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的“民系”,又称“次民族”、“亚民族”,指一个民族内部的分支,分支内部有共同或同类的语言、文化、风俗,相互之间互为认同。例如,就南方汉族而言,有说赣语的江右民系,说粤语的广府民系,说吴语的江浙民系。
有人亦引申“民系”的概念,用来指同属一地区有相互认同的人,不一定需要满足符合内部语言、文化、风俗相同的要求。例如所谓的老表,就是指江右民系。不过这种引申的“民系”概念使用得较少,一般称为“某某人”而不是“某某民系”,如“江浙人”、“东北人”等。
因此“民系”一词在用于汉族时,基本上只运用于广东、福建等省内各族群语言、文化、风俗等差异较大的地区。此外,就中文环境而言,只有中国大陆的学者较喜欢使用“民系”(sub-nation)的概念,而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更多的是使用“族群”(group)的概念。
20世纪以前,关于汉族差异性的研究非常的少。到1930年代,广东学者罗香林意识到,汉族等庞大的民族,会因为时代和环境的变迁,逐渐分化,形成微有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为了描述这些亚文化群体,罗香林为首创了“民系”这个词。罗香林使用民系这个词主要是为了研究客嫁人的来源和属性。而在中文语境以外,这种亚文化群体往往用“亚民族”来指代。
广东的汉族居民,主要可分为广府、客家与潮汕三大民系。三大民系的形成,是中原汉族与岭南土著长期融合的结果。这种融合早已有之,而较大规模的融合则始于秦征岭南,经过两晋、两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来自中原地区,还包括楚、吴越、闽等岭北地区),逐渐形成了三大民系。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三大民系的人民长期各自保持其生活习俗、文化意识和性格特征,共同构成了广东文化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风情魅力,并以其各自的优势,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但是,三大民系的形成,有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文化基因、经济条件,加上语言不通,彼此之间长期缺乏正常的交往沟通,不仅民系之间社会经济、精神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就是在同一民系中,边远山区与沿海平原地区也有较大差距。[1]
区别三大民系的重要特征是不同的方言,即以广州方音为标准音的广州话,称为粤方言;以梅县方言为标准音的客家话,称为客家方言;以汕头方言为标准音的潮汕话,属于闽方言。在全国汉语七大方言中,广东就占有三种。[2]
广东的各种主要方言,都是中原汉族居民在向南迁移中语言分化而形成的,由于这些方言从古代汉语分化出来的时间较早,从古代汉语接受下来的许多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都保持不变,相对于汉语的其他方言来说,保留古代汉语的特点就更多。另一方面,广东古代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主要有壮、瑶、苗、畲和黎语,一般都可以统属于壮侗语族,这些方言在被汉语同化的过程中,本族语言的一些特点包括语音、语词和语法格式,也或多或少地为各地方言保存下来,因而使广东各方言表现不少近同之处。还有,广东各方言在近代都向海外广泛传播,华裔、华侨们大量使用广东方言,也把其所在国语言的某些特点(特别是词汇)吸收到本方言来,造成了广东各种方言都有大量的外语借词存在的情况。总之,较多保留古代汉语因素,保存有少数民族语言“底层”以及与海外语言频繁的交流,是广东方言的总体特征。[2]
广东省的汉民族居民,除了三大民系之外,还居住着不属于三大民系的其他汉族居民。由于外省籍人口大量涌入广东居住,普遍话成为一些新兴城市如经济特区深圳等地居民的主要使用语言。三大民系之间的交往较之以往更为密切,影响着广东文化的发展和整合。另一方面,粤方言也向内地和其他民系方言区渗透辐射,说明它仍具生机活力,这是粤方言区在经济上较为发达和商业活动十分活跃的反映。[2]
持粤方言的称为广府人,在广东三大民系中分布范围最广,是广东风俗文化的主要代表。珠江三角洲是粤方言分布的核心地带。广东使用粤语人数约在3800万左右,全世界使用粤语人数约7000万。[2]
分布于广东珠三角、广东西部、广西东部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北美洲,世界各地。广东人口约1.04亿(六普)(4000多万粤海,2000多万潮汕(闽南),约2000万外省。民系划分以2代说同一母语为准,不计第2语言)、广西人口约2000万,全球人口合计约有1.2亿,操粤语;文化中心:广州;经济中心:香港、澳门、广州、佛山、东莞、南宁、珠海;最大城市:广州
