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轼(1665-1737),字若瞻,号可亭,江西高安市村前镇艮下人。清代 康熙、 雍正、乾隆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 三朝重臣, 经学家、文学家。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年,卒于高宗乾隆元年,年七十二岁。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进士。由 庶吉士改授 湖北 潜江 知县,有惠政。陕西学政、奉天 府尹、浙江 巡抚、 左都御史。雍正时,充圣祖实录总裁。行取授刑部主事,督学陕西。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与 怡贤亲王共治畿辅 营田水利,蓄泄得宜,溉田六十顷。 卒,谥文端。任浙江巡抚时,首创用“ 水柜法”修筑 海塘,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后世。康熙推崇朱熹学说,朱轼为当时朝廷御用 程朱学派的重要代表。朱轼生活俭朴,高安民间旧时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时多为四盘两碗,据说是朱轼宴请乾隆时所创。轼工古文,学宗横渠,著有周易注解、周礼注解、仪礼节略、历代名儒循吏传等, 《清史列传》及文端公集,并传于世。
朱轼墓南北深104米,东西宽26米。几经沧桑,已非原貌。 现存神道碑、石牌楼、望柱、 翁仲、生兽 造像等,依次排列两端。牌楼额嵌“帝师元老”四字,笔力遒劲。两旁石柱上刻一对联“名卜金甄三纪勋猷高北斗,望留绿野千秋事业并东山”,均系 甘汝来(有“ 强项令”之称)手笔。牌楼前石人、石马、石兽雕刻精细,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朱轼墓于1987年列为江西省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江西自古人杰地灵,人文历史悠久,胜迹文物丰富。在 高安市 村前镇就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名臣朱轼 墓,吸引着省内外游客。朱轼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太子太博文华殿大学士兼 吏部尚书,颇具惠政,居官廉洁,刚正不阿,世人颂其“束其励行,通经史百家”,乾隆帝御赐“ 帝师元老”。乾隆丁巳(公元1737年),朱轼灵柩由京城运回故里,落叶归根,葬在村前镇树子坑剑形山。虽经历267年,墓地古迹文物,基本无损,赣地罕见。 墓区文物保存完好,缘于当地百姓爱护。当地 守墓人一边栽种果树,一边守墓,不论酷暑严寒,都住在墓区的简陋小屋里。逢年过节,乡村领导会去慰问他,周围村民也常去看望他。多年来,当地群众已形成了一个共识:保护 历史文化遗产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这里保存完好的文物,昭示着历史文化在当地百姓心目中的份量,也表明了这里干部群众的 文化良知。墓区占地数百亩,墓前是100多米长的神道,前头碑坊上的匾刻题名为“帝师元老”,石柱上刻着一幅楹联“堂留绿野千秋事业并东山,名卜 金瓯三纪勋猷高北斗”,神道两边文官石像、石马等雕塑,造形生动,雕刻精美,沉积着 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表达了古代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尤其是一只大鳌,驮着一块高大的 无字碑,从容爬行,拜谒者无不敬仰,并让人一下就感到这里历史文化的厚重。
墓区占地数百亩,墓前是100多米长的神道,前头碑坊上的匾刻题名为“帝师元老”,石柱上刻着一幅楹联“堂留绿野千秋事业并东山,名卜金瓯三纪勋猷高北斗”,神道两边文官石像、石马等雕塑,造形生动,雕刻精美,沉积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表达了古代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尤其是一只大鳌,驮着一块高大的无字碑,从容爬行,拜谒者无不敬仰,并让人一下就感到这里历史文化的厚重。 墓地呈窄长形,坐落在自北向南缓缓而下的坡丘上,占地面积2600多平方米。罗围内平列两封土,残高1.5米,罗围砌石无存。墓前拜坪筑成水塘,墓道入口为神道碑、石牌楼、望柱和 石像生等依次排列两侧。神道碑在墓地前首南端,两碑并列。石马一对,相向侍立,双目前视。翁仲一对,对视恭立。怪兽和石猪各一对,破残。望柱二根。
自助游坐车:任何地方抵达南昌,南昌-高安,高安城西车站(瑞州车站)乘坐“高安-村前”班车在“艮下”下车 自驾游:同上。旅行社:请参考所报旅行社信息。特别注意:由于地处山区,没有任何商店和 小卖部。请自行在高安失去购买矿泉水和其他食物
1987年朱轼墓公布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6年5月25日,温家宝总理签发了《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的名单中,高安市村前镇朱轼墓榜上有名。
高安市是位于江西省中部的一个县级市。清明节前,记者驱车从县城出发,前往三十里外的村前镇龙溪村朱轼墓。作为前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师元老,朱轼在高安可谓家喻户晓。但在今天,当地人们在提起这个名字时,总还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另一人——今年80岁的朱由礼。
