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8月,正式建校。定名为辽宁省安东市第四初级中学,副校长宁本忠主持建校工作。11月,洪日龙到任,任首任校长。建校初期,校舍坐落在振兴区六纬路,为原安东市中央完全小学旧址。学校成立工会委员会。当时,学校设置两个年级,一年级8个班,二年级6个班(二年级六个班由当时的第二初级中学调入),共14个班级,学生约770人,学校干部、教职员53人,教师40人。1956年首届初中毕业生6个班全部毕业。何日红副校长到任,负责全面工作。成为辽宁省17所实验4年制中学之一。1958年按照上级要求,该校试办四年制,成为三年制与四年制同时并举的中学之一,新学期开学时,四年制招新生8个班。1960年第五届三年制6个班全部毕业。9月,成为辽宁省17所实验四年制中学之一。1961年3月,中共安东市委文教部、市教育局联合下发文件,将市内两所四年制中学改为五年制,该校是其中之一。7月,第六届初中毕业生7个班全部毕业,其中两个班升入该校高中。1962年7月,安东市调整学校布局,该校改为完全中学,提格为县团级单位,定名为辽宁省安东市第四中学。学校请郭沫若题写校名,更换了新校牌。9月,该校校址由振兴区六纬路,迁至元宝区天后宫街,使用原辽东省行政干部学校的校舍。学制改革实验停止,恢复初高中三三制。1963年该校教师52名,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的17人。1965年2月,随着市名变更,该校更名为丹东市第四中学,沿用至今。
1966年因为“文化大革命”,学校党政工青等组织陷入瘫痪,毕业生工作和招生工作均被迫停止。1968年5月,该校革命委员会成立。此时,该校共有24个班,初高中各12个班,学生1184人,教职员工84人。同年8月,从初一到高三的在校生,均按照毕业离校处理,全部动员上山下乡,同时,学制改为九年一贯制(中学四年制),初中41个班、高中12个班的新生入学,据统计,当时全校共有53个班,学生2800人,学校干部、教职员87人,其中教师71人。1970年9月,市文教组同意将原辽宁函授学院大楼(即大家熟知的教学主楼)拨给该校做校舍,开学时,部分班级进入大楼教室上课。
1977年上级决定取消学校的革委会建制,恢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杨德瑞任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1978年该校成为辽宁省重点中学。9月,将文革中的“丹东市抗大第四中学”校名恢复为“丹东市第四中学”,取消四年制,实行初高中三二分段制,按重点中学标准,新生择优录取。全校共有30个班,学生1599人,教职员工132人,教师104人。1979年3月,该校建立了每周星期一开早会、升国旗的制度。9月,将在揭示板上写周日程,改为每周星期一下发《周日程表》。10月,该校举办第14届运动会。从本届开始,该校运动会只在秋季举行一次。1980年副校长王忠实升任校长。1981年8月,该校党支部委员会升格为党总支委员会,杨德瑞为第一任党总支书记。7月,高中恢复三年制。此时全校共有24个班,学生1148名,教职员工127人,教师92名。12月,1980年恢复的民进组织改为独立支部,该校民进支部成立。1982年9月,该校不再招收初中新生,准备向独立高中过渡。12月,该校召开首届教工代表大会。1984年1月,该校领导班子调整,杨德瑞仍担任党总支书记,副校长尹清河升任校长,原校长王忠实和原党总支副书记李学忠退居二线任研究员,李子斌继续担任副校长,曲福海提拔为副书记,宁传普提拔为副校长。8月,该校成为独立高中,18个班,学生974名,教职员工106名,教师79名。10月,该校民进支部改为民进支部委员会。学校正式试行校长负责制,教师定编定岗,实行聘任制。该校与丹东一中、东港二中、宽甸一中、凤城一中五校合作,研究高中各科教学,期末考试实行统一试题、统一评分标准。1985年2月,该校建立教育科学研究室。建立了家长委员会。1986年3月,李纯声到校任党总支书记。4月,日本尚志女子工业学校校长佐藤信一来校访问,该校学生曾丽萍赴该校学习,成为丹东市第一个赴日留学的中学生。1987年该校举办首届艺术节。辽宁省18校协作体成立,该校是当时发起成立七所学校之一。1989年10月,辽宁省18校协作体在丹东召开第三届年会,该校与凤城一中为主持校。1990年该校增设劳技电化教研组,至此,学校共有11个教研组。1993年学校成立政教处,与教务处并行进行学校管理。1994年学校班额扩大,由以前的高一新生6个班,增加到8个班。1997年,增加到12个班。1996年2月,党总支书记李纯声兼任校长。8月,学校领导班子调整,副校长李子斌升任校长,宁传普任书记,马继民任副校长。1997年该校党总支升格为党委。实行公费生和自费生分别编班。1998年成立了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实行校务公开。日语班不再单独编班,日语学生编入英语班,实行“走班制”。四、天高与海阔的新世纪2001年10月,市教育局宣布该校新领导班子,徐德惠任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李子斌任党委书记,刘卫东任副校长。2003年3月,徐德惠副校长升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学校教职员工186人,教师144人,其中本科学历人数为140人,硕士研究生1人,在职研究生16人。