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

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

中文名 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
非遗级别 省级
项目编号 VIII—59
目录导航

历史渊源

戴凉帽是客家人的一种穿戴习俗,北宋年间就有苏东坡的“苏公笠”的记载,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北宋年间,苏东坡被贬惠州,有一天见爱妾王朝云顶着烈日在花园里打理花草,为了爱妾不受日晒雨淋,就在当时竹笠的基础上,在中间开一孔以适应发髻的凉帽给她用。人们纷纷效仿,于是成了后世的客家凉帽。淡水客家凉帽在历史凉帽的传承中经过改进和优化,形成了本地的特色。淡水客家凉帽是用薄薄的竹蔑片编织而成,外形颇似平坦的竹编米筛,凉帽的中间镂空,边上缝布,帽沿四周垂挂着12cm来长的彩布,未婚的姑娘还要在垂布的两端挂五颜六色的彩带,彩带是客家女性婚否的标志。凉帽除了有遮阳、防雨、防尘的功能外,亦是客家妇女独特的头饰,历来为当地客家妇女所喜爱,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淡水凉帽

惠州市惠阳区淡水地处广东沿海,历史悠久,是著名的侨乡。淡水是客家人生活居住的地方,明末清初时,受清兵南下的影响,居住在梅州一带的部分客家人向东、南、西迁移,有的到了惠阳定居,并世世代代传承客家风俗。

淡水客家凉帽古称“凉笠”,清朝黄钊《石窟一征》卷四记载:妇女冬日戴帕,帕皆青布为之;暑天田功樵采,则戴凉笠,以竹为之,笠檐缀以青绢或青布,可以障目。”(中国史学丛书编本[台湾]第175页)。《潮州志.丛谈志.物部》载:“客俗妇女,晴夏皆戴凉帽,制用竹织,其式为圆箔,中开一空以容顶髻,周围缀以绸帛,或以五纱,罗布分五幅,折而下垂,既可周遮头面,又可以迎风障目,名为凉帽,又曰苏公笠。”

淡水客家凉帽制作从清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客家凉帽极为盛行,当地居委会欲建凉帽厂,因当地民风大多不愿将手艺外传以致影响生计,因此,居委会组织朱冠玉等人,去外地学习制作凉帽的手艺,多次前往东莞访民间老艺人,参观别人制作,回来后自己揣摩编制,学成后在淡水开设了一家凉帽厂。凉帽厂最高峰时有100多人,生产出来的凉帽经常参加春秋广交会,远销海外。到了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各种价廉物美的旅游帽出现,老艺人相继辞世和缺少年轻人的继承,淡水会织凉帽的人越来越少。90年代后期,全村只剩朱冠玉一户人织凉帽,现惠阳只有她生产制作凉帽。[2]

工艺特征

制作一顶凉帽需要20多道工艺

淡水客家凉帽的制作主要是竹编、染织和缝纫,完成一顶凉帽的制作共有20多道工艺,为叙述简便,作一归纳。

(一)开料:包括开篾片和外圆粗夹篾条。选用本地盛产的挺拔结节少的黄竹作原料,将竹切成1米长,用刀将它纵向破开,变成上百条竹片,将竹片削平滑后,用牙齿咬着竹片的一端往外撕,几个来回之后,一条薄如蝉翼的竹篾就此产生。因竹片边沿锋利,每条竹片都需用刀削平滑。另外再将一米多长的黄竹再纵向破开成一指宽的外用粗夹篾条,将外圆粗夹篾条用弯刀削平,前期准备工作完成。

