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吸引最常用栋恩·波恩开发的人际吸引判断量表来衡量。 在这个量表中,受试者根据智力、时事知识、道德、调整、可爱性和作为工作伙伴的期望等因素对另一个人进行评价。这个量表似乎与其他衡量社会吸引的指标直接相关,如社会选择、对约会的欲望、性伴侣或配偶、自愿身体接触、眼神交流频率等。
Kiesler和Goldberg分析了各种通常用作吸引力度量的反应度量,并提取了两种因素:第一种是以社会情感为主要特征,包括喜欢、愿意参加社交俱乐部和聚会、选择座位和一起吃午饭等变量。第二种包括投票、钦佩和尊重,以及寻求对方的意见等变量。另一种广泛使用的衡量方式是,以感兴趣的人的主观评价或判断来衡量口头反应。
人际吸引的成因很多。研究表明,所有因素都与社会强化有关。最常被研究的包括外貌吸引力、接近性(相互交流的频率)、熟悉度、相似性、互补性、相互喜欢和强化。例如,熟悉度的影响表现为物理上的接近和互动增强了凝聚力,这是一个促进交流的社会概念,由于相似性或满足重要目标的能力,而对特定个体的积极态度相似性被认为比差异更容易引起喜爱和吸引力。 许多研究都集中在外貌吸引力对个人吸引力的作用上。其中一项发现是,人们倾向于将诸如智力、能力和热情等积极的品质归功于外表美丽的人。
互补性原则当两个人的角色作用不同时﹐互补性原则起著重要作用。互补性指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一个主动的支配型男性和一个被动的顺从型女性彼此间有吸引力。选择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相互满足需要。选择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相互满足需要。 互补性原则看来似乎与相似性原则是矛盾的﹐但从角色作用的观点看却是一致的。支配型男性和顺从型女性在对男女关系中男女角色的看法上是一致的﹐他们认为男性应起支配作用﹐女性应当顺从。支配型男性和顺从型女性在对男女关系中男女角色的看法上是一致的﹐他们认为男性应起支配作用﹐女性应当顺从。
外貌吸引力人们一般喜欢外貌美的人。 外貌美对于第一印象的形成尤其重要。喜欢美的东西是一种自然倾向﹐尽管不同文化的人对美的标准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外貌美还可以产生一种光环效应(见人际知觉)﹐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优良品质﹐而实际上并不一定具有。美的东西是好的﹐好的东西也被认为是美的。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和才智的人﹐往往被认为外貌也是有吸引力的。另外﹐看照片或影像﹐抽象地评价人﹐与同该人实际接触相比往往产生不同的结果。
相互性原则指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 一种满意的关系是双方的自我都受到支持的关系。C.贝克曼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事先告诉甲小组成员﹐乙小组成员喜欢他们﹐那麼在以後重新分组时甲小组成员愿意与乙小组成员分在一组。
交往频率原则熟习或交往频率高能增加喜欢的程度。 R.B.扎永茨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他让被试看一些人的面部照片﹐有些照片看25次﹐有些只看一两次。然后问被试对照片的喜欢程度。结果表明﹐看的次数越多越喜欢。 这个效果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曝光效应。后来的研究又查明﹐在积极或消极背景下观看﹐如在饮用好味道饮料或不好味道饮料背景下观看﹐结果是一样的。但观看次数有一定限制﹐超过了一定次数会产生厌烦感。另外﹐观看次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积极的或中性的刺激性上﹐多看反面东西不会导致对它们的喜欢。
人们喜欢自己的镜像﹐而他们的朋友却更喜欢他们的正像。这也是接触效应的表现﹐因为人们常常看到的是自己的镜像﹐而朋友们则常常看到他们的正像。
