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田鼠

普通田鼠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1778
动物界
普通田鼠
中文学名 普通田鼠
仓鼠科
哺乳纲
目录导航

外形特征

普通田鼠普通田鼠(30)普通田鼠体长约137毫米,尾长小于体长一半,约占体长的30-40%。尾外被以稀疏短毛,四肢短小,后足长约13毫米。后足具趾垫6个。体背黄褐色或深棕灰色,毛基灰黑色,毛尖棕黑色,体两侧毛色稍淡;腹面毛色污白沾乳黄色,毛基深灰色,毛尖白色;体侧与腹面毛分界较清楚;头至臀部为纯黑褐色;后足上面黑棕色,且覆霜样毛尖;尾上下两色,上面纯黑,下面灰白沾黄,且较腹部毛色浅;冬毛较浅淡,有少数个体背部为淡栗棕色,腹毛灰白色,不具乳黄色调。头骨形短较纤细,棱角不明显,颅全长约在28毫米左右,脑颅圆形,并呈明显的凸出;腭骨后缘不直,中央有一条与翼窝两侧相连的骨质棘;眶间宽较大,约3.7毫米,眶间纵嵴不明显,但在老年个体上明显地存在,腭后窝较浅;颧宽约14毫米,为颅全长的一半左右,齿隙8.3毫米左,超过上臼齿列长。

大小量度:体长95~130mm;尾长20~38mm,后足长12.2~17 .4mm;体重25~30g。颅长24~29mm,宽13.9~16mm;乳突宽12.5~13mm;眶间宽3.5~3 .9mm;鼻骨长6.5~7 .5mm;听泡长8~9 .2mm;上颊齿列长5.4~6 .5mm。

体背面暗褐色、棕褐色或淡黄褐色;体腹面污白灰色;尾背面暗褐灰色或几乎近黑色,腹面带白色。后足肉垫6个。染色体数:2n=46。

颅骨的眶间部中间有纵嵴;颧弧中部最宽。前颌骨后端略超出鼻骨。第1上臼齿在横叶之后有4个闭合三角形。第2上臼齿在横叶后只有3个闭合三角形。第3下臼齿包含3个向内斜的横叶。乳头胸部2对,鼠鼷部2对。[1]

栖息环境

栖息于近河流的草甸。洞道较浅,但分支多。昼夜活动。食植物绿色部分和地下部分。在中国新疆境内栖息于海拔23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及山前平原和谷地。避开干旱的荒漠地带。其适宜生境,在山地为针叶阔叶林中的杂草丛生的沟谷和山间无林盆地中的坡地,以及低山带的半灌木草丛。平原区的普通田鼠喜栖息于山前牧场、河溪泛滥地、潮湿的杂草草甸、林带、休耕地、田间草地和渠岸等处。夏秋季节多侵入农田。秋冬时节常迁入居民点的打谷场,集居在草堆和谷垛内,偶可见于住宅和仓库内。

生活习性

普通田鼠性喜潮湿,挖洞穴居,单居住或营群体生活。 洞穴多呈洞群分布。洞道较浅,距地面仅20~30cm,但分支和盲端较多。每一洞群的洞口多为5~10个。冬季,普通田鼠在雪被之下挖掘通道觅食,并在雪下营建巢窝。雪下巢呈半圆形,直径10~15cm。这种巢于覆雪消融后即暴露在地面上。在普通田鼠主要栖息区额敏河左岸巴尔鲁克山的山前地带,可见地面巢26~30个/km。营昼夜活动生活方式。

普通田鼠主要食取禾本科植物和豆科植物的绿色部分,冬季在洞内储藏干草。[1]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亚美尼亚,安道尔,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意大利,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其顿共和国,摩尔多瓦,蒙古,黑山,荷兰,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士,乌克兰。

