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滩区

冷水滩区

人口 55.7万人(2021年户籍人口)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方言 湘语零陵话
机场 永州机场
人均生产总值 66965元(2021年)
地理坐标 东经111°28′-111°47′,北纬26°15′-26°49′
政府驻地 梧桐街道梧桐路579号
著名景点 滨江广场、潇湘公园、李达故居
外文名称 Lengshuitan
邮政区码 425000
地方生产总值 389.6亿元(2021年)
面积 1218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冷水滩区原为古代“泉陵”、“零陵”。是全国夏代以前三十四个古地名之一。

泉陵侯国、泉陵县<前124年到589年>和零陵县<589年到1984年>

五代开始镇建制,设零陵县潇湘镇。

夏商周时代,冷水滩属荆州古地。

春秋战国时代,冷水滩属楚国南境。

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11年,实行郡县制,始置零陵县,冷水滩属零陵县,归长沙郡管辖。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析长沙郡,置零陵郡。自此以后,冷水滩即为零陵县二衙,为零陵县衙之派出机构。

黄武八年(公元222年),蜀吴夷陵之战后,冷水滩成为东吴孙权的辖地,仍属零陵县所辖。

两晋时期,全国划分为19州,冷水滩属荆州零陵郡,隶属零陵县。

南北朝时期,冷水滩属南朝地域。

 刘宋时,改零陵郡为零陵内史;齐、梁、陈时,零陵内史恢复零陵郡的名称,冷水滩仍属零陵县所辖。              唐初,改零陵郡为永州总管府,冷水滩仍为零陵二衙,属零陵县。

唐贞观之年,冷水滩属零陵县为江南道永州总管府所辖地域。

宋、元、明、清沿袭唐制,冷水滩隶属零陵县为永州府辖区。

民国初年,沿袭清制,将衡永郴桂道改为衡阳道,冷水滩仍属零陵县为衡阳道貌岸然所辖。

民国11年(1922年),撤销道制,公存省、县两级,冷水滩隶属零陵县。

据《零陵县志》记载:因其地有滩、滩东有崖、岭崖下泉流成溪,独注湘江,因溪水冷凉曰冷溪,故名冷水滩。嘉庆时零陵县丞徐大纶说:“冷溪者,俗所谓冷水滩也。”冷水滩在明清以前称为冷水市,1932年以后开始用冷水滩一名。

民国27年(1938年),湖南省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冷水滩属零陵县为湖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所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组建永州专区。

 1950年5月,改称零陵专区,冷水滩属零陵县为其所辖。 

1952年,衡阳、零陵、郴州3个专区合并,设立湘南行政公署,冷水滩属零陵县为湘南行署所辖。

1954年,撤销湘南行署,改设衡阳、郴州两个专区,冷水滩属零陵县为衡阳专区所辖。

1960年12月19日,中共湖南省委批准设立冷水滩市,由零陵县领导。

196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冷水滩市由衡阳专署领导。

196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冷水滩市,其行政区域仍划归零陵县管辖。

1969年2月经零陵地区革命委员会同意,建立零陵地区冷水滩镇(县级),为地区直属镇。

  1969年12月撤销,其行政区域仍回归零陵县管辖。 

198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零陵县,恢复冷水滩市。

同年8月,经中共零陵地委批准,以原零陵县委、县政府建制为基础,组建中共冷水滩市委、冷水滩市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同时,设立冷水滩市直各部、办、委、科、局等办事机构,并配备领导班子,建立基层政权。原零陵县的普利桥、黄阳司、冷水滩、楚江圩(不含接履桥乡)4个农村区,共27个乡(含邮亭圩的白塘乡)和冷水滩镇,组成冷水滩市行政区域。全区行政区划设计,农村尚袭原名称设四个区,27个乡;城区设3个街道办事处,即城北办事处、城中办事处、城南办事处,1986年增设河东办事处,冷水滩市人民政府驻梅湾街道清桥路。

1995年11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零陵地区设立地级永州市,同时撤销冷水滩市,设立县级冷水滩区,隶属永州市。1996年3月18日正式宣布撤销冷水滩市建制,设立永州市冷水滩区新建制。1998年10月,区委、区政府决定,将原冷水滩城西、城南2个开发区合并为冷水滩工业园区。2003年1月,因市辖凤凰园经济开发区体制的调整,其办事处移交冷水滩区管辖,划分为凤凰园街道办事处和梧桐街道办事处。