邻近性原则在其他条件相等时人们倾向于喜欢邻近的人。研究表明﹐随机被安排在同一宿舍或邻近坐位上的人容易成为朋友。同一楼内住得最近的人容易建立友谊。邻近性与交往频率有关。邻近的人常常见面﹐容易产生吸引。
强化是学习论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奖励的人。
联结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的一个极其重要学习原则。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这一观点认为,我们对于一个人的喜欢与否,是基于成本与利益所做的评价。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我们认识到从人际交往中,得到的报酬超过成本时,便会喜欢和我们交往的人。
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个人特质、相似性、熟悉性 和 接近性。
①个人特质:社会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研究,总结出了一些与吸引有关的个人特质,主要有温暖、能力、和外表吸引三个方面:
a.个人的温暖:温暖是影响我们对他人形成印象的主要特质。
b.能力:IQ和EQ的综合能力
c.外表的吸引力: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外表(也称相貌)漂亮的人更具吸引力。漂亮的辐射效应。按照这种效应的看法,人们经常认为别人看到自己和特别吸引人的朋友或情人在一起,能提高自己的大众形象。
②熟悉性:
◎曝光效应: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谚语被用来说明相似性是决定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吸引力的研究表明,人们会被外貌和社交形象上与自己相似的人强烈吸引。这种相似性从最广义上来说就是:骨骼结构、性格特征、生活目标和外貌的相似性。这些点越吻合,人们在一段关系中就越快乐。
相貌相似效应起着自我肯定的作用。一个人通常喜欢收到对他的生活、想法、态度和性格等方面的认可,而且人们似乎在寻找一个像自己的人共度一生。看法相似的比例与人际吸引的大小密切相关。开朗的人喜欢和其他开朗的人在一起,消极的人更愿意和其他消极的人在一起。 2004年的一项基于间接证据的研究得出结论,人类选择配偶的部分依据是与自己的面部相似性。
根据莫里的吸引相似性模型(2007),人们普遍认为具有实际相似性的人会产生初始吸引力 。感知到的相似性要么是为自己服务的,比如在友谊中;要么是为关系服务的,比如在浪漫关系中。在1963年的一项研究中,西奥多·纽科姆指出,人们倾向于通过改变感知到的相似性来获得关系的平衡。 此外,在面对面的初次浪漫邂逅中,感知到的相似性(而非实际的相似性)能够预测人际吸引。
在1988年的一项研究中,Lydon、Jamieson和Zanna提出,人际相似性和吸引力是一种多维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人们在人口统计学、外表、态度、人际风格、社会和文化背景、个性、偏好的兴趣和活动,以及沟通和社会技能方面都会被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 纽科姆1961年早些时候对大学宿舍室友的研究也表明,有共同背景、学业成就、态度、价值观和政治观点的人通常会成为朋友。
社会学家厄文·高夫曼提出的配对假说表明,人们更容易与那些在社会属性(如外貌吸引力)上同样匹配的人形成长期的关系。 沃尔斯特和沃尔斯特的研究表明,在外貌吸引力方面相似的伴侣对彼此表现出最大的喜爱,从而支持了配对假说。 另一项研究也发现了支持匹配假设的证据:约会和订婚夫妇的照片在吸引力方面进行了评级,并且发现了具有相似吸引力的两人有约会或订婚的倾向。若干研究支持了这一相似面部吸引力的证据。PentonVoak、Perrett和Peirce(1999)发现,受试者认为自己的脸变形后的照片更有吸引力。 DeBruine(2002)在她的研究中展示了,在一个信任游戏里,受试者会将更多的钱托付给与他们长相相似的玩家。 Little、Burt与Perrett(2006)检验了在控制年龄和颜值吸引力的情况下,已婚夫妇之间也会出现与感知人格的匹配。