繁殖方式

一年繁殖3-4次,孕鼠胚胎数2~8个,平均4.8个。幼鼠当年即可达性成熟,并参与繁殖。

亚种分化

普通田鼠(7亚种)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普通田鼠贝加尔亚种 Microtus arvalis mongolicus
2. 普通田鼠北疆亚种 Microtus arvalis obscurus
3. 普通田鼠奥克尼郡岛亚种 Microtus arvalis orcadensis
4. 普通田鼠南罗纳德赛亚种 Microtus arvalis ronaldshaiensis
5. 普通田鼠劳赛岛亚种 Microtus arvalis rousaiensis
6. 普通田鼠桑迪亚种 Microtus arvalis sandayensis
7. 普通田鼠韦斯特雷亚种 Microtus arvalis westraensis

保护级别

普通田鼠(7亚种)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普通田鼠贝加尔亚种 Microtus arvalis mongolicus
2. 普通田鼠北疆亚种 Microtus arvalis obscurus
3. 普通田鼠奥克尼郡岛亚种 Microtus arvalis orcadensis
4. 普通田鼠南罗纳德赛亚种 Microtus arvalis ronaldshaiensis
5. 普通田鼠劳赛岛亚种 Microtus arvalis rousaiensis
6. 普通田鼠桑迪亚种 Microtus arvalis sandayensis
7. 普通田鼠韦斯特雷亚种 Microtus arvalis westraensis

防治方法

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一化学灭鼠法

二置夹法

大面积消灭鼠时,主要采用化学灭鼠法,人工、器械捕捉仅具有次要的意义。灭鼠的毒饵有:5-10%磷化锌毒饵:以谷物(麦类、玉米或豆类)为诱饵,先用水煮成半熟,捞出后稍稍晾干,然后加3-5%的面糊,搅拌均匀,再加磷化锌,继续搅拌,最后加少量清油再搅拌均匀即成。在鼠洞外16厘米处,投放麦类毒饵10-15粒;或玉米毒饵8-10;或豆类毒饵5粒,就达到毒杀的目的。

条投时,可按行距30-60米投放。如用飞机喷撒时,麦类毒饵的含药量应为10%。毒辣饵配制后,要在阴凉处阴干12-24小时。间隔40米,喷幅40米,于5月中旬喷撒为宜,每亩用毒饵0.8斤。0.5%甘氟毒饵:以马铃薯、萝卜或番茄作诱饵。先将诱饵切成指头大小的方块,再将0.5%甘氟用水稀释4倍。然后将诱饵摧毁入盛甘氟水溶液的金属容器中,搅拌、浸泡至甘氟水溶液诱饵吸干为止,亦可用麦类作诱饵。每洞投3-5块或10-15粒。

如果在夏季使用带油的毒饵时,为了避免毒饵风干或被蚂蚁拖去,可将毒饵投入洞中,并不影响灭效。采用毒饵法消灭鼠时,毒辣饵要求新鲜,并选择晴天投放,雨天会降低毒效。夏季(6-7月份),由于植物生长茂盛,鼠的食物丰富,不适于使用毒饵法。而此时正是幼鼠分居前母鼠与仔鼠对不良条件抵抗力较弱的时候,宜采用熏蒸法。

氯化苦熏蒸法:温度不低于12度时,在鼠洞前使用氯化苦熏法较好。用小石子、羊粪粒或预先准备好的干草团若干,在晴天气温较高时,将羊粪粒或小石子盛于铁铲上,然后迅速倒上3-5毫升的氯化苦,马上投入鼠洞中,再用草塞住加土封好洞口即可。磷化铝或磷化钙熏蒸法:用磷化铝1片或磷化钙15克,投入鼠洞中,灭效较高。若投放磷化钙时同时加水10毫升,立即掩埋洞口,灭效更高。灭鼠炮熏蒸法:投放灭鼠炮时,先将炮点燃,待冒出浓烟后再投入洞中,随后堵塞洞口。每洞投放一只灭鼠炮即可。

三活套法

用0-1号弓形夹,支放在洞口前的跑道上。

四灌水法

将细钢活套安放在洞口内约6厘米深处,三面贴壁,上面腾空半厘米,当鼠出洞或入洞时均会被套住。

词条图册

消灭鼠的效果较好。对于沙土中的鼠洞,在水中掺些粘土,灭效更好。此外,还可采用箭扎、挖洞、热沙灌洞等方法来灭鼠。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