学生人数2600多人,班额每年级14个班。2006年张伟校长到任,担任丹东四中校长兼党委书记,与德育副校长侯传波、教学副校长张良组成校领导班子。行政副校长邓伟于2008年到校任职。2007年报国务院、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丹东市人民政府决定在丹东市鸭绿江大道上游,异地新建丹东市第四中学。新四中建设标准为全封闭、寄宿制、设施设备全省一流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总投资1.5亿元,为当年丹东市政府民生10大工程之首。9月10日教师节,新四中建设工程举行开工奠基仪式。丹东市四大班子领导和驻军部队首长参加了开工奠基仪式。2008年9月,高一学年师生先行迁入新四中学习、生活。10月2日,高二、高三学年师生陆续迁入新四中学习、生活。11月28日,市政府举行了新校舍正式启动仪式。学校迁入新校址,学校通过辽宁省专家组检查测评,成为辽宁省示范性高中。同年学校出台《丹东市第四中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十大发展战略”,学校以此为指针开展各项工作。从2008年开始,学校走进高校招聘教师,2010年学校新聘教师均为硕士研究生。截至2014年9月,该校共有教师20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3人,在职研究生14人,学生人数2564人。2002年开始,该校多名教师走出国门,进行国际交流。2010年学校被市教育局确定为丹东地区唯一一所中外合作办学试点校,学校与日本京都两洋高中、美国安大略教会中学、韩国炼武高中、韩国又松大学结为友好校,实现了经常性互访。与日本京都两洋高中合作举办高中双学历教育,学生毕业后可获得中日两国高中毕业证,现有18名学生赴两洋高中留学,已毕业的11名学生均考入理想的日本高校。2012年成立搬入新校区后的第一个社团——丹东四中记者联盟2013年该校在丹东市率先开始实行“小班化”。2014年每班生均数44人,向“小班化”教学迈进一大步。
建校以来,学校获得了众多国家、省、市级荣誉。先后两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单位”。以下是2008年迁入新校址至2012年间获得的集体荣誉:
授予时间 | 荣誉名称 | 授奖单位 |
2008年11月 | 丹东市中小学生健美操比赛(高中组)第三名 | 丹东市教育局 |
2008年12月 | 辽宁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 辽宁省教育厅 |
2008年12月 | 丹东市中学生“六项”体育竞赛(高中组)第二名 | 丹东市教育局丹东市体育局 |
2009年2月 | 辽宁省排球锦标赛(女子组)第五名 | 辽宁省篮排球运动管理中心 |
2009年2月 | 辽宁省排球锦标赛(男子组)第六名 | 辽宁省篮排球运动管理中心 |
2009年3月 | 二00八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 元宝区人民政府 |
2009年4月 | 2008-2009年度丹东市中小学校冬季“三项”体育活动优秀学校 | 丹东市教育局丹东市体育局团市委 |
2009年5月 | 第四届中国丹东鸭绿江国际马拉松赛优秀组织奖 | 第四届中国丹东鸭绿江国际马拉松赛会组委会 |
2009年8月 | 辽宁省中学生“三对三”篮球赛丹东赛区总决赛(高中组)总冠军 | 丹东市教育局 |
2009年9月 | 丹东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重点高中组)第三名 | 丹东市教育局丹东市体育局 |
2009年12月 | 丹东市“放歌跨越”群众歌咏比赛最佳演出奖 | 市委宣传部“放歌跨越”群众歌咏比赛组委会 |
2009年12月 | 丹东市中学生“五项”体育竞赛(高中组)第二名 | 丹东市教育局丹东市体育局 |
2010年4月 | 辽宁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男子组)第四名 | 辽宁省排球运动管理中心 |
2010年5月 | 辽宁省“富丽华国旅杯”青少年排球锦标赛女子组第八名 | 辽宁省排球运动管理中心 |
2010年4月 | 2009年度创建平安校园先进单位 | 丹东市教育局 |
2010年4月 | 2009年度教育软环境及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 丹东市教育局 |
2010年10月 | 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先进学校 | 省中小学生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 |
2010年11月 | 辽宁省青少年男子足球锦标赛体育道德风尚奖 | 辽宁省足球运动管理中心 |
2010年11月 | 丹东市中小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书法绘画比赛优秀组织奖 | 丹东市教育局 |
2010年12月 | 辽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 | 辽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 |
