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 疾病描述回肠远端憩室(diverticulum of distal ileum)又称梅克尔憩室(Meckel‘sdiverticulum),2%~3%人体存在这种畸形,发生合并症者占20%。男性比女性多2~4 倍。
多数终身无症状,婴儿期易发生并发症,而出现各种症状,表现为肠梗阻、消化道出血或急性憩室炎。
1.肠梗阻 在并发症中占50%~60%。原因较多,常见者为肠套叠,由于憩室内翻,套入回肠腔内,牵连肠壁而形成。多发生于憩室短而较宽者。其次为肠扭转,以固定在脐部的纤维索带与腹壁或脏器相连,小肠穿过其间,发生绞窄,或被压迫引起血运障碍,或因憩室炎引起粘连性肠梗阻。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剧烈腹绞痛,初限于脐周,有恶心、呕吐、脱水等现象,由于系低位肠梗阻,腹胀明显,右下或全下腹部可能有压痛。
2.消化道溃疡出血 大量便血,发病突然而又无腹痛,或多次复发均应考虑本病。大量便血可致休克,腹部体征少,脐右侧轻压痛。
3.急性憩室炎 压痛点在麦氏点上方偏内侧,同时伴肠梗阻症状者应考虑本病。X 线钡餐造影,偶可发现憩室,大多数不易显影。99Tc 扫描可在右下腹显示放射性浓集区。诊断和定位正确率在80%以上,异位胃黏膜显像敏感性和特异性各为85%、95%以上。
胚胎发育异常。胚胎早期4 周时中肠与卵囊之间有一交通管,称卵黄管。正常发育情况下,卵黄管在胚胎第2 个月终时自行闭锁,以后逐渐萎缩成纤维带,最后被吸收直到完全消失。卵黄管如退化不全,不闭合或消失,可形成许多畸形,如脐瘘、脐窦、脐茸、卵黄管囊肿等。如卵黄管脐端闭合消失,而回肠端未闭合。与回肠相通,形成盲囊,称回肠远端憩室。
由于卵黄管残余部分退化程度不同,憩室形状可多种多样:
1.连于腹壁卵黄管远端完全退化,憩室位于回肠上,一般距回盲瓣30~60cm,盲端游离于腹腔内,长约2~5cm,甚至10cm,形状为圆锥形或柱形。
2.卵黄管远端闭合,但保留有纤维索带,憩室由此索带连于脐部,肠襻可环绕此索带扭绞或被索带压迫引起肠梗阻。
3.索带与脐分离,游离端可黏于肠壁或肠系膜上,也可发生肠梗阻,有时内翻可引起肠套叠。憩室通常为小肠结构,黏膜为回肠黏膜,30%~50%含迷生组织,如胃、胰腺的黏膜,能分泌胃酸和消化酶,将邻近组织腐蚀,形成溃疡、出血或穿孔。憩室也可因本身扭转,异物进入以及憩室颈部口径狭小发生梗阻,而引起急性炎症、坏死或穿孔。
诊断:单纯Meckel 憩室无临床症状时应用普通检查手段较难确诊,一旦出现并发症时又与其他急腹症难于鉴别。所以,本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以及选择相应的检查手段和手术探查情况。有低位小肠出血、回肠机械性肠梗阻或有中下腹腹膜炎症表现都应考虑本病。X 线钡餐检查肠道充盈时可见回肠肠管旁有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的孤立囊状阴影,如见到黏膜皱裂自肠管通过颈部进入憩室即可诊断。但常被肠曲遮盖不易显影。注射99mTc 标记的高锝酸盐进行核素扫描,可显示异位胃黏膜的憩室影。
实验室检查:尚无相关资料。
其他辅助检查:X 线钡餐检查肠道充盈时可见回肠肠管旁有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的孤立囊状阴影,如见到黏膜皱裂自肠管通过颈部进入憩室即可诊断。注射99mTc 标记的高锝酸盐进行核素扫描,可显示异位胃黏膜的憩室影。
在考虑下腹部急性炎症、下消化道出血、低位小肠梗阻和肠套叠的鉴别诊断时,不可忽视Meckel 憩室及其并发症的可能性。下列临床情况更应警惕本病的存在:
1.急性阑尾炎手术中发现阑尾正常,应探查100cm 范围内的末端回肠。
2.多次反复发作的右中下腹牵拉性疼痛,并有低位小肠梗阻表现,且临床无腹腔疾病和腹部手术史者,应怀疑Meckel 憩室的可能性。
3.婴幼儿童出现血便,如排除结-直肠息肉性出血,或多次出现的肠套叠,须考虑本病。临床上除手术探查明确诊断以外,X 线钡剂检查可能对诊断有帮助,但确诊率不高。
出现并发症均应紧急手术,将憩室切除。并发肠梗阻者,去除梗阻原因。对便血病例,初次发作时可先保守治疗,止血及给支持疗法,3~4 天以上不能止血,或出血量较大较急,或多次复发者,应考虑剖腹探查,寻找憩室。因其他原因做腹部手术时,如发现有憩室,尽量切除,以除后患。
预后:有并发症者预后差,且多见于婴幼儿,必须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病死率在10%~15%,近年已下降至1%~2%。
预防:尚无相关资料。
1.肠梗阻 在并发症中占50%~60%。原因较多,常见者为肠套叠,由于憩室内翻,套入回肠腔内,牵连肠壁而形成。多发生于憩室短而较宽者。其次为肠扭转,以固定在脐部的纤维索带与腹壁或脏器相连,小肠穿过其间,发生绞窄,或被压迫引起血运障碍,或因憩室炎引起粘连性肠梗阻。
2.消化道溃疡出血 大量便血,发病突然而又无腹痛,或多次复发均应考虑本病。
3.急性憩室炎 压痛点在麦氏点上方偏内侧,同时伴肠梗阻症状者应考虑本病。
发病率2%~3%,发生合并症者占20%。男性比女性多2~4 倍。本病大多于儿童期发病,亦可终身无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