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帝国史

中华大帝国史

品牌 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 (西班牙)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
页数 294页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ISBN 9787802119017
定价 39.00元
目录导航

版权信息

中文名: 中华大帝国史
作者: [西]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
英文名: Historia del Gran Reino de la China
类别: 历史、百科
价格: 39.00
语种: 中文
ISBN: 9787802119017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页数: 304页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图书简介

这是欧洲人写的第一部关于中国的详细著述,作者西班牙人门多萨,于1581年(万历九年)欲转道墨西哥往中国,未果,因搜集当时传教士及商人有关中国资料,撰成此书,1585年首刊于罗马。书中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记述中国历史及中国状况,第二部分包括三个传教士的中国行记及环球行纪,原书在十六世纪末就已译成欧洲十余国文字,对后来耶酥会士东来及欧洲掀起的中国热,都起积极促进作用。。

编辑推荐

本书为16世纪的欧洲人打开了认识中国的窗口,使他们从通过充满神秘色彩的传闻“想象”中国,跨入通过中国的现实认识中国的时代,回答了欧洲人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即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同时为欧洲国家制定对华策略提供了依据。

1585年,门多萨所著《中华大帝国史》一经问世,立刻在欧洲引起轰动,仅在16世纪余下的区区十多年间,即先后被译成拉丁文、意大利文、英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以及荷兰文等多种文字,共发行四十六版,堪称盛况空前。事实上,《中华大帝国史》是16世纪有关中国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礼仪、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经济等情况最全面、最详尽的一部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

 

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Mendoza,Juan Gonzalez De,545-1618 )1545年出生在西班牙的多莱西亚·德加麦罗斯。17岁时去墨西哥,历时9年。1564年在墨西哥城加入奥斯定会,成为一名修道士。1580年,西班牙国王菲力浦二世派出一使团出使中国,门多萨是成员之一。1581年,门多萨一行抵墨西哥,准备横渡太平洋,经菲律宾前往中国未果。1583年门多萨在罗马拜见了教皇乔治十三。当时天主教正准备在东方拓展势力,地广人众的中国成了罗马教廷的关注地区,苦于对中国历史、文化诸方面资料的缺乏,教皇要求门多萨广泛搜集资料,编写出一部“关于中华王国已知诸物”的书籍。门多萨应教皇之命,通过对前人的使华报告、文件、信札、著述的收罗及整理,在1585年出版《大中华帝国史》。

译者简介


孙家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文系,留学墨西哥,攻读拉美文学、拉美历史、语言学、翻译学等课程。编著《印第安人保护者——拉斯·卡萨斯》《全国导游西班牙语》《西班牙口语》《西班牙语动词600》《西汉金融贸易词典》等书,译著《哥伦布日记》、《西印度毁灭述略》、《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参加国际纵队的中国人》等。


 

目录节选

前言
第 一 部第 一 卷
中华帝国在自然方面引人瞩目的情况
第 一 部第 二 卷
中华大帝国臣民的宗教、他们所崇拜的偶像以及其他超自然的奇事
第 一 部第三卷
中华帝国在道德政治方面令人敬重的新奇事物
第 二 部第 一 卷 提 要
记述马丁•德拉达和赫罗尼莫•德马林及其随从士兵于1575 年从菲律宾到中华帝国的原因。在进入中国后的四个月又十六天中的所见所闻
第 二 部第 二 卷
1579年菲律宾的守护者,幸运的圣方济各修会,圣何塞省神父佩德罗•德阿尔法罗以及同一修会的三名神父的中国行记。记述他们如何秘密地进入该国,在七个月的逗留期间他们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的事情,所有这一切均都令人瞩目并令人感到新奇。
第 二 部第 三 卷
这是一篇行记,概述了从西班牙到中国,再从中国经东印度返回西班牙几乎环球一周的所见所闻。行记中叙述了沿途所见人民的礼仪、仪式和风俗习惯以及各国的丰饶和富庶、土地的肥沃以及那里的城堡。对这一切的描述均出自本书作者之笔和各位方济各修会的托钵修士在1584年一年的旅途中对他们亲历的一切所作的叙述。