(二)织笪:包括编织凉帽的雏形和编内圆小竹辨。将一条条小竹片纵向排开,再将一条竹片交叉横向排开,按“井”字形式不断添加进去,编成凉帽的雏形,将竹片编内圆小竹辨。

(三)扫油:完成凉帽笪雏形后开始扫光油(以前多使用桐油,现改用光油),并将笪晒干,压平,一个月后扫第二次光油,并晾干。

(四)剪圆:用铁尺划内圆圈和外圆圈,按内直径15mm,外直径44mm的规格剪成圆形帽笪。

(五)扎藤院将做好的小竹辨做成圆圈固定于内圆,用帽头布缝好圆顶,用粗夹条各一条,将外圆圈用木码固定,最后用细细的藤条扎紧,完成后再扫一次光油,凉帽笪完成。

(六)染布:将白色的纱帐布染成黑色,为保长时间不退色,再用“青莲水”重新染布,晒干后成暗褐色,可保持帽布长时间不褪色。

(七)褶布:将染好的布料用胶水褶成一层层的帽布后晒干,将晒干后的帽布用针线缝在外圆圈,打红结,串线,完成凉帽的所有制作流程。[2]

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以其选材讲究、制作精巧、手工细致、造型美观等特点在客家妇女中享有盛誉,制作一顶简单别致的凉帽,需要经过选料、开料、削外圆尖、削篾、撕篾、织笪、扫油、划圆、摺布、剪圆、染布、晒布、圈内圆、车头布、夹外圆、扎藤、车穗布、缝布、串线等20多道工序,大致可分为开料、织笪、扫油、剪圆、扎藤、染布、褶布等七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的标准与要求,艺人制作多力求精益求精,编织、制作凉帽的每一个动作、每一道竹篾都浸染着制作艺人的情感和对社会传统审美的理解。

淡水客家凉帽外形似竹编平坦的米筛,直径45厘米,中间开直径15厘米的圆孔,帽沿上装有6寸宽的绸布,用以遮挡阳光,成为“帽帘”,另有两条彩色穗带以方便佩戴。淡水客家凉帽有箩盖花、满天星、禾围花、福字、梅花仔、万寿无疆、福禄满堂、风调雨顺、喜气洋洋等多个花色品种,兼具美观与实用性。在惠阳地区,客家女性佩戴凉帽有着不同的传统,如未婚的女孩子佩戴白色花穗的凉帽,而已婚少妇带黑色花穗凉帽,中老年妇女则多用青色、黑色或者混色等。[1]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具有历史研究、经济、艺术和实用、民俗研究等价值。[1]

淡水客家凉帽具有重要价值

历史价值:淡水客家凉帽的使用有千年的历史,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对研究客家妇女摒弃“女人不抛头露面”的古中原遗风,凉帽的图案花纹编织以及凉帽“穗带”佩戴的身份识别等风俗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文化价值:淡水客家凉帽的图案花纹编织以及凉帽“穗带”的编制都具有艺术价值;佩戴凉帽识别身份的风俗,具有文化价值;客家女佩戴凉帽的风韵,特别是在舞台上(雕塑、舞蹈、戏剧等)常用凉帽做道具,折射出客家女人的独特神韵,展示出客家女人贤良淑德、温婉贤淑的一面。

实用价值:戴凉帽可以遮阳防晒,且清凉透气,拿在手里轻盈可以当扇子用,实用性强。同时,凉帽的造型美观,花纹别致,种类多样,女性佩戴体现女性美感和韵味,极富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

经济价值:凉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日常生活用品,工艺美术品,受到客家人、海外华人的钟爱。[2]

传承现状

由于手工制作凉帽间长,有些工艺容易弄伤手,年轻人大多敬而远之,这个行业在惠阳逐渐式微。淡水客家凉帽兴盛时制作工艺花色繁多,有箩盖花、满天星、福字、梅花仔、万寿无疆等品种,由于价格不高,工艺复杂,一些绝技已逐渐失传。[2]

过去凉帽制作技艺的传承,多在母女之间的言传身教,或是族群或社区的内部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生活方式的急速转变,传统上客家妇女在烈日下劳作的场景已逐渐远去,加之技艺传承依靠口传身授,需要在时间中不断积累经验,老一辈艺人大多年事已高,年轻人又对技艺不感兴趣,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已经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抢救和保护。[1]

传承人物

朱冠玉,1947年出生,淡水望天围居民。她从年轻时起学习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多年来从事客家凉帽制作,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是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