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理论的中心概念是角色,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原指规定演员行为的脚本。社会心理学家看到这个概念有助于理解人的社会行为和个性,便引入社会心理学中。他们认为,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规定了人的社会行为,类似于脚本规定了演员的行为。人的社会角色是人在一定社会背景中所处的地位或所起的作用。
首先把角色概念引进社会心理学的是G.H.米德。但他并没有给角色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用作一种比喻以说明不同的人在类似情境中表现出类似行为这种现象。R.林顿(1936)认为,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H.H.凯利和J.W.蒂博(1959)认为,角色是他人对相互作用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的行为的期望系统,也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期望系统。J.L.弗里德曼(1985)等人指出,社会角色是关于人们在特定类型的关系中应当如何行动的一套规则。苏联社会心理学家Л.布耶娃(1968)认为,对角色进行社会心理学分析固然要求首先研究角色行为的主观因素,但是要真正认清这些主观因素的实质,就不应当把它们抽象化,而应当把角色行为的主观方面与客观社会关系密切联系起来,因为角色期望无非是社会实践中存在的客观社会关系的思想形式、主观反映。她认为社会角色是社会职能,是在特定社会中形成的一定类型活动和相应行为方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归根到底决定于个体在社会关系系统中所处的地位。社会给某一社会角色的执行者提出一般的行为方式或标准,每个人具体扮演这个角色时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这些说法虽然有所不同,但是综合起来可以看出角色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基本含义。
指关于自己和他人角色的设想。米德是在形成其自我理论和符号相互作用论时提出角色理论的。他认为人的社会自我的发展是通过角色采择的。人们由于有了来自外界的经验,才学会把自己设想为一个客体,产生了对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从而产生了自我意识。人的自我发展程度决定于人能在多大程度上采纳别人的意见,像他人对待自己那样对待自己。他认为,设想处于他人角色,从他人角色的观点观察自己,是顺利实现人际相互作用的必要条件。这就是米德的角色采择的含义。小孩子就是通过角色采择这种心理活动学习适宜行为的,成人则依据角色采择去提高其交往效率。
指按常规的期望显示出来的行为,也就是个人按照他人期望采取的实际行动。W.库图不仅区分角色采择和角色扮演,而且还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角色扮演:角色扮演(roleplaying)和扮演角色(playingtherole)。前者指个人在生活中实际扮演的角色,后者指暂时扮演某个特定的角色,如演戏。一个演员既扮演着一个演员的专业角色,又在某时扮演某个戏剧角色。
角色扮演在社会心理学中还有另外的用法,即用作模拟研究方法。在采用这种方法时,事先把实验的目的告诉被试,取得其同意,而后要求被试在模拟情境中扮演某个角色,像在真实情境中那样在模拟情境中行动,从而取得类似真实情境中的心理效果。
人们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角色规则的训练和教育的,偏离了社会角色规则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和制裁。人在一生中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如孩子的角色,学生的角色,男女的角色、职工和领导的角色等等。这些角色使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以适当的行为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儿童的角色游戏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个人在扮演符合他人期望的角色时会不会丧失自我呢?每个人都在一定的文化中通过训练、模仿和认同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只要人们真正相信他们的角色,认为应当完善地扮演,他们的行为就是真实的,他们的自我和角色就是统一的。只有当人们不相信和不认为应当扮演某个角色,只是为了满足他人期望而扮演某个角色时,才会产生不真实的角色扮演,自我和角色分裂。社会心理学家S.朱拉德认为,这种人虽然是出于获得他人承认的需要,但实际上往往既得不到他人的承认,也得不到自己的承认。
一个人可以同时扮演多个角色,并能保持各角色间和谐一致。但有时也会发生角色冲突。例如,一个职业妇女的职业角色和她作为妈妈的角色有时会发生冲突;一个刚进大学的学生,当父母来访时,他作为一个独立大学生的角色和作为父母的孩子的角色也会发生冲突。
在角色理论中通常把角色冲突区分为两类: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前边讲的例子是角色间冲突。角色间冲突往往与对不同角色提出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要求有关,个人不能同时满足所有这些角色要求。角色内冲突通常与不同群体对同一角色的体现者提出不同的要求有关。如双亲对女大学生的期望与男大学生对女大学生的期望不一致,造成女大学生的角色内冲突。
角色期望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如对男女角色的期望现在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朱拉德认为,顺从于刻板的角色是身心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经常考虑个人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方式,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