2000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将永州市人民政府驻地由永州市零陵区潇水中路迁址永州市冷水滩区逸云路。   2008年政府开始积极组建潇湘区,以岚角山镇为中心,将临近的接履桥、蔡市等的一部分纳入其综合开发范围,打造“潇湘古镇”休闲旅游功能区,制定优惠政策,吸纳外来人员来新城区创业发展,安家落户,给予“同城居民待遇”,在就业、就学方面一视同仁。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冷水滩区下辖9个街道、8个镇、1个乡。[7]

区划详情

9个街道:梅湾街道、菱角山街道、肖家园街道、杨家桥街道、梧桐街道、凤凰街道、珊瑚街道、曲河街道、岚角山街道。

8个镇:普利桥镇、牛角坝镇、高溪市镇、黄阳司镇、上岭桥镇、伊塘镇、花桥街镇、蔡市镇。

1个乡:杨村甸乡。[7]

自然环境

位置

冷水滩区冷水滩区

冷水滩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居湘江上游,地理坐标为北纬26°15′~26°49′,东经111°28′~l11°47′,东邻祁阳,西接东安,南界零陵,北连祁东。

冷水滩区地处湖南西南部湘江上游,毗邻两广,永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以来山水形胜,人杰地灵,总面积1222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人,城市人口20万,既是湖南向沿海地区和港澳市场开放的前沿阵地,又是华中、华南两大经济区域结合部的一个重镇,素有“湘西南门户”和“潇湘第一城”之称。

气候

冷水滩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水文

冷水滩区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境内有一级支流13条,二级支流11条,三级支流2条,小溪流58条。

地貌

冷水滩区地质比较古老,地层从震旦系到第四系均有出露。地势北高南低,地貌以岗地、平原为主,山地、丘陵、水域兼有。

冷水滩区地处越城岭山脉、零祁丘岗盆地的北部,四明山下,北、东、西三面高,中、南部较低平,整个地势近似背北朝南的"簸箕形",境内以杨村甸腾云岭为最高峰,海拔1044米,最低是香花坝乡哲洲滩,海拔80.3米,最大高差963.7米,地貌特点以岗、平为主,山、丘、水兼有。其中山地85.13平方公里,占7%,绝大部分布在区境北缘;丘陵232.82平方公里,占19.1%;平原386.6平方公里,占31.64%,水面113.22平方公里,占9.27%;岗地401.37平方公里,占32.95%;地貌类型齐全。

四明山

四明山,因这四明山与东安、祁阳、邵阳、冷水滩等相邻,“ 四望皆明 ” 而得名。山势陡峻,切割强烈,四明山海拔 1000米以上的山峰3座,境内以杨村甸腾云岭为最高峰,海拔1044米;800米以上的6座。登临山中,远观山翠如黛,岭断云连;秋看枫红似火,黄叶翻飞。山中现存有珍贵树种有白玉兰、银杏、楠木、摇钱树、青钱柳、紫穗槐等 10 多种。常年活动着香猫、聋猪、穿山甲、猴鹰、夜鸦等珍禽异兽数十种。据传明代建北京故宫、太和殿一根主梁就取自这里出产的珍贵楠木。

 腾云岭

腾云岭位于杨村甸乡黄茶园村烟凤岭组与衡阳市祁东县交界处,为四明山主峰,海拔1052米,山势陡峭。山名来源于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相传明朝末年,腾云岭中有座寺院,寺里住了一位名叫腾云祖师的道人。据说,那时寺院香火非常旺盛,烧香拜佛的人川流不息,但是山中用水却很困难,有一天,腾云祖师云游归来,视及情况,便用手一指寺院两边,当时就出了两口水井,解决了寺院用水困难的问题,为纪念腾云祖师,故取名“腾云岭”。

大弯岭

大弯岭位于牛角坝镇牛角圩村,主峰在牛角圩组,海拔620米。因山形弯弯曲曲,故得名。

冷水滩区地处湘江上游,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10.7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总量7.65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3.08亿立方米,湘江沿南向北经过该区11个乡镇,主长80公里。境内有一级支流13条,二级支流11条,三级支流58条,合计流程213公里,还有双牌水库六条支渠流入境内,全长103公里,形成了以湘江为主干的树枝状水系网。现有大型水利工程一处,中型水库一座,小二型水库118座,大小山塘27664口,蓄、引提总水量达到2.61亿立方米。全区有效灌溉面积29.9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1.45万亩,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5.3%和61.13%。

 湘江

湘江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山,经兴安、全州、东安于蔡市镇阳竹塘入境。流经蔡市、岚角山、仁湾、竹山桥、高溪市、上岭桥、黄阳司等乡镇和冷水滩城区,从竹山桥镇群通村入祁阳县境。境内流程76公里。“湘”系湖南省的简称,因此水在省内四大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水流量最大,故名。

