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lè):词牌名。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又名《消息》。
永遇乐词牌
毛氏【填词名解】云:“永遇乐歇拍调也。唐 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永遇乐﹞词决别,女持纸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创自唐之中叶。万氏【词律】引晁无咎【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是此词又为越调也。
本调一百零四字。首、次为四字对句,不用韵,“清”“山”二字均可仄。第三句为平仄平仄,起仄韵。第四五句亦为四字对句,第一字平仄不拘。第六句五字协韵,与﹝解语花﹞第三句同,惟第四字可拗作仄,此其异耳。第七八句又属四字两句,但不需对偶,而两句第一句及下句第三字,平仄均可通用。第九句六字,协韵,第一字可平。第十句七字,上三字豆,第一字可仄。(此豆有作仄平平或平平平者,均非宜)结句六字,第一字可平,第二字不能作仄。(赵师侠作“缓步阆风仙苑”,不足法)后阕起二句,与前阕第七八句同。第三句六字协。第四句至第十句,均与前第四句至第十句同。结句四字作仄平仄仄,上一下三,定格也。
正体,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以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为代表。此调押仄韵者以此词为正体,宋词俱如此填。若晁词之前段结句六字折腰,柳词两首及张词、无名氏词之句读异同,皆变格也。 此调前段第一句,如柳词之“熏风解愠”,无名氏词之“孤衾不暖”,第二句如柳词之“昼景晴和”,第八句如柳词之“华渚流虹,云拥双旌”,第十句如晁词之“想沈江、怨魄归来”,柳词之“拥朱幡、喜气欢声”,后段第八句,如柳词之“槐府登贤”,第十句如晁词之“算何须、楚泽雄风”,柳词之“祝尧龄、北极齐尊”,“且乘闲、弘阁长开”,平仄与诸家不同,谱内概不校注。 按周紫芝词前段第五句“小荷擎雨”,“小”字仄声。张元干词第八句“访公良夜”,“访”字仄声。赵以夫词第九句“隐隐光华流渚”,“光”字平声。第十句“妆楼上、青瓜玉果”,“妆”字平声,“上”字仄声。周词第十一句“还对彩绦无语”,“还”字平声。赵师侠词后段第一句“绿丛红萼”,“红”字平声。晁补之词第二句“紫葳枝上”,“紫”字仄声。苏词别首第九句“夜永霜华侵被”,“霜”字平声。解昉词第十句“空赢得、斜阳暮草”,“空”字平声。苏轼别词前段第六句“月随人千里”,“随”字平声,赵以夫词“清绝无点暑”,“点”字仄声。张元干词前段结句“络”字、后段第六句“熟”字,俱入声。杨无咎词前段第十句“折一枝、钗头未插”,“一”字入声。张元干词后段第四句“何事十年”,“十”字入声。无名氏词第九句“万种断也无限”,“也”字仄声。赵彦端词第十句“问少陵、酣歌拓戟”,“少”字仄声。或以入作平,或与调不协。
变体一,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五仄韵。以晁补之《消息·红日葵开》为代表。此与苏词同,惟前段结句六字折腰,又前段第八句、后段第一句俱押韵异。
变体二,双调一百四字,前段十二句四仄韵,后段十一句四仄韵。以柳永《永遇乐·熏风解愠》为代表。此亦与苏词同,惟前结作五字一句、四字两句,后段第七句六字,第八、九句四字异。
变体三,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以柳永《永遇乐·天阁英游》为代表。此亦与苏词同,惟后段第二句六字,第三句四字异。
变体四,双调一百四字,前段十一句四仄韵,后段十一句五仄韵。以张元干《永遇乐·月印金盆》为代表。此亦苏词体,惟后段第二句押韵,第九句六字折腰异。
变体五,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以无名氏《永遇乐·孤衾不暖》为代表。此词前段第七句以下,至后段第一、二、三句,句读参差,余俱与苏词同。
变体六,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平韵。以陈允平《永遇乐·玉腕笼寒》为代表。此词用平韵,其句读与苏轼仄韵词同。 此见《日湖渔唱》,自注“旧上声,今移入平声。”盖是允平创作,其平仄当从之。[3]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 · · ·· △ · · · · · △ · ·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 ·△ · · · · ·△ ·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 · · ·△ · · △
上阕第一、二句,第四、五句,第七、八句,下阕第一、二句,常用对仗,当然也可不用,自然灵活掌握。
上阕第五、六句,可合并作“上四下五”句式。
上阕及下阕倒数第二句均为“上三下四”句式。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作者: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永遇乐·长忆别时》
作者:苏轼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落日熔金》
作者: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诗朋酒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璧月初晴》
作者:刘辰翁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钮无寐,满村社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