书籍影响

门多萨完成《中华大帝国史》一书写作后的33年间,他始终没有再次获得出使中国的机会。直至去世,也没能实现他的东方之梦。但《中华大帝国史》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长久而深刻的影响。门多萨这部作品为当时的欧洲人打开了了解和认识中国的窗口,使欧洲人从通过充满神秘色彩的传闻来“想象”中国,跨入通过中国的现实来认识中国的时代。这也就是《中华大帝国史》一书的历史意义之所在。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谈论的是中国事情。16世纪的欧洲人是如何观察中国的,这当然最应引起中国人的兴趣。该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将晚明社会与同一历史时期的欧洲社会进行比较的原始记述;另一方面该书也有一些有关晚明社会经济史的具体资料可供我们参考;它还为我们研究16世纪中国所处的外部环境提供了较多的可能性。

相关评价

在《中华大帝国史》一书中,门多萨基本上把16世纪中国的形象较为客观、较为真实地介绍给了欧洲。而当时的欧洲国家也确确实实是以此为出发点来制定他们的对华政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铠(2009年4月17日)

16世纪末,西班牙人门多萨写的《中华大帝国史》一书,是西方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宗教以及政治、经济概况的著作,在欧洲引起轰动。——温家 宝总理同西班牙文化界人士、青年学生座谈时的谈话(2009年1月31日)


文摘

第十二章他们的监狱和对犯人行刑的方法
与法官和地方执法人员在执刑时非常严酷一样,监狱的狱吏对犯人也同样冷酷无情。正因如此,那个帝国才保持着安宁和公正。由于那里人口众多,所以监狱又多又大。十五个省,每个省的省会都有十三座监狱,每个监狱都由高墙相围,占地面积很大,内有除一般监狱都有的为狱吏和狱卒以及值班士兵准备的住房外,还有水池、空地和庭院,白天轻犯可以在那里放风。狱里还有饭馆,做出的饭菜卖给囚犯。此外,还有出售各种东西的商店,里面的东西都是囚犯为了维持生计自己亲手生产的。如不这样做,他们仅有的一些钱就不足以维持其性命。因为,法官判刑极慢,加上城市过大,事物庞杂,执行判决也需时日,因此即使罪行轻微,他们也要在狱中被关很长时间。有时,死刑犯在狱中时间过长,在临刑前就已经因老病而死。还有的,在执行判决前不堪忍受狱中的严酷生活而自杀。
上述的十三个监狱里,经常有四个是关押死刑犯的。按常规,每个监狱都有一百个士兵和一个队长分班日夜看守。每个罪犯从颈到膝挂着一块半柞宽的铅白色的罪牌,上面写着从地方法官判决书上抄下的死刑判词。每个狱吏都有很多判决书的抄本,以备法官和巡抚需要时马上呈递。所有犯人都戴着手铐脚镣,关在朝向庭院的牢房里,狱卒们把罪犯的头按在专用的地板上。犯人们挤在一起用穿在铁环里的锁链一个个靠牢,使其动弹不得。罪犯的上面有一个个木板棚示出每一个人只有身体大小的一块地盘,不准逾越,一眼便知这些都是死刑犯。牢房使人窒息,有些犯人因不堪忍受,而自绝。
白天把囚犯拉出来,去掉手铐,令其干活,自食其力。不能维持自己生活而又无人相助者,皇帝会赐一份口粮,仅维持其生命。他们自己干活以苟延性命。只有在巡抚或他们叫做察院和御使的驻地法官到来时才能对死刑犯行刑。他们是专门微服私访的。他们来到监狱进行查访,要求查看罪犯的名单和判刑的原因,即便最后的判决已被皇帝和内阁确认,他们仍要在判刑的法官的陪同下重新审核,他们不在时由其代理者陪同。