石溪江

石溪江又叫老毛江,发源于四明山南麓,流经杨村甸、普利桥、楠木冲、在高溪市镇易家桥双江口注入湘江。流程51.1公里,流域面积321.8平方公里。因小溪流经地多石,故名。

芦洪江

芦洪江又名应水、水汲江。发源于邵东分水岭黄花山麓,流经东安大盛桥、伍家桥、芦洪市,沿途接纳金江、伍江、南河,在水汲江入境,经高溪市西南注入湘江。境内流程14.2公里。以流经地主要集镇东安县芦洪市取名。

烟江

烟江发源于伊塘镇孟公山东面与祁阳交界的挂榜山西麓,流经香花坝,入注湘江。全长31公里,流域面积108.6公里,落差45.8米,坡降1.3%,多年平均径流总量0.6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1立方米/秒。因江流沿岸多雾,似若烟雾弥漫,故名。

岚江

岚江 系岭口水库支流。在夏籍甸村入牛角坝镇境,在牛角坝镇境内流行约20公里,流经新角坝村、新沙洲村、牛角坝村、湘山街居委会、石溪江村、竹溪村、长冲村、下凡村。以下游河口自然地名为名。

楚江

楚江发源于岚角山镇的红门岭。始向南流,到高桥头折向西流,经楚江圩、渣里口村,在曲河流入湘江,全长约10公里。因地名取名。

冷水滩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为低纬度海洋暖湿气团盘踞,温高湿重。冬季常为西伯利亚和蒙古干湿气团控制,清冷干燥。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雨热基本同季;春温多变,冷气入侵频繁;春夏多雨,夏秋多旱;冬冷期短,暑热期长,无霜期长。全区年平均日照1623.1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09.6千卡/厘米2,年平均气温17.9℃,日平均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3月23日,终日为11月29日,间隔期252天;大于或等于10℃活动积温5670℃;无霜期287天;年均降雨量1271―1696mm,70%以上集中在4―9月。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境内发现的矿产资源有15种,基本或探明储量的矿产有7种,能源矿产以煤矿为主,黑色金属矿产主要为锰、铁,但品位不高,开发价值不大[5]  。

生物资源

境内生物资源丰富,木本植物有116种,353属,927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水杉等2种,属二级保护的有金钱松、冷杉、银杏、鹅掌楸、杜仲等17种,属三级保护的有桢楠、香桦、山核桃、红豆树、五味子等24种。境内粮作品种120个,经作品种含蔬菜、油料、果杂、棉花、糖料及特用经作等7大类110个品种,其中以红衣葱和薄荷远销国外,有较高声誉。

动物种类繁多:畜禽品种主要有猪、羊、牛、鸡、鸭、鹅、蜂等10大类,计440个品种;水生动物230个品种,有天然鱼类119种,其中鲤鱼科75种,已知鱼类品种占全省的60%。

土地资源

冷水滩区境内成土母质和土壤种类多样,成土母质分石灰岩、砂岩、第四纪红色粘土、板页岩、紫色砂页岩、花岗岩和河流冲积物共7种。土壤分水稻土、红壤、紫色土、潮土、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山地黄壤、黄棕壤、山间草甸土共9个土类,17个亚类,55个土属、132个土种,以红壤为主占50%,其次是水稻土,占26.56%。全区"四低"、"四荒"资源数量大、分布广,按省定标准分别达到82.2万亩、33.8万亩,占总面积44.8%、18.44%。全区土地利用现状大体呈"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耕地面积37452.16公顷[5]  。

水能资源

(1)小水电:全区水能蕴藏量为19.74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12.33万千瓦,已建成的水电站一座,装机容量5.1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64.1%。年发电量2.11亿度,水电开发潜力很大。

(2)煤炭:全区煤炭储量1200万吨,可开采量1100万吨,年开来能力50万吨,实际年开采35万吨。

(3)薪材:薪材由原来居民生活当家能源转为辅助能源,采薪量逐年下降,薪材蓄积9.35万方。

(4)秸秆、草料等:全区农作物秸秆总量40万吨,其中用作饲料占36.10%,还田占38.06%,草科180万亩利用率低。

(5)沼气:全区平均饲养生猪70万头,牛5万头,年产猪粪44.56万吨,牛粪33万吨,沼气开发潜力巨大。

人口

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冷水滩区总人口约423462人,其中:梅湾街道约36246人,菱角山街道约28668人,自家园街道约17926人,杨家桥街道约34603人,仁湾镇约17603人,花桥镇约15042人,普利桥镇约40463人,牛角坝镇约22319人,高溪市镇约18410人,黄阳司镇约35341人,上岭桥镇约22767人,竹山桥镇约19638人,伊塘镇约19099人,岚角山镇约22666人,蔡市镇约13306人,珊湖乡约8485人,杨村甸乡约14800人,凤凰园约36080人[2]  。