作为朱轼墓的守墓人,朱由礼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坚守了近二十年时间。村前镇党委委员陈小根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朱轼墓被列为江西省重点保护文物后,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对其组织了一次比较全面的维护,朱由礼当时负责看守建筑石材。此后,当地想找一个负责守墓的人,朱由礼主动要求承担这项工作。
但没想到这一守就是二十年。二十年来,朱由礼一直一个人吃住在墓地边,除遇到极端天气外,他每天都会在这300多亩的墓区巡查两趟,每趟要走两里左右的路程。二十年间,他走的路程已经超过两万五千里,一些原本没有路的地方也被他走出了一条小道。
在朱轼墓,记者见到了朱由礼老人,虽然已经年满八旬,但老人的身体还很硬朗,精神也很矍铄。老人带记者走了一趟他每天都重复的路线。一路上老人显得很兴奋,不停地跟记者介绍墓地的情况。老人说,这是二十年来年来第一次有这么多人陪他一起巡查墓区。
当记者问起有关朱轼的历史时,老人却一下有些答不上来,想了半天才想起一个“南瓜计”的故事。老人说,他从小听着“朱大人”的故事长大,并且一直为他感到自豪,所以后来才主动要求为他守墓。“但现在年纪大了,很多事情都忘了,刚说的话一会都记不起来。”老人不好意思地笑着。
忘记了朱轼的故事,却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在老人的记忆中,有一件事印象最为深刻。那是在2000年左右,当时老人还住在墓地边上搭建的简易茅棚里,一天晚上天下起了大雨,他的被子被雨水淋湿。半夜醒来的老人发现墓地上的一个石人和一匹石马不见了,这让他十分焦急。
“我连夜向政府报告了情况,还好后来石人和石马在隔壁县被追回。”说起这件事,老人感到很庆幸,但言语中也有一些自责。
“从那次事件之后,朱轼墓再也没有出现过被盗的情况,虽然偶尔也有盗墓者出现。”陈小根说,当地政府已为老人在墓地边修建了一间小屋,而且在龙溪村,当地也已确立了以村支书为第一责任人的朱轼墓保护制度,除了朱由礼老人在“一线”看守,龙溪村其他村民也是墓地忠实的守护人。
跟着老人巡查完一趟,记者身上有些出汗了,老人也有些气喘吁吁,但却依然笑声朗朗。老人说,他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却知道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有人去守护。“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还硬朗,只要能走动,就会继续守下去。”
朱轼为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因其曾担任乾隆皇帝的老师,死后归葬家乡时乾隆皇帝御赐其“帝师元老”的称号。朱轼墓所处位置较为偏远,平时除了当地人很少有人前往。
在朱轼后人朱世传老人的带领下,一行人从老人家驱车20多分钟才来到了墓前。只见墓的入口处有两只驮着石碑的石龟,上面的部分文字因为长年的风吹雨打都模糊不清了;稍远处是一座石牌坊,上书“帝师元老”四字;再里面一点是四组共半只的石人、石马和石兽等。除了这些老旧而残破的石雕外,在陵墓的外围还有两块较新的石碑,分别说明着古墓省级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身份。
尽管是十一黄金周期间,但是这里给人的感觉是满目的荒芜、破败和萧条,丝毫不见很多国家级文保单位里的拥挤人流,甚至“连附近分宜县的奸臣严嵩墓都不如”。
朱轼墓(11) 走在及膝高的野草中,朱世传老人一边以带着哀愁与无奈的眼神看着凋敝的陵墓,一边讲起了朱轼墓的历史。据老人介绍,朱轼墓建成于朱轼死后次年的1737年,之后曾由朱轼的第六代孙朱雲安重新修整。在270多年的岁月里,古墓曾多次被盗,屡遭破坏,就在前几年陵墓中的石马等几座石雕还曾被盗墓贼偷走,幸好警方及时追回,物归原处。
当被问及古墓是否受到了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头衔相称的保护时,老人回忆,2006年时朱轼陵墓成为了国家级的文保单位,加上当时陵墓所在的高安市也正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朱轼墓一时间变得备受重视。当时高安市的设想是将朱轼墓打造成一个文化项目和旅游景点,于是陵墓内的石雕石刻都被修整了一遍,过长的野草被清除,陵墓内的一口水塘也被填平了为之后的大兴土木做准备;为了方便游人前来,政府甚至还拨款将通往陵墓的土路升级为水泥路。[1]
但是高安市政府的设想没能成为现实,由于位置偏僻、周边没有其它景点形成连携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朱轼墓没能和其它很多的国家级文保单位一样成功转型成为旅游景点,于是各方对它的关注度也迅速转冷。轰轰烈烈的文化项目打造工程中断后,除了一条改善当地交通的水泥路,再没有对陵墓及其周边带来什么变化。朱世传老人表示,现在朱轼墓的状况甚至比修整之前更显破败,而且当前相关单位对这一国家级文保单位的保护措施仅仅是花钱请一位当地人晚上住在墓地旁边的平房里守夜,尽管这样还是发生过石像被盗的事件。另一方面很多当地居民出于“风水好”和“沾贵人福气”的想法,还纷纷来“蹭墓地”,在朱轼墓周围和内部建起了好几个坟冢,将整个陵墓变成了乱坟岗,无形中也对文物产生了破坏。
“现在政府也不管了。我们年纪大了,想重修也没那个能力,年轻人是都出去打工了,管也管不到,而且现在的小孩子对这段历史了解的都很少了。”朱世传老人忧虑地说道。他表示尽管自己年事已高,但还是会尽自己的努力将这一段历史流传下去,同时他也希望能获得其它各方的帮助,让这座不是名胜的古迹的保护不仅仅停留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名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