潮汕民系主要分布在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等地。[1]
流行于粤东地区的闽方言,过去称为“潮州话”,现在一般称做“潮汕方言”,简称为“潮语”。潮汕方言是闽南话的一个支系。潮语使用人数约1000万人左右,加上华侨和港澳同胞,使用潮语人数约2500万人以上。[2]
此外,粤西的雷州半岛,使用的是属于闽方言的“雷州话”,以海康话为雷州话的代表。使用雷州话的约有330万人。[2]雷州民系,也称雷州人,雷州民系是广东四大族群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有着不同的人类族群在雷州半岛繁衍生息。其中,重要的有百越先民、南迁汉人、莆田迁民三大族群,他们对雷州民系及雷州文化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自西汉以来,位于半岛腹部的“雷州城”,一直为县、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是雷州半岛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航运的中心,因而被称为“天南重地,海北名邦”。
持客家方言的称为客家人。客家方言主要流行于兴梅地区、东江流域,以及在粤北、粤东分别与广府、潮州方言区交错之处。客家方言流传广泛,比较分散,广东境内纯粹使用客家方言的县市有15个,非纯粹客方言的县市约50个。广东的客家人人数在1500万,全世界的客家人数达3500多万人。[2]
分布在广东东部大部、福建西南、江西南部,湖南小部,台湾,香港、四川的些许地区和东南亚、世界各地;人口约3000,操客语;
汉族主要分为8大民系,细分可划为16个民系。 民系的划分不等于该语言使用者,而是更具其文化、生活习俗综合整理划分。
分布在长江以北除山西地区以外的各个地区,包括西南。操北方话(广义的北方民系,并非北方人)。
晋绥民系分布在山西、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等地、人口约6000万,操晋语;文化中心:太原、运城,呼和浩特;经济中心:太原、大同、包头;最大城市:太原
分布在江苏南部、上海市、浙江省、安徽东南部和江西东北部(信州、上饶、广丰、玉山的吴语一区三县,婺源、德兴、浮梁的徽语三县);人口约7700万,操吴语、徽语;文化中心:苏州、绍兴、上海、杭州、黄山;经济中心: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温州、上饶;最大城市:上海
江右民系(英文:The People of Jiangyou),亦称为江右人、赣民系。是汉族中的一个重要民系,江右民系内部有同类的语言、文化、风俗,相互之间互为认同,主要分布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鄂东南、皖西南的赣语区一带。人口约7000万,操赣语;文化中心:南昌、抚州、景德镇;经济中心:南昌、新余、抚州、吉安;最大城市:南昌
分布在中国大陆湖南省相当部分地区、临近湖南、重庆市和广西部分地区;人口约3600万,操湘语;文化中心:长沙;经济中心:长沙;最大城市:长沙
分布于福建、台湾、二地大部分地区,以及广东、海南、浙江的沿海地区和东南亚、世界各地。其中著名的潮汕民系和闽南民系属主力;全球人口约1亿1500万,操闽语;文化中心:福州、泉州、漳州、台北、潮州;经济中心:福州、泉州、厦门、漳州、台北、汕头、高雄;最大城市:台北
民系的确切概念并不为一般人所知晓,即使是学者也对民系的划分有不同的观点,因此要给“民系”一词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以方言作为民系的划分依据也很值得商榷,江西的赣语族群对外一般自称为江右人、南昌人、抚州人、吉安人、宜春人、九江人、新余人、萍乡人等的。而与江西接壤的湘、鄂、皖、闽四省的2000万赣语族群,很少自称自己为江右民系,而认同自己为湖南人、湖北人、安徽人、福建人。从而以方言差别来划定民系的做法仍旧可行,那么在语言风俗上都与江右民系有着较大差异的上饶市信州区吴语居民也认同自己是江右人又做如何解释呢?因此,“民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没有被广泛认可的情况下,会根据概念使用者的立场不同而有所变化,某人可以说上饶吴语区民众属于所谓的“吴越民系”,也同样可以说他们属于“江西民系”,但这时“民系”的内涵就在同一语境下发生了变化,属于“吴越民系”是因为他们使用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