2021年,全区公安户籍总年末人口为55.7万人(含仁湾),共19.5万户,其中:男性人口为28.8万人,女性人口为26.9万人。全区人口出生率5.17‰,同比下降3.61个千分点;死亡率为4.2‰,同比下降0.3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0.97‰。年末常住总人口57.9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7.07万人,农村人口20.9万人,城镇化率63.95%。[5]

民族

冷水滩区人口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各少数民族散居于汉族之中,少数民族种类及人口数量呈增加趋势。

1982年,冷水滩境内居住的有汉族和2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363人,占总人口的0.11%[6]  。

1990年,冷水滩市居住3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986人,占总人口的0.24%。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冷水滩区少数民族人口为2030人,占总人口的0.48%。超过l00人的少数民族有瑶族(1106人)、蒙古族(197人)、苗族(115人)、壮族(113人)。少数民族中瑶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4.48%,占总人口的0.26%[6]  。

2003年,全区居住38个少数民族,共2100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43%。

2003年与l982年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737人,增长478.51%,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0.32%。其主要原因,一是迁徙,特别是成立永州市后,外县区、外省市少数民族人口迁入冷水滩区的增多;二是自然增加[6]  。

政治

区委书记:秦志军[8]

经济

冷水滩区是永州市的经济中心。解放前迪里只有铁匠铺、染印铺等几家手工作坊。解放后经过5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工业生产得到持续、高速发展。全区现有较大规模的工业企业350余家,其中大中型骨干企业50余家。基本上形成了经罐头、啤酒、面粉、肉制品为主的食品工业;以汽车制造、水电设备、电线电缆为主的机械工业;以耐火材料、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民羽绒制品、造纸、制革、纺织为主的轻纺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共有主要工业产品50余种。其中耐火材料、机制纸、造纸、造纸设备、水轮发电机组、轻型越时野汽车、粮油机械设备、特种水泥、水泵等,是国家和湖南省的定点产品。矿山水质充填材料、铜板纸、猪皮色里革、羽绒制品、电线电缆、水轮发电机组、潇湘啤酒等行销欧美和东南亚。

冷水滩耐火材料厂是国家大型二级企业,冶金部重点耐火材料企业,全国重点生产厂家。该厂研制成功的GT?5钢结合金耐火成模具获得国家专利,1990年在广州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新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银质奖。现具有9万吨耐火材料生产能力,它所生产的各种耐火材料供应全国25个省市区、33个钢铁企业、28个有色冶金企业,并远销;罗马尼亚、朝鲜等7个国家和地区。冷水滩造纸厂,属国家大型二级企业,是一痤有着30年历史的老牌造纸企业,其机械设备、造纸工艺均具国内先进水平,年产量达4万余吨。

商业贸易发达,是湖南省八大商业经济区之一。初步形成了以产业、供销、物资、粮食、外贸、医药、轻纺、矿产品、肉食水产9大体系和16大商场、12大购物中心、5大专业批发市场、4大集贸市场为骨架的内外贸基地。各级各类商业店铺遍布市区,共有大小网点4400多个,从业人员1.2万余人,每万人拥有商业零售点95个,商贾云集,每年接竺内外客商达1000多万有次。

该区是湘西南及本市的物资集散地。由于冷水滩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全省及湘南大部分地、市的商业物资和批发部门都设在这里。共建起粮食、肉食、棉麻、烟叶、食盐、食糖、水果、种籽、医药、木材、建材、百货、纺织、农机、石油、化工、五金、矿产、金属、军工等22大物资仓库,总建筑面积达63平方米,库容总量达1000万立方米,年货物周转量达2800多万吨。永州所属的大部分县所需出售的农、工、副、土特产品,绝大部分要通过这里了运进入国内、国际市场;所需购进的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绝大部分也要通过这里运进再转到各地,仅铁路的年货运吞吐量就达150多万吨。冷水滩还是全市外经贸中心,它同欧亚美三大洲的30多个国家的地区建立发贸易往来关系每年进出口外贸总额达2848万元,其中出口创汇达1420万元。

