以2005年为例,当年5月下旬,由于洞庭湖水位迅速上涨,湖洲滩头被淹,东方田鼠随湖水上涨而大量越堤迁入垸内,危害农作物,造成湖区农作物经济损失过800万元。截至当年6月8日,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灾害发生面积达6.8万亩,成灾面积达3.3万亩,失收或接近失收面积达0.5万亩以上。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西普比-比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 林矫矫、 高诚、魏梅雄、谢建云、 刘金明、 傅志强、邢正弘、柏熊、蒋守富、 李浩、潘漪清、石耀军、吴祖立、 何艳燕、倪丽菊
起 止 时 间:1998年3月—2004年12月
获 奖 情 况:2006年 上海市 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内 容 提 要:东方田鼠是迄今为止由我国学者在血吸虫病疫区发现的唯一一种感染 日本血吸虫后不致病的哺乳动物。本成果针对东方田鼠这一特性,开展了东方田鼠实验动物化和抗 日本血吸虫病机制的系统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一、首次建立了东方田鼠的普通级和清洁级饲养技术,获得了多个普通级和清洁级种群。
二、首次对东方田鼠的血液生化、染色体、生化位点等进行了深入、 系统研究,获得了东方田鼠作为实验动物的基本背景资料。
三、首次提出并证实了东方田鼠对血吸虫的抗性是先天性的、可遗传的。
四、应用免疫学、生物化学、基因芯片等技术开展东方田鼠抗血吸虫病机制研究,首次提出了多个可能与东方田鼠抗病相关的因子,并证明其中 3种重要因子的抗血吸虫功能;
五、通过东方田鼠血清筛选日本血吸虫 cDNA文库获得二个日本血吸虫新抗原基因,并证明这两个新基因的表达产物均可诱导部分保护作用。本项目申报国发明专利两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本研究多项成果在国内外均属首次报道,具有原创性,居国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为进一步阐明东方田鼠的抗病机制、查明抗病相关因子提供了重要基础,为探索防治血吸虫病有效药物和疫苗提供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