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津石塔

龙津石塔

气候类型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中文名称 龙津石塔
目录导航

建筑介绍

龙津石塔则保留完整,当地百姓称之为“花塔公”,高约2米,分塔基、塔身、塔顶等部分。此塔虽几经重修,但塔石乃为初建时所用,其中有块宝心塔石,正面为半身浮雕佛像,神态慈祥又逼真,两侧的浮雕各为双掌合十与手执宝剑,图案下刻经文梵语,部分字迹不清,背面刻有:“嘉定庚辰吉夏立石”。“嘉定庚辰”,即“嘉定十三年”(1220),距今793年历史,实为目前深圳市所见最古老的石塔建筑。石塔构件用红砂岩雕刻而成,采用圆刀法雕凿。塔座正方形,长、宽均为0.56米,高0.29米。须弥座四转角刻作莲节柱,中刻宝相花万字,具有写意风格。塔身为正方形,长宽均为0.44米,高0.6米,无角柱,正面有弧形佛龛,龛内浮雕半身佛像,螺髻,长圆形脸,突眼,高鼻,小口,双耳垂肩,平胸细腹,身披袈裟,一手平放,一手屈指举于胸前,神态慈祥逼真,其手势是“捏二伸三”,为宋代造像的风格。塔身左右两面各有一弧形龛:左龛的上部有“双手合十”,即合掌手印图像,下有阴刻楷书四行十二字的经文。右龛的上部浮雕一只手,手提宝剑,称宝剑手,即“仗剑除妖”,下刻阴文四行十六字经文。虽年久风化,经文字迹不清,但依稀可辨。葫芦形塔顶和塔身等保存尚好。这座古塔,是宋归德盐场大使承节郎周穆任职归德场的历史见证。1984年,当地群众在原塔基前重建塔座,维修好石塔。2000年沙井镇政府将龙津石塔列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宝安区人民政府又将其列为区级文保单位。[1]

建造背景

深圳之北的沙井镇,经济繁荣,是一个古文化大镇。镇中保留的古代建筑计有大住宅、炮台、祠堂、私塾、庙宇、碉楼以及古塔等等,是非常丰富的建筑组群。在那么多的古建筑中,比较重要的是一府石塔。塔虽然不算太大,但是塔上雕刻体现出许多佛教特征。这座塔建于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至今已有八百年历史。归德盐场盐官承节郎周穆为防龙津河水患,在盐场官署旁的龙津河边建造了一座龙津石塔。塔身正面为深浮雕释迦半身像,左侧为“双手合十”、右侧为“仗剑除妖”浮雕。塔身下部为梵文咒语,已磨泐不清,背面刻阴文款:“嘉定庚辰立石”。这是佛教文化中“宝塔镇河妖”信仰与地方文化中“只有神仙才能制服水怪”观念相结合的产物。

建筑特点

石塔平面方形,高约一点八米,台基四转角刻莲节柱,正面刻出了壶门。塔身亦做方形,正南面刻出较深的龛,再刻佛像半身,从其手势来看,是“捏二伸三”,这种手势,即是妙音天。妙音菩萨来到灵鹫山,当时落雨,出现七宝莲花,同时有百千音乐自鸣,他以十万种伎乐供于佛前,得到玄妙音声,如果从《法华经》的解释,也相差无几。塔身东面,偏上部,仍做龛面,龛中一只手斜握一把长剑,此剑名曰“慧剑”,能斩断一切烦恼,威力甚大。塔顶做四坡水,檐子平而直,檐下做混檐,即古代建筑的防火檐。塔尖用一个宝珠收尾。这座石塔的造型与雕刻,内容很丰富,正如前所述。基座上和塔身上刻出许多壶门式样,也有的略作变体,它是佛教上经常运用的一种图式样。

从南北朝到明清时代在石塔上、建筑上普遍地运用。另外即是塔檐用“混”檐。这是一种简化手法,也是檐子下端的一种做法,其实它是一种防火檐。在南宋时代短短的一百五十年间,能在沙井建造方形石塔,据当前所知,除宝筐印塔、无缝塔之外,即是在单层塔中,做方形石塔也是一个孤例。这是佛塔向风水塔功能转变的早期实例。1984年,当地群众在原塔基前重建塔座,将残存塔身等安放基上。

历史价值

据明张二果《东莞县志》载,龙津桥“宋嘉定问盐官承节郎周穆建,桥侧立塔高丈有二尺。旧传桥成之日,风雨骤至,波涛汹涌,若有蛟龙奋跃之状,因立塔镇之”。[2]据清嘉庆年间《新安县志》记载:南宋嘉定年间盐大使在沙井村的河上建了一座桥,桥建成之日,河水波涛汹涌,好像蛟龙在奋跃,因此在河边建成了镇水的龙津石塔。塔为粗砂岩凿制而成,塔身的长宽仅有0.44米,高为0.6米。塔身上有浮雕半身佛像,还有已经模糊不清的四十二字经文。经专家认定,龙津石塔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文物价值,是深圳和沙井历史悠久的确凿物证。2000年6月,沙井镇政府公布龙津石塔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宝安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