后记

译完门多萨神父的《中华大帝国史》后,再次品味此书所述内容,平添许多感慨。在明代,一个外国神父,对我中华帝国的地大物博,美丽富饶,繁荣昌盛,人民的品德赞不绝口,甚至不惜以自己祖国的不足来突显中国的强盛风貌,读来委实令人感叹(对此全书随处可见,如第二部第一卷第十四章)。我国明代社会经济发展虽多次历经波折,但总体而论,乃可认为是个不断进取的朝代,本书所叙述的是16世纪末的中国,当时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张居正辅政十年,立志改革,初见成效。到万历年间中国已呈现出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此时正是门多萨神父撰写《中华大帝国史》时所处的时代。那时我国南方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当时主要的工商业是丝织、棉纺、陶瓷、冶金等,另外则是茶叶和药材等行业,而丝织品、陶瓷制品和各色茶叶国内市场已经容纳不下。如果没有大规模市场出现,生产方式是不可能改变的,这就推动了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它的表现之一是民间海外贸易的大规模兴起,这些在门多萨神父的《中华大帝国史》书中都有描写(请见本书第一部第一卷第十章)。为了扩大市场,中国当时的情况也是当时欧洲人所急于了解的,《中华大帝国史》的出现无疑远水解了近渴,它起了无可代替、不同凡响的作用,这些,在张铠教授为此书所写的前言以及出版的前言中都有明白的叙述。

媒体推荐

16世纪末,西班牙人门多萨写的《中华大帝国史》一书,是西方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宗教以及政治、经济概况的著作,在欧洲引起轰动。
——温家宝总理同西班牙文化界人士、青年学生座谈时的谈话(2009年1月31日)
1585年,门多萨所著《中华大帝国史》一经问世,立刻在欧洲引起轰动,仅在16世纪余下的区区十多年间,即先后被译成拉丁文、意大利文、英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以及荷兰文等多种文字,共发行四十六版,堪称盛况空前。事实上,《中华大,帝国史》是16世纪有关中国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礼仪、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经济等情况最全面、最详尽的一部百科全书。
……
在《中华大帝国史》一书中,门多萨基本上把16世纪中国的形象较为客观、较为真实地介绍给了欧洲。而当时的欧洲国家也确确实实是以此为出发点来制定他们的对华政策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张铠(2009年4月17日)

序言

今春(2009年2月),在温家宝总理访问西班牙期间,曾专程到塞万提斯学院总部参观,并发表了关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精彩演讲。在回顾中国与西班牙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历史时,温总理曾特别指出:“16世纪末,西班牙人门多萨写的《中华大帝国史》一书,是西方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宗教以及政治、经济概况的著作,在欧洲引起轰动。”
现在,门多萨所写的《中华大帝国史》一书已由孙家垄教授直接从西班牙文原文译成中文,在当前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热潮中,这不能不被视为学术界的一件大事。
(一)门多萨及其《中华大帝国史》
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1545年出生在西班牙的多莱西亚·德·卡迈罗斯。门多萨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十七岁去墨西哥,1564年加入奥古斯丁修会。在修道院中,他在潜心研究神学、语法和艺术的同时,在当地也曾热心地传教,因而,他积累了丰富的在“异域”开拓事业的能力和经验。
门多萨在墨西哥期间,正逢西班牙殖民者征服菲律宾之时,从此,墨西哥成为西班牙派往菲律宾和东方国家的传教士和各级官吏的中转站,同时也是此类人员返回西班牙的必经之地。因此,有关菲律宾和中国的各种传闻和信息成为墨西哥当地引人人胜的话题并引起门多萨对东方事物的关注。
1573年菲律宾主教迭戈·德·埃雷拉从菲岛返回西班牙,想争取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给西班牙在东方的扩张活动以更大的支持。当他途经墨西哥时,便看中了门多萨的才华和对东方问题的学识,于是他选择门多萨与他同行,二人于1574年8月12一起前往西班牙。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