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田鼠

莫氏田鼠

拉丁学名 MicrotusmaximowicziiSchrenck
中文学名 莫氏田鼠
仓鼠科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中文名:莫氏田鼠
   别名:沼 池田鼠
   学名:Microtus maximowiczii Schrenck
   分类地位: 啮齿目(Rodentia) 仓鼠科(Cricetidae) 田鼠亚科(Cricetinae) 田鼠属(Microtus)。
   地理分布:莫氏田鼠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国外未见报道。在 内蒙古 大兴安岭林区几乎遍及全境。

形态特征

  莫氏田鼠体长100~150mm左右,掌及足庶基部生有毛,足垫6个,尾长约占体长之40%,生有密毛。头顶及背部是黑褐 色,体两侧略浅,但褐色浓, 腹毛呈乳白色,与体侧的深色分界明显。毛基部深灰色, 毛尖白色。前后足的背面颜色同体背色相同,而腹面较黑。尾二色,上面黑色,下面灰白色,但夏毛的尾色上下面差异不太明显。
  莫氏田鼠的腭骨后缘有骨桥,头骨比 东方田鼠狭长,且棱角明显。眶间嵴发达,听泡大小正常。第1下 臼齿后横齿环前面有5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前齿环外侧有沟,足垫6个,与东方田鼠相比多出一个。

莫氏田鼠图册莫氏田鼠图册(3)

生活习性

  莫氏田鼠主要栖息于湿生草原和沼泽草原中。在林区主要分布于沼泽地中。
  莫氏田刀瓣巢区面积一般为452m2,越冬雄性鼠的巢区面积最大可达到1874.46±539.31M2。这种以雄鼠占的巢区最大的现象在其它鼠类如 黑线姬鼠、 根田鼠、 布氏田鼠等也存在。但是当年鼠、越冬雌鼠与越冬雄鼠的差异不显著。根据林区试验结果显示,以4次捕捉法调查计算莫氏田鼠的巢区面积为最佳,即节省人力和物力。其巢分为巢室和仓库(1-3个)。在鉴定 种群年龄组成方面,以体重、体长、颅基长和颅全长为依据,鉴定的准确率可达到95%以上。
  每年的6月初,莫氏田鼠便到 草甸下挖洞营巢,繁殖后代,到7月份鼠的数量便逐渐增多,至8月份数量达到最多,9月份后天气变冷,它们便陆续迁往坡地越冬。第二年春天夏季 苔草发芽时,又返回到湿地栖居。在夏秋两季以苔草和大叶草为食。主要贮存的食物有 地榆、 沙参、葱、 细叶百合、百合、须龙胆等。该鼠主要在夜间活动,在湿地上有固定的活动路线,行动迟缓,但可以涉河至对岸活动。

为害特点

  该鼠主要栖息于沼泽草甸、草原草甸及林区的覃丛中,曾对湿地造林幼树和幼苗造成伤害,特别是在 克一河、 库都尔、 根河等林业局危害苗木,最高被害率可达67%,死亡株率为24%。

繁殖习性

  莫氏田鼠的种群繁殖是从6月份开始的,7月份为繁殖高峰期,怀孕率占到52%,8月份约为12%,至9月份则无怀孕雌鼠。由此可见,6~8月份为其繁殖季节,每胎4~12仔,平均为7.7只。

相关资料

  群落类型以莫氏田鼠+ 棕背鼠平群落,在这种生境中,莫氏田鼠为 优势种。其捕获量占总捕获量的87.5%。一般捕获率可达到20%。1991至1993年在内蒙古 大兴安岭林区调查显示:1991年6、7、8、9月各月捕获率分别为4.05%,13.34%,21.09%,7.86%;1992年4、5、6、7各月捕获率分别为0.13%,0.25%,1.75%和1.42%;1993年的6、7、8、9各月捕获率分别为0.8,3.16%,4.20% 和平共处.86%。在选择的几种不同生境下,1991年的7月和8月份其捕获率分别达到13.34%和21.89%。1991年为数量高峰年,平均捕获率为17%,1992年为数量低峰年,平均捕获率为1.42%。与其高峰年相比其数量相差十多倍。1993年其 种群数量开始回升,捕获率达到3.68%。1959年罗泽 王旬在 伊图里河林业局调查发现,该鼠7月份以后数量开始逐渐上升,8月份达到数量高峰,1959年的8月捕获率达到30%。2002年在内蒙古大兴安岭 库都尔林业局莫氏田鼠从4月至10月各月捕获率分别为1%、3.2%,3.7%,5.5%,7%,6%,1.5%。在较干燥的白桦纯林中数量较低,在森林草原内的数量低,而在林缘或被开垦的农田内数量较高,这与罗泽王旬的报道相一致。与莫氏田鼠在同一生境中生存的还有 狭颅田鼠、 大林姬鼠、 黑线姬鼠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