2011年1月 | 中国电信杯辽宁省排球锦标赛男女分获第五名 | 辽宁省排球运动管理中心 |
2011年4月 | 丹东市中学生排球赛高中女子组冠军 | 丹东市教育局丹东市体育局 |
2011年4月 | 丹东市中学生篮球赛高中女子组亚军 | 丹东市教育局丹东市体育局 |
2011年4月 | 丹东市中学生排球赛高中男子组冠军 | 丹东市教育局丹东市体育局 |
2011年5月 | 学生营养与健康示范学校 |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 |
2011年6月 | 市中学生“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党史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单位 | 团市委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市教育局市广电局 |
2011年10月 | 丹东市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 市委市人民政府市军分区 |
2011年10月 | 丹东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高中组第五名 | 丹东市教育局丹东市体育局 |
2011年10月 | 丹东市中小学健美操比赛高中组六人操第三名 | 丹东市教育局丹东市体育局 |
2011年10月 | 辽宁省中小学首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竞赛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五名 | 辽宁省教育厅 |
2011年10月 | 丹东市创建卫生城市病媒生物防治达标先进单位 | 丹东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
2011年12月 | 银杏合唱团大合唱《火火秧歌迎新春》获华夏之星2012年全国青少年迎新春电视文艺晚会金奖 | 华夏之星全国青少年音乐舞蹈电视展演活动组委会 |
2012年3月 | 丹东市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 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卫生局人社局教育局精神文明办公室 |
2012年6月 | 2009-2011年度无偿献血先进集体 | 丹东市献血委员会丹东市红十字会 |
2012年7月 | 丹东市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 中共丹东市教育委员会 |
2012年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 团中央《青年心理》杂志社 |
2012年6月 | “颗颗红心向着党,文明之花满校园”市首届青少年合唱节《文明使者之歌》获三等奖 | 市教育局市广电局团市委 |
2012年10月 | 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高中组第五名、体育道德风尚奖 | 丹东市教育局丹东市体育局 |
授予时间 | 荣誉名称 | 授奖单位 |
2008年11月 | 丹东市中小学生健美操比赛(高中组)第三名 | 丹东市教育局 |
2008年12月 | 辽宁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 辽宁省教育厅 |
2008年12月 | 丹东市中学生“六项”体育竞赛(高中组)第二名 | 丹东市教育局丹东市体育局 |
2009年2月 | 辽宁省排球锦标赛(女子组)第五名 | 辽宁省篮排球运动管理中心 |
2009年2月 | 辽宁省排球锦标赛(男子组)第六名 | 辽宁省篮排球运动管理中心 |
2009年3月 | 二00八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 元宝区人民政府 |
2009年4月 | 2008-2009年度丹东市中小学校冬季“三项”体育活动优秀学校 | 丹东市教育局丹东市体育局团市委 |
2009年5月 | 第四届中国丹东鸭绿江国际马拉松赛优秀组织奖 | 第四届中国丹东鸭绿江国际马拉松赛会组委会 |
2009年8月 | 辽宁省中学生“三对三”篮球赛丹东赛区总决赛(高中组)总冠军 | 丹东市教育局 |
2009年9月 | 丹东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重点高中组)第三名 | 丹东市教育局丹东市体育局 |
2009年12月 | 丹东市“放歌跨越”群众歌咏比赛最佳演出奖 | 市委宣传部“放歌跨越”群众歌咏比赛组委会 |
2009年12月 | 丹东市中学生“五项”体育竞赛(高中组)第二名 | 丹东市教育局丹东市体育局 |
2010年4月 | 辽宁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男子组)第四名 | 辽宁省排球运动管理中心 |
2010年5月 | 辽宁省“富丽华国旅杯”青少年排球锦标赛女子组第八名 | 辽宁省排球运动管理中心 |