一项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身上进行的速配实验表明,尽管潜在伴侣更喜欢外表吸引力,但是男性比女性更喜欢外表吸引力。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当研究现实生活中潜在伴侣的实际偏好时,对身体吸引力的理想伴侣偏好的性别差异消失了。例如,Eastwick与Finkel(2008)未能发现在快速约会模式中,对潜在伴侣的外表吸引力和浪漫兴趣的初始评级之间的联系存在性别差异。
除了外表,嗓音的质量也被证明可以增强人际吸引。小口孝司和菊池浩人(1997)让来自同一所大学的25名女学生评价了来自另一所大学的4名男学生的嗓音吸引力、外貌吸引力和整体人际吸引。嗓音和外貌吸引力对整体人际吸引力的影响相互独立。在同一研究的第二部分,这些结果在更大的男女学生样本中得到了重复(62名受试者,20名男性和42名女性,16名目标学生,8名男性和8名女性)。 同样的,Zuckerman、Miyake与Hodgins(1991)发现嗓音和外貌吸引力都对观察者评价目标的吸引力有显著的贡献。 这些结果表明,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声音有吸引力时,他们也倾向于认为这个人有吸引力。
根据拜恩的吸引力法则,对一个人的吸引力与他所具有的“态度相似性”的比例呈正相关。根据认知一致性理论,态度和兴趣上的差异会导致厌恶和回避,而态度上的相似会促进社会吸引。米勒(1972)指出,态度相似性激发了人们对彼此的吸引力和好感信息,而不同性则会降低这些暗示的影响。
Jamieson、Lydon与Zanna的研究表明,态度相似性可以预测人们如何评价他们对彼此的尊重,也可以预测社会和智力的第一印象——前者通过活动偏好相似性,后者通过基于价值的态度相似性。在群体间比较中,高态度相似性会导致群体内成员的同质性,而低态度相似性会导致群体内成员的多样性,促进社会吸引力,并在不同任务中取得高的群体绩效。
虽然态度相似性和吸引力呈线性关系,但吸引力对态度变化的影响可能不大。
Byrne、Clore与Worchel(1966)认为,经济地位相似的人更容易被彼此吸引。 Buss与Barnes(1986)还发现,人们更喜欢他们的浪漫伴侣在某些人口特征上相似,包括宗教背景、政治倾向和社会经济地位。
研究人员发现人际吸引力与人格相似性呈正相关。 人们倾向于渴望在亲和性、尽责性、外向性、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40]和依恋类型上与自己相似的浪漫伴侣。
活动相似性对喜好判断的预测作用尤其明显,它影响着对吸引力的判断。 根据社会吸引力的会话后测量,策略相似性与伴侣满意度和总体竞争力评价呈正相关,而与观点转变和感知说服力测量无关。
当检查相似的变量时,他们也被认为在许多性格特征上更加相似。这项研究发现,平均关系的长度与对相似性的感知有关;在一起的时间越长的夫妻一样的地方越多。这种效应可以归因于这样一个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通过共同的经历变得更加相似,或者相似的夫妻在一起的时间更长。
相似性通过最初的相互吸引来开始一段关系。结果表明,高态度相似性使目标人初始吸引力显著增加,高态度不同性使初始吸引力降低。 相似性也会促进关系承诺。对异性恋约会伴侣的研究发现,伴侣内在价值观的相似性与关系承诺和稳定性有关。
社会学同婚(homogamy)是说“对配偶相似性的被动、间接影响”。结果表明,年龄和文化程度是影响择偶偏好的重要因素。由于年龄相仿的人在同一所学校中的学习和交往的机会较多,所以接近效应(即人们倾向于与那些有共同特征的人见面并花时间在一起)对配偶相似性有显著影响。趋同(convergence)是指随着时间推移相似性会增加。尽管之前的研究表明,态度和价值观比人格特质有更大的影响,但研究发现,最初的搭配(即在婚姻刚开始的时候,夫妻之间的相似性)而不是趋同,在解释配偶的相似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接近效应依赖于这样一种观察:“我们与一个人见面和互动越多,他或她就越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或性伙伴。”这种效应与单纯的多看效应非常相似,一个人受到的刺激越多,他就越喜欢这种刺激,不过也有例外。 在没有真正的接触下也可以产生熟悉感。