综合

冷水滩立体交通网络完善。冷水滩商业贸易发达。是湖南省八大商业经济区之一,贸易繁荣,商贾云集,是湘西南最大的物流、人流和资金流中心。

冷水滩物产丰富,工农业基础雄厚。现已探明的矿产有100多种,香猪、肉鸭、竹鱼等名优特产驰名全国。农业向产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2万亩草场基地、年出栏25万头瘦肉型牲猪基地及年产15万吨柑桔等多品种的水果基地。工业基本形成了以汽车、轻纺、建材、造纸四大支柱产业为主体,兼有化工、冶炼、饲料等结构合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现有工商企业7000多家,其中大中型和骨干企业60多家。主要产品有:越野汽车、民 爆 器材、盘式电机、水轮发动机、啤酒、罐头、棉纱、水泥、电线、羽绒及其制品等50多种。

2021年全区完成GDP389.6亿元,增长8.5%,两年平均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45.19亿元,增长9.4%,两年平均增长6.7%;第二产业完成110.83亿元,增长9.1%,两年平均增长7.1%;第三产业完成233.58亿元,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66965元,增长7.5%。

2021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6:28.4:60.0,与2020年相比,其中:第一产业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9%、29.7%和56.4%,分别拉动全区GDP增长1个、2.4个、5.1个百分点。

2021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63.95亿元,同比增长13.11%;营业利润总额5.82亿元,同比增长48.47%;年末从业人员19306人,同比增长1.41%。

2021年,为10个乡镇专职消防队配备手抬泵设施,提升“小火亡人”等事故救援能力;实施乡村“雪亮工程”建设乡村公共部位安防设备843个;全区农村适龄和城镇低保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11242人;孕产妇免费产前筛查3316人;全年新增学位3420个,其中,公办幼儿园1260个,义务教育2160个;建成诉源治理工作站28个;全区中心城区辖区新、改、扩建公共停车位600个;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500元/月提高到570元/月,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救助水平由不低于355月提高到不低于380元(实际385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4020元/年提高到4500元/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救助水平由不低于230月提高到不低于238元(实际245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标准”两项补贴每人每月提高到70元;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85户;全年提升农村通信网络,建成20个4G基站,完成5个行政村通组光纤工程;农村公路旅游资源产业路完成建设41.61公里,建设农村公路安防设施122.1公里。[5]

第一产业

2021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80.7亿元,同比增长10.5%,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7.3亿元,同比增长9.3%。

2021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0.047千公顷,同比下降0.7%,产量32.45万吨,同比增长1.33%。全年出栏生猪82.43万头,同比增长26%,猪肉产量6.43万吨;出栏牛2.16万头,同比增长38.4%,牛肉产量0.259万吨;出栏羊5.66万头,同比增长14.5%,羊肉产量0.09万吨;禽蛋产量5.98万吨,同比增长22.5%;水产品产量1.35万吨,同比增长5.92%。

2021年全年全区共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36处,投入资金6085.7万元;劳动工46.7万个,完成土石12.607万立方米;巩固提升和新增农村饮水人口1.29万人;完成河道治理2个项目区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4平方公里,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004.7公顷。

2021年机械总动力74.9万千瓦,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61.8万千瓦,汽油发动机动力0.24万千瓦,电动机动力12.9万千瓦。耕整机12915台,总动力达5.42万千瓦;联合收割机931台,总动力达2.43万千瓦;农作物机械化率达(水稻)78.6%。[5]

第二产业

2021年,区域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336.9亿元,同比下降6.16%,其中,区属规模工业总产值182.1亿元,同比增长2.8%。年内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4亿元。

2021年,全区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3.79亿元,同比增长7.5%;医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1亿元,同比下降0.2%;计算机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09亿元,同比增长0.5%;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14亿元,同比下降24.9%;汽车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66亿元,同比下降12.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28亿元,同比下降1.9%。

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售率达99.49%,主营业务收入达272.58亿元,同比下降12.1%,实现利润总额6.13亿元,同比增长0.3%。

2021年全区实现区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7%,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7%。全区工业用电量40185万千瓦时,同比下降6.1%。

2021年,全区在库联网直报建筑业企业48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3.3亿元,同比增长20.6%,实现增加值19.4亿元,同比增长1.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0.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7%,其中,新开工面积95.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2.5%。房屋竣工面积107.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8%。[5]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按产业分: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7.6%;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3.9%;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8.9%,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2.7:25.3:72.0。

2021年国有投资同比下降4.2%;非国有投资同比增长4.8%,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9%。从投资方向看: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3.9%,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6.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8.4%,民生工程投资同比下降31.4%,生态环境投资同比增长105.9%,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1%。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8%。