2010年4月 | 2009年度创建平安校园先进单位 | 丹东市教育局 |
2010年4月 | 2009年度教育软环境及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 丹东市教育局 |
2010年10月 | 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先进学校 | 省中小学生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 |
2010年11月 | 辽宁省青少年男子足球锦标赛体育道德风尚奖 | 辽宁省足球运动管理中心 |
2010年11月 | 丹东市中小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书法绘画比赛优秀组织奖 | 丹东市教育局 |
2010年12月 | 辽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 | 辽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 |
2011年1月 | 中国电信杯辽宁省排球锦标赛男女分获第五名 | 辽宁省排球运动管理中心 |
2011年4月 | 丹东市中学生排球赛高中女子组冠军 | 丹东市教育局丹东市体育局 |
2011年4月 | 丹东市中学生篮球赛高中女子组亚军 | 丹东市教育局丹东市体育局 |
2011年4月 | 丹东市中学生排球赛高中男子组冠军 | 丹东市教育局丹东市体育局 |
2011年5月 | 学生营养与健康示范学校 |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 |
2011年6月 | 市中学生“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党史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单位 | 团市委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市教育局市广电局 |
2011年10月 | 丹东市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 市委市人民政府市军分区 |
2011年10月 | 丹东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高中组第五名 | 丹东市教育局丹东市体育局 |
2011年10月 | 丹东市中小学健美操比赛高中组六人操第三名 | 丹东市教育局丹东市体育局 |
2011年10月 | 辽宁省中小学首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竞赛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五名 | 辽宁省教育厅 |
2011年10月 | 丹东市创建卫生城市病媒生物防治达标先进单位 | 丹东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
2011年12月 | 银杏合唱团大合唱《火火秧歌迎新春》获华夏之星2012年全国青少年迎新春电视文艺晚会金奖 | 华夏之星全国青少年音乐舞蹈电视展演活动组委会 |
2012年3月 | 丹东市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 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卫生局人社局教育局精神文明办公室 |
2012年6月 | 2009-2011年度无偿献血先进集体 | 丹东市献血委员会丹东市红十字会 |
2012年7月 | 丹东市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 中共丹东市教育委员会 |
2012年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 团中央《青年心理》杂志社 |
2012年6月 | “颗颗红心向着党,文明之花满校园”市首届青少年合唱节《文明使者之歌》获三等奖 | 市教育局市广电局团市委 |
2012年10月 | 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高中组第五名、体育道德风尚奖 | 丹东市教育局丹东市体育局 |
丹东市第四中学新校区占地面积8.3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主要建筑8栋。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可分行政教学区、体育运动区和后勤生活区。
新校区具有省内一流的教学设施,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演播系统,综合实验楼内除10组省内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外,还设有6组微机室、2组演示实验室、电子资料室、课件室、网管室和可容纳600人的报告厅。现代化的图书馆内设有电子阅览室及可容纳200人的多媒体演播室。