多看效应,也被称为熟悉定律,说明一个人接触到某个事物越多,就越喜欢它。这对物体和人都适用。 1992年的一项研究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研究人员让四名相貌相似的女性在一个学期内参加一个大型的大学课程,每个女性参加的课程数量不同(0、5、10或15)。然后,学生们在学期结束时对这些女生的熟悉度、吸引力和相似性进行打分。 然而,多看并不总是增加吸引力。例如,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重复行为变得越来越烦恼和过敏,而不是越来越喜欢他或她的特质时,就会发生社会过敏效应。
人类人际吸引的进化理论指出,当某人具有表明他很有生育能力的身体特征时,异性吸引最常发生。考虑到夫妻/恋爱关系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繁衍后代,因此人们会投资于那些看起来很有生育能力的伴侣,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的机会。这一理论受到了批评,因为它无法解释同性夫妇或不想要孩子的夫妇之间的关系,尽管这可能与一个人是否想要孩子仍然受制于产生孩子的进化力量这一事实有关。
进化论还表明,身体特征表现出健康的人更有吸引力。该理论认为,一个健康的伴侣更有可能拥有与健康相关的遗传特征,这些特征会遗传给后代。例如,人们倾向于认为面部匀称的人比面部不匀称的人更有吸引力。不过,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测试,发现完美对称的面孔不如正常的面孔有吸引力。根据这项研究,描绘最高吸引力的对称和非对称面部特征的精确比例仍然没有确定。
也有人认为,人们会被与自己相似的面孔所吸引,是因为这些面孔会暗示具有亲属关系。例如,Debuine等人(2008)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认为那些电脑模拟的与自己相似的面孔具有更多的亲社会属性,但是他们不太会觉得这些面孔具有性吸引力。这些结果支持“包容性适应理论”,该理论预测有机体将帮助更远亲的近亲。这些结果支持了“内在适应度理论”,该理论预测生物体会帮助近亲而不是远亲。此外,对近亲繁殖的相对成本和潜在收益的评估表明,在选择配偶时也应考虑亲缘程度。
2009年,梅丽莎·伯克利和杰西卡·帕克在一项研究中测试发现,59%女性对追求一个"理想"单身男人感兴趣;90%女性会对一个"理想"非单身男人感兴趣。
一段关系,无论是友谊还是爱情,都有可能走到尽头(分手),原因有很多。一个原因来自公平理论:如果一段关系中的一个人觉得这段关系中的个人成本超过了回报,那么这个人很有可能会结束这段关系。例如,由于内疚和羞愧,成本可能超过回报。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J.L.提出的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社会测量﹐可视为人际吸引的科学研究的开端。 更早一些﹐E.S.博加德斯提出的测量种族之间亲疏关系的社会距离测量法(见态度测量)也与此有关。 过去的测量法主要是描绘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现实情况。当前的研究则侧重于了解人际吸引产生的心理机制。喜欢或友谊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接触许多人﹐但是他们喜欢的﹑愿与之建立友谊的却是少数。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概括出这种现象的几个重要原则﹕
爱情是人际吸引的特出表现形式。
爱和爱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课题。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爱是一个较广泛的概念﹐包括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等的爱﹐而爱情则一般专指男女之间的亲昵关系。社会心理学家E.C.哈特菲尔德和G.W.沃尔斯特1981年把爱区分为恋爱和友爱。恋爱是一种用不同爱情术语解释的强烈生理状态﹐一种混合的情感﹐包括温柔和性感﹑兴奋和苦恼﹑焦虑和欣慰﹑利他和嫉妒等。恋爱被定义为一种与他人结合的强烈愿望。相互的恋爱伴随著满足和狂喜﹐单恋则伴随著空虚﹑焦虑或失望。恋爱往往包含把对方理想化的倾向﹐往往是盲目的不可控制的情绪状态。友爱则是不那麼强烈的情绪﹐包括友好感情和深刻理解﹐其特点是友好﹑谅解﹑关心对方幸福。它是比较现实的﹐把对方视为现实的人﹐不像恋爱那样把对方理想化。友爱被定义为人们对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的情感。