2021年全区有房地产开发项目49个,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3.1亿元,同比增长17.9%。施工房屋总面积622.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7%,其中,住宅46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2%。竣工房屋面积190.5万平方米,同比79.1%,其中,住宅面积137.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4.2%。销售房屋面积162.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9%,其中,住宅面积137.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4%。实现销售额94.1亿元,同比下降24.6%,其中,住宅76.1亿元,同比下降28.7%。全年商品房每平方米平均销售5774元,其中,住宅商品房每平方米销售5532元。

2021年全区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88个。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72个,过亿元项目73个,已竣工投产项目117个。

内外贸易和对外贸易

202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08亿元,同比增长15.2%。分行业来看,全区限上批发业完成4.65亿元,同比增长69.15%;限上零售业完成89.82亿元,同比11.28%;限上住宿业完成0.64亿元,同比增长49.49%;限上餐饮业实现1.53亿元,同比增长33.76%。

2021年全年全区有外贸进出口企业达到39家,进出口突破5000万元以上企业10家。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1.35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20.38亿元人民币,进口0.97亿元人民币。实际到位外资767万美元,同比增长411.33%, 其中,通过外汇直接汇入767万美元。承接产业转移项目30个,实际到位内资63.91亿元,同比增长36.97%。

财政、金融和保险

2021年,全区区属财政总收入完成11.8亿元,同比增长2.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46亿元,同比增长4.5%;上划中央税收2.69亿元,同比增长2.7%;上划省级税收0.65亿元,同比下降14.2%;一般预算支出41.01亿元,同比增长0.18%。

2021年全年全区驻区各家银行机构年末存款余额605.6亿元,比年初增加58.35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625.19亿元,比年初增加78.22亿元。

2021年全年全区保费收入29.04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产险收入8.35亿元,同比增长19.8%;寿险收入20.69亿元,同比增长26.06%。全年保险赔付支出8.18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产险赔付支出5.57亿元,同比增长21.35%;寿险赔付支出2.61亿元,同比增长5.24%。[5]

文化

庙会又叫“赶社”、“赶大圩”。除冷水滩普利桥外,其他地方也有类似节日。普里桥的“二八”庙会,起于清乾隆年间。相传二月初八是寿佛爷生日,所以把这天作为祭祀之日。每到这天,四乡朝拜者络绎不绝。后来一些做生意的人借机进行贸易,从而自发形成二八庙会集市。现在,寿佛爷虽已无人朝拜,但这种集市形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一种节日性集市。

节日

春分

春分日农村家家做糯米粑,置筷尖插于田头、园边。谓可以粘住鸟嘴,免其损害庄稼。

 清明

新中国成立前,大小宗族均有清明会。五世内祖坟,一般每年扫墓(俗称“挂青”)一次;五世外或大族远祖,则五年或十年扫墓一次。男裔携刀锄、牲酒、香烛至墓前祭奠,修葺坟莹,以柴竹竿挂纸钱插坟顶。沿途奏击唢呐、小锣、小钹。扫远祖坟时,各支派舞龙耍狮,鼓乐喧阗,热闹至极。清明扫墓偶有因此酿成宗族械斗。扫墓后吃清明会,每人分一份用桐树叶或笋壳包裹蒸热的米粉肉,俗叫“包子”。有违族规的不肖子孙,取消其吃清明会资格。新中国成立后,清明会不复存在,扫墓曾一度废止。1961~1962年,部分地区复兴,“文化大革命”期问再废。70年代后期,扫墓又逐渐兴盛,但多一家一户行之

 四月八

俗以农历四月八日为牛王生日。是日,农村有用乌树叶浸水煮饭呈紫色,称为“乌饭”。俗谓吃了“乌饭”可以防蚊子咬牛。大庙口、塘夫一带至今犹兴。

 端午节

俗以农历五月初五日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节。以过小端午为主。亲友互送礼品,家家包粽子,上街买扇子,中午家宴,喝雄黄酒并搽额上,门前挂艾叶草蒲,说可以解毒避蛇。五月子鸭肥嫩,端午节通常炒血鸭为佳肴。端午节赛龙舟,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以有误生产而被禁止。80年代作为一项民间体育活动由有关部门组织龙舟竞赛,胜者有奖,赛龙舟习俗渐盛。

