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叶荆芥

裂叶荆芥

植物界
唇形目
中文学名 裂叶荆芥
双子叶植物纲
裂叶荆芥属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中药名】 荆芥(《神农本草经》 )

【蒙药名】 哈日一吉如各巴( 《蒙药正典》 )

【别名】 假苏、哈嘎日海-吉如各巴

【学名】 Schizonepeta fenuifolia(Benth.)Briq.(唇形科)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四棱 形,多分枝,通常紫红色,密被白色短柔毛叶对生,通常指状3全裂,裂片披针状条形,中间的较大,全缘,上面被柔毛,下面被短柔毛及腺点;叶柄长2—7毫米。多数轮伞花序组成顶生穗状花序:花萼管状钟形,长2—3毫米,外被灰色短柔毛,萼齿5,近相等,三角状披针形;花冠淡红色,长约4.5毫米,外被短柔毛,二唇形,上唇先端2浅裂,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雄蕊4,后对较长,均内藏,花药蓝色;花柱先端2裂。小坚果卵状三凌形,褐色,光滑。花果期7—9月。茎被灰白色疏短柔毛,茎下部的节及小枝基部通常微红色。叶通常为指状三裂,大小不等,长1-3.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楔状渐狭并下延至叶柄,裂片披针形,宽1.5-4毫米,中间的较大,两侧的较小,全缘,草质,上面暗橄榄绿色,被微柔毛,下面带灰绿色,被短柔毛,脉上及边缘较密,有腺点;叶柄长约2-10毫米。花序为多数轮伞花序组成的顶生穗状花序,长2-13厘米,通常生于主茎上的较长大而多花,生于侧枝上的较小而疏花,但均为间断的;苞片叶状,下部的较大,与叶同形,上部的渐变小,乃至与花等长,小苞片线形,极小。花萼管状钟形,长约3毫米,径1.2毫米,被灰色疏柔毛,具15脉,齿5,三角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长约0.7毫米,后面的较前面的为长。花冠青紫色,长约4.5毫米,外被疏柔毛,内面无毛,冠筒向上扩展,冠檐二唇形,上唇先端2浅裂,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雄蕊4,后对较长,均内藏,花药蓝色。花柱先端近相等2裂。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长约1.5毫米,径约0.7毫米,褐色,有小点。花期7-9月,果期在9月以后。 

裂叶荆芥枝叶裂叶荆芥枝叶

生境

生于山坡、路旁、林缘或山谷。

分布

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占海,四川、贵州;朝鲜。

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城口、南川)、贵州诸省均有野生,浙江、江苏、福建、云南等省均有栽培;生于山坡路边或山谷、林缘,海拔540-2700米。朝鲜有分布。1变种[var. japonica (Maxim.) Kitagawa]产日本。模式标本采自我国河北北部。 

药材信息

入药部分

地上部分入药。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地上部分(荆芥),摘取花序(荆芥穗),晒干,切段生用或炒炭用。

蒙药生用。

药材鉴别

性状茎方柱形.四面有纵沟,上部有分枝;表面淡紫红色或淡黄绿色,被短柔毛。质轻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类白色。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一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枝顶端着生穗状轮伞花序,花冠多已脱落,花萼宿存,黄绿色或淡棕色,被短柔毛,内藏棕黑色的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以色浅绿、穗长而密、香气浓者为佳。

鉴别 粉末黄棕色。宿萼表皮细胞垂周壁深波状弯曲。腺鳞头部8细胞,直径96一112微米:柄单细胞,棕黄色。小腺毛头部l一2细咆;柄单细胞。非腺毛l-6细胞,大多具壁疣。外果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壁粘液化,胞腔含棕色物。内果皮石细胞淡棕色,垂 周壁深波状弯曲,密具纹孔。纤微直径14-43微米,壁平直或微波状。

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及少量右旋柠檬烯,还含薄荷醇、胡薄茼酮。据近报道从本品中分离得单萜甙称之为SchizonepetosideA和B,还分离得Schizonepetoside C及三种黄酮类化合物:芹黄素一7一o一葡萄糖甙、藤黄菌素一7一O一葡萄糖甙及橙皮甙。

综合价值

全草及花穗为常用中药,多用于发表,可治风寒感冒、头痛、咽喉肿痛、月经过多、崩漏、小儿发热抽搐、疔疮疥癣、风火赤眼、风火牙痛、湿疹、荨麻疹、以及皮肤搔痒。又全草富含芳香油,可提制芳香油。 

药理作用

人工发热家免,口服荆芥煎剂或浸剂2克/公斤,有微弱解热作用。体外实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炭疸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哝杆菌和人型结核杆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小鼠和家兔实验表明,荆芥炒炭后有止血作用,体外试验尚有微弱抑制癌细胞作用。

性味功能

中药味辛,性温。疏风解表,透疹,止痉;炒炭止血。

蒙药味苦,辛、涩,性燥、温、糙、轻。杀虫,去腐,愈伤,祛“巴达干”。

主治

中药治感冒,头痛,咽痛,麻疹不透,荨麻疹,皮肤瘙痒,破伤风发痉,痈疮初起;炒炭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出血过多。

蒙药治阴道滴虫病,梅毒,肠寄生虫病, “巴达干“病,创伤,跌打肿痛。

用量用法

中药5—15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患处。

蒙药单用1.5一3克,或入丸散剂。

参考文献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enth.) Briq. in Engl. u. Prantl, Pflanzenfam. 4, 3a: 235. 1895; Kudo in Mem. Fac. Sci. Agr. Taihoku Univ. 2: 226. 1929; Hand.- Mazz. in Act. Hort. Gethob. 9: 77. 1934; Symb. Sin. 7: 916. 1936; Kitagawa, Lineam. Fl. Mansh. 385. 1939——Nepeta tenuifolia Benth. Labiat. Gen. et Sp. 468. 1836, et in DC. Prodr. 12: 370. 1848; Maxim. in Mem. Acad. Sci. St. Petersb. Sav. Etrang. 9: 475. 1859, et in Mel. Biol. Acad. Sci. St. Petersb. 9: 447. 1877; Franch. Pl. David. 237. 1884; Hemsl. in Journ Linn. Soc. Bot. 26: 290. 1890; Dunn in Notes Bot. Gard. Edinburgh 6: 166. 1915——Elsholtzia integrifolia Benth. Labiat. Gen. et Sp. 714. 1836, et in DC. Prodr. 12: 161. 1848; Hemsl. in Journ. Linn. Soc. Bot. 26: 277. 1890; Dunn in Notes Bot. Gard. Edinburgh 6: 151. 1:915, quoad specim Staunton s. n. e photctypo, syn. nov.——Nepeta vaniotiana Levl. in Fedde, Repert. Sp. Nov. 9: 220. 1911——Nepeta lavandulacea auct. non Linn. f.: Dunn in Notes Bot. Gard. Edinburgh 6: 166. 1915, quoad syn. et Bodinier Coll.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