Z.鲁宾(1973)把喜欢与爱区别开来。他认为﹐爱的因素是对对方负责﹑温柔体贴﹑自我揭示﹑排他性。喜欢则指为他人所吸引﹑尊重对方﹑认为对方与自己相似。他制定了测量喜欢和爱的量表﹐能把二者区别开来。在预测男女爱情发展上﹐爱的量表比喜欢量表更有预测力。
恋爱社会心理学家D.T.肯德里克等人(1977)认为﹐可用强化原则去解释恋爱。从某人那里接受的强化越大﹐人们便越可能爱这个人。这意味著﹐恋爱是由强烈积极的体验所激起﹐由强烈消极的体验所扑灭。但少数人持相反的观点。如R.斯托勒认为﹐对立﹑神秘﹑风险等引起性兴奋。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愉快和痛苦都能点燃爱情。从生理上看﹐愉快和痛苦都是强烈的唤起﹐喜悦﹑热情﹑兴奋与愤怒﹑嫉妒﹑憎恶都引起神经系统的交感反应﹐如脸红﹑出汗 ﹑心跳﹑呼吸加速等。因此理论家们认为﹐愉快和痛苦都可能点燃爱的体验﹐D.达顿等人1974年的研究证明了恐惧和性吸引之间的联系。他们让年轻男性被试分别走过两座桥﹐一座是危险的吊桥﹐一座是安全的正常桥。当每个被试过桥时让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大学生迎面走来﹐要求被试填一份问卷。填写后女大学生把自己的电话告诉被试﹐告诉他如需了解问卷详情﹐可以打电话找她。结果表明﹐在危桥上遇到女大学生的33名被试中有9人打了电话﹐在正常桥上遇到女大学生的被试则只有两人打了电话。
按照S.沙赫特提出的情感二因素论看﹐情绪体验依赖于生理唤起和认知标记。人们莫名其妙地感到害怕时﹐往往以环境来解释。沃尔斯特把这个理论应用到爱情上。认为爱情是生理唤起和适当认知标记的结合。你在思念恋人时﹐此时任何情景引起的生理唤起的加强都可能被解释为爱情的增强。如一对暴风雨中的恋人比在一般条件下更易于增强爱情﹐因为暴风雨引起的唤起被解释为爱情了。当然﹐如果其他解释很明显﹐便不会解释为爱情。 爱的倾向爱情和喜欢是不同的﹐但喜欢是爱情的基础。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喜欢的因素也影响爱情﹐前面所谈的影响喜欢的因素﹐如相似性﹑满足性﹑接触频率﹑外貌吸引力﹑互补性等也都是决定一个人最终选择什麼人作恋人或伴侣的重要条件。所以﹐相似的人﹑住得邻近的人﹑交往频率高的人﹑外貌吸引力大的人﹑角色作用互补的人之间容易发生爱情。
男女爱情体验上的差异美国的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比女性更易于产生爱情﹐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中断爱情。 而且男性中断爱情后双方还可以保持一般朋友关系﹐如果女性中断爱情﹐就难于保持这种关系。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体验爱的激情﹐男性对爱情的看法更具浪漫色彩。
失恋和离婚爱情量表可以预测爱情关系是否会维持下去。女性的爱情量表分数具有更大的预测力。男性的权力欲﹑大男子主义往往是造成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从公平理论的观点看﹐对爱情关系感到不公平﹐付出得多﹐收获得少﹐可能使爱情中断。短时分离可能中止一般的感情﹐但却会加强较深的感情。父母对爱情的干涉往往不会产生预期的结果﹐反而会加强青年人之间的爱情。这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罗密欧和朱丽叶效应。G.列文格尔1979年提出一个公式来说明婚后双方关系的变化。他认为﹐吸引力﹑障碍﹑另外的吸引力之间的不平衡﹐往往导致离婚。这里吸引力指婚姻的物质和精神享受﹐障碍指离婚的代价﹐另外的吸引力指独立的价值﹑第三者的吸引力。当吸引力下降﹑障碍消除﹑另外的吸引力加强时﹐容易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