尝新

俗于农历六月六尝新。取新稻米或半稻穗蒸熟,摆酒肴敬天地,再喂狗,然后一家人尝新(吃新米饭)。古以尝新为一年大节之一,菜肴极丰,故有“穷人一年三个饱:生日、六月六、过年”的俗语。新中国成立后渐废。相传本地原无水稻,有狗在产稻区晒场内打了一滚,一身沾满稻谷。回家路上过一道河,身上谷粒被水冲走。因狗尾上跷高出水面,谷粒得以保全。遂带回主人家作为稻种。故稻穗象狗尾。并说:如狗身上谷粒不被水冲走,稻株从根部至尾就会全部生长谷粒。为奖赏它传入稻种之功,故尝新时先须喂狗,且每餐也必先盛饭喂狗。

中元

元节俗称七月半,为一年中祭祀祖宗亡魂的重大节日。农历七月十二日,家主穿礼服、放鞭炮迎已故祖先及亲人亡魂回家(嫁出的在外),三餐以丰盛菜肴酒饭敬奉。十四日晚,举行送祖祭礼,供糯米斋粑、糕点,焚香烛、纸钱、纸金银绽,有的还烧化纸屋、纸衣、纸箱等。同时还烧些纸钱“赈济”孤魂野鬼。新中国成立后,暂废。60年代初,一度兴起。“文化大革命”中又被禁止。80年代,逐又兴行。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节前亲友以月饼、酒等食品相馈赠。晚上家宴、吃月饼、赏月,相沿至今。新中国成立前,月出时各家于庭前供月饼、果品,燃香数十支插柚上,以竹竿顶柚香竖庭中,然后化纸钱鸣炮竹,合家拜月,俗名“烧柚香、祭月”。祭毕,分食月饼及果品。亲朋好友在这一天一般都团圆聚餐。

重阳节

俗又称重阳节为重九节。读书人喜于是日登高游览。老师带领学生登临附近名山胜景,作文赋诗以为乐事。部分地区定重阳节为圩集。

 冬至

冬至日喜食羊肉,有“冬至羊肉当人参”的美谚。大族有冬至会,每年冬至日邀本族长辈缙绅于祠堂吃“冬至酒”,宣讲族规,商议族中大事,对族人作奸犯科者给予处分。新中国成立后,冬至会已废,吃羊肉之习仍存。

交通

综述

2021年,全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1.1亿元,同比增长6.9%。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含乡村公路)1498.317公里,其中:国道18.042公里,省道145.133公里,县道228.743公里,乡道312.369公里,村道794.03公里。[5]

公路

S217、二广高速、泉南高速贯区而过。

铁路

冷水滩区境内共有两条铁路:洛湛铁路、湘桂铁路,分别连接南北和东西的交通,并在区内交汇。

社会

教育科技

2021年,全区普通小学37所(不含小学教学点),在校学生59853人,专任教师3496人;普通初中36所,在校学生32874人,专任教师2353人;普通高中7所,在校学生9840人,专任教师717人;中等职业中专8所,在校学生9358人;在校园幼儿2502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毕业生升学率100%。普通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7.77%。财政教育支出75877万元,同比增长0.3%;发放国家助学金2952万元。

2021年全年全区财政科技支出6632万元,同比增长1.4%。年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60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全年全区专利授权量589件,其中,发明专利33件,实用新型专利408件,外观设计专利148件。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1.67亿元,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69.2亿元,占GDP比重为17.8%。[5]

文体卫生

2021年,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公园6个,18个乡镇文化站,161个村级农家书屋。全年免费送戏下乡12场,举办文化艺术培训180期,培训学员23000余人,组织开展老年合唱团免费培训5300 人次。年末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485千册,图书馆累计接待读者48万余人次,外借图书26万余册次。

2021年全年全区共开展群体活动14次,参与健身270万人次, 参与率63.2%,新建健身路径5条。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户外活动等协会12家。全年获省级运动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2枚。全区有体育场馆1个,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87.19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1.57平方米。

2021年,全区有卫生机构479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2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6个。全区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总数7760张,比去年多96张,每千人拥有床位13.6张。其中,医院床位数6124张,基层医疗单位床位数1107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床位数529张。全区有卫生技术人员687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557人,注册护士3523人。[5]

人民生活

2021年全年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77元,同比增长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45元,同比增长6.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155元,同比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81元,同比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889元,同比增长13.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4.1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61%。[5]

社会保障

2021年全年新增就业人数516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796人。企业养老保险年末总参保人数75944人,征缴基金30386.93万元。失业保险年末总参保31204人,征缴基金440.57万元。工伤保险年末总参保53473人,征缴基金1418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年末总参保18354人,征缴基金18688.06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年末参保452461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年末参保39602人,基金总收入14259.8万元(含生育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末参保412859人,基金总收入35390.83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年末参保缴费160636人,征缴基金8525.69万元。为52582名待遇领取人员发放养老金9655.31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率达100%。[5]