迁入新校区后,学校对校园进行了大规模绿化,先后从山东及省内引进、栽植各类苗木60余种、2万余株,绿化面积达1万多平米,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2009年对学校主体建筑进行了亮化。如今,四中已成为优美的花园式景观学校。
朴
崇实尚美
厚德树人
善思求真
(郭沫若题写的校名)
(张爱萍题写的校名)
(孙念滋老师设计的校徽)
(曲策老师、2014级田岳枫同学设计的校旗)
迁入新校区后,学校制定了《丹东市第四中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治校之道,以人为本;立校之基,质量为本;兴校之策,科研为本;强校之标,素质为本”的发展思路。确立了机制创新战略、人才培养战略、教师专业发展战略、科研创新战略、课程优化战略、学科发展战略、国际化战略、校园数字化战略、后勤服务战略、精品校园建构战略等十大战略举措,为新校区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在后勤工作中,加强制度建设,秉承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服务理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后勤管理社会化,为中心工作保驾护航。建立和完善了各项工作流程,强化过程管理,坚持常规工作靠制度、服务理念靠以人为本、校园美化靠科学配置、特色工作靠创新的“四靠”思想,着力建设服务型团队、节约型后勤、平安型校园,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现有在职教师192人。特级教师3人,人数居丹东地区高中之首。高级教师59人,中级教师86人。任课教师本科以上学历100%,其中硕士学位8人,硕士研究生班结业12人,另有10人在职硕士学位学习。省级骨干教师3名,市级骨干教师25人,学科带头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
在德育工作中,从习惯养成入手,坚持分层次、系统化的原则,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按年级设计德育工作思路,做到高一立事教育、高二立志教育、高三理想教育。
学校始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搞好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同时,十分重视竞技项目,多年来在省市各项比赛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1980年至今曾15次被评为丹东市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12次被评为丹东市开展“冬季体育活动”先进单位,8次被评为丹东市业余训练先进单位。1998年至今曾4次被评为辽宁省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2002年被定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
曾为国家田径队、国家射击队、八一女篮、沈阳部队女篮、济南军区女篮输送了许多优秀运动员,他们在全运会和亚运会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向上级高校输送了200余名优秀运动员,其中邓伟、柏树阳等20余名运动员被清华大学等名牌大学录取。
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学校从“注重学生特长培养、个性张扬、全面发展”的角度,率先在丹东地区开始大力推动“走出校门、迈出国门”的学校发展国际化战略,全方位进行国际互动。
为提升学校品位,扩大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视野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带动了学校全面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学校先后派出4位教师分赴英国、韩国和新回坡进行学习交流。邀请了多名外教来校上课,开展专题讲座。接待了韩国、台湾和香港扶轮社的到访,并接受了联合捐赠。
2009年和2010年,学校加大了与日本,新加坡,韩国,美国的交流力度,国际化战略步入了快车道,可谓硕果累累。
2009年11月,代表辽宁省接待了韩国忠清南道中学生代表团访问四中,进行了羽毛球友谊赛。
2010年11月,校排球队代表辽宁省对韩国忠清南道进行了回访,开展了排球比赛,并与韩国的高中缔结友好学校进行了探讨。
应美国ICEC教育基金会邀请,2010年暑假,学校选派了部分学生赴美国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游学活动。寄住在美国家庭,与美国知名高中学生交流、参观名校,感受美国文化和风土人情。游学期间,与美国一中学签订了协议,结为友好学校。
2009年,与日本京都両洋高等学校签订了合作办学意向。2010年10月,选派部分学生赴日本参加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