环境资源

2021年全区国土面积1217.12平方公里,年末耕地面积28559.87公顷,其中,水田25688.11公顷,旱地2871.76公顷,水浇地0公顷。

2021年全年全区城镇污水实际处理量9264.04万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74%;空气优良质量天数346,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达94.8%;地表水达到Ⅲ类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为100%。全年人工造林面积666.7公顷,义务植树150.3万株;年末有林地面积37312.67公顷,年末森林面积36599.13公顷,森林蓄积量171.938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2.3%。[5]

安全生产

2021年全年生产安全事故3起(道路交通类),死亡3人。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煤炭百万吨死亡人数为0%。[5]

邮电旅游

2021年全年全区邮政业务总量5579万元,同比下降13%(不含快递业务)。截止年底,全区有线网络电视用户42.31万户,其中,有效用户为15.12万户。

2021年全年全区共接待游客429.05万人次,同比增长4.22%,旅游总收入38.51亿元,同比增长2.86%。[5]

旅游

冷水滩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旅游业发展广阔。经近几年的建设,冷水滩已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区连接,功能配套的工商城市。随着永州大道、逸云路、复兴大道、潇湘百里平湖、永州广场的建成,令水滩将成为融山、水、洲、城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园林城市。依托永州历史渊源久远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修缮李达故居、文昌阁,建设宋洲花园、西区公园、南区游园等人文景观,可与南岳衡山、浯溪碑林、九嶷风光及桂林山水形成一条旅游带,让中外游客饱览奇山秀水,赏心怡神。

名胜古迹

冷水滩形成较早,前人涉足较多,留下不少名胜古迹。主要有:“潇湘驿”,位于境南潇湘二水汇合处,古人驻足歇息之地,如今尚有石牛、石马、石刻等遗迹可寻;“矶唐叟钓”,位于境北黄阳司渡口,前朝文人杨成斋在此留有石刻;文昌阁,建于明嘉请年间,滨临市区河西,凌崖耸立,高50余米,俯视有腾家之感,仰望有触天之势。境内山川秀丽,不乏游览胜景。境北四明山壁立万仞,云壑峻深,传闻是舜帝南巡憩息之地;西侧焦山峰峦奇特,飞石林立;南侧五指山形似五指,风格独韵;市区内湘江中的宋家洲,四面环水,犹如长沙“桔子洲头”,是天然的水上公园。正在兴建宋家洲电站和宋家洲乐园、西区公园、南区游园等人文景观。特别是宋家洲电站建成后,将增添市区内朔湘江二十公里的“潇湘揽胜”风景线,此系全国罕见的城市奇特景观。

著名人物

冷水滩出了两位名人,被收入《湖南历代名人词典》。

唐克(1903—1930),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二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大革命失败后,在零陵、桂林、香港一带从事地下活动。1930年参加广西龙洲起义,任红八军军事顾问,不幸于战斗中被俘,惨遭杀害。年仅27岁。

冷水滩区冷水滩区(3)  李达(1890—1966),是最早在全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共产党创史人之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1920年与陈独秀、李汉俊等共同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出席中共“一大”,当选为党中央宣传主任,主编我党第一个党刊枣《共产党》月刊和党的公开机关刊物《新青年》,创办主持了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主编了《新时代》杂志。1923年夏,因在国共合作问题上与陈独秀有意见分歧,随后离开了党的组织,大革命失败后,在武昌、北平、广东、湖南等地长期担任大学教授,坚持宣传马克思主义,撰写了《社会进化史》、《经济系大纲》、《中国产业革命概观》、《民族问题》、《社会之基础知识》等专著。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根据李达多年来的表现,由毛泽东、刘少奇、李维汉等同志作历史证明人,刘少奇同志作介绍人,批准他重要新入党。他系党的八大代表,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先后担任中央政法干校副校长、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被推选为中国科学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一任中国哲学会会长。

参考资料:

  • 1.  2013年冷水滩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永州统计信息网.2014-4-15 [引用日期2014-10-16]
  • 2.  冷水滩区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网.2013-07-29 [引用日期2014-10-16]
  • 3.  永州市行政区划  .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4-07-24 [引用日期2014-10-16]
  • 4.  永州县区乡镇区划调整改革方案“完整版”  .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2016-01-1]
  • 5.  自然资源  .冷水滩区政府网.2009-05-25 [引用日期2014-10-16]
  • 6.  民族构成  .冷水滩区政府网.2009-06-12 [引用日期2014-10-17]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