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干

张作干

中文名 张作干
性别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07年3月14日
毕业院校 复旦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
目录导航

人物简介

张作干少年离乡求学,赴宁波考入斐迪学校读书。 五卅惨案后,与同学发起反帝救国运动,组织上街游行。同年秋考入上海 复旦大学生物系。1927年春节回乡,正值北伐军入浙,毅然休学留乡,参加创办 中山中学。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山中学被迫停办,1932年考入 燕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校当助教。曾任山东 齐鲁大学生物系讲师,北京协和医学院讲师,1947年赴美国,1949年获 康涅狄格大学博士学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国,历任北京协和医学院 解剖科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实验形态学系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 组织学教研组主任、教授, 中国解剖学会第二、第三届常务理事、《 解剖学报》主编等职务。为 九三学社社员。毕生从事组织学、 胚胎学及神经解剖学的教学工作。对小 白鼠 胚胎发育及 安康羊、矮脚羊和侏儒 羊骨的发生有较深研究,并取得成果。对发展我国组织化学,促进新技术应用,作出贡献。写有学术论文多种,专著有《各种因素对于骨骼结构及发育的影响并论及畸形的成因》,合编有 《组织学》、《细胞学进展》还翻译巴斯著的 《胚胎学》。  [1]

人物生平

张作干教授,1907年3月14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岭县麻车桥乡六份村。1927年7月~1929年6月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1929年7月~1935年12月毕业于燕京大学生物学系,后留任该校助教;1936~1939年间受聘于山东齐鲁大学生物学系及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系任讲师;于1940~1946年先后出任贵阳医学院解剖学系副教授和主任教授,1947~1949年在美国康乃蒂(Connecticat)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在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的时候,放弃高薪优厚待遇和先进工作条件,毅然于1949年9月回国,任私立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系教授。1957~1969年出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实验形态学系教授、研究员与系副主任,并兼任中国医科大学组织学教研室主任与教授;还曾任中国解剖学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常务理事,《解剖学报》的主编等职务。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下放劳动,不幸于1969年3月17日因脑溢血在北京去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时年62岁。

张作干教授全面系统地掌握了生物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精通组织学、比较解剖学、神经解剖学、胚胎学和组织化学及生物化学等学科理论,具备广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在科学研究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初步摸清了我国东南地区两栖类动物资源的情况,为安康羊骨骼的发生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1933~1940年期间,张作干教授对我国东南地区、安徽及广西两栖类动物种属及分类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摸清了我国这类动物资源的情况。

1947~1949年间对安康羊(Ancon sheep)骨骼形态及骨骼发生、矮脚羊和侏儒羊骨骼的异常发生及其因素进行了科学分析,为其骨骼的发生提供了可靠的科学资料,著有《各种因素对于骨骼结构及发育的影响兼论畸形的成因》一书。

成就

张作干教授的科研方向是胚胎发生的机制,长远规划是利用 组织化学方法及电镜,观察 小白鼠胚胎发生过程中各器官组织的组织化学及 超微结构变化。1951年开始建立实验方法:举凡动物饲养繁殖, 阴道涂片检查 动情周期,用阴栓计算胎龄,冲洗 子宫 输卵管收集 受精卵,制作各期胚胎连续 切片等一系列工作,无一不是在他精心设计,严格把关和指导下进行。常常是从清晨到 深夜定时杀鼠取卵,并亲自照相,从而建立了一系列成套小白鼠胚胎发生切片系列标本与 显微镜照相资料以及详细的实验方法,为后来培养 研究生、 进修生,完成科研计划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评价

治学严谨

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组织学、胚胎学和神经解剖学的科研和教学骨干或带头人。张作干精通组织学、胚胎学、细胞学、神经解剖学和生物化学。他同时担任组织学、胚胎学和神经解剖学三门教学课程和培养研究生、进修生的任务。他讲授胚胎学课时,每次都是在黑板上迅速而又准确的画出胚胎连续发生发展过程,使初学者易懂而且建立了立体的动态的概念。组织学课侧重实习,观察切片要求当堂画出一张简图,借以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张作干教授讲课力求结合实际,他把神经解剖与生理机能紧密联系起来,讲授中变枯燥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印象深刻,便于记忆。他出的思考题与讨论题非常灵活,一般单靠背书是回答不出的。

张作干教授无论是教书育人,或者是在科学实验中,均非常严谨,对学生和下属均极为强调和关心专业基本功的训练。我们大家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凡分配到系里的年青同志,在踏进实验室时,先得苦练专业的基本功。组织学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就是需要磨好切片刀。记得一踏进实验室的门,张作干教授便交给我们一把很钝的组织切片刀叫你去磨,一磨就是一两个月,直至把刀磨到能切出3~5μm厚度的切片,达到刀锋能用一根头发横过刀口就断。用显微镜检查,不许存在任何微小缺口,才算过了磨刀关。在20世纪50年代的日子里,别说没有一次性切片刀片,就是连磨刀机的设备也没有。闯过磨刀这一关,是从事组织形态学、组织胚胎学研究与教学的员工必须具备和掌握的基本功。这在以后的有关形态学研究工作中体会是很深的,受益匪浅。张作干教授强调搞科学研究一定要亲自动手。必须亲自制作过组织切片后,才能具体了解切片上出现的某些异常现象,是材料的病理或药理反应还是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假象;作为组织、胚胎、神经解剖科研教学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一系列的技术室的操作过程,即取材、磨刀、切片、染色等;对清洗器皿也不可掉以轻心,任何一点偷懒马虎,都可能导致失败的实验,前功尽弃,既浪费钱更浪费时间,时间是无价之宝,失去了是找不回来的。所以凡是到张作干教授实验室来的年青工作人员,首先要到技术室学习一段时间的具体操作,然后经他亲自考核,才能让其正式投入工作。对年青的讲师、助教原则是通过工作进行培养。对研究生、进修生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对外语及业务水平比较好的学员多给指定参考文献,要求限期阅读并写出综述;对外语程度及业务水平较差的则具体帮助阅读文献资料。因此,凡出自张作干教授研究室或教研室的人员基本上都具备了独立从事及领导科研与教学工作的能力。几十年来他为我国培养了数百名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组织化学与神经解剖学方面的科研和教学人才,堪称桃李满天下。

实事求是

学识渊博,既谦虚又实事求是,勇于坚持真理,热爱祖国和人民张作干教授虽然学识非常渊博,但是对学术问题的争论,从不主观武断地下结论或回避问题。如对前苏联盛传的“活质”学说,他虽持怀疑态度,但仍用鸡的胚胎进行实验研究,最后才说出“活质”是实验操作中出现的假象的结论。当朝鲜报纸介绍“凤汉小体”是经络的组织基础时,张作干教授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指出“也是染色的假象”,“凤汉管”则似为皮肌。这与国内有关单位重复实验的结果不谋而合。现在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人类的生老病死都是由基因(DNA)决定的或与基因密切相关。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社会上掀起对孟德尔、摩尔根学说大批判的年代时,张作干教授仍能勇于提出异议,认为“以哲学结论来批判自然科学事实不令人心服。孟德尔、摩尔根学说是有事实根据的”。

张作干教授于1949年9月返回刚刚解放的祖国,投身于教育事业,出自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对共产党的热爱。于1951年抗美援朝一开始,他就和张鋆主任共同带领解剖学系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动手制作了一百套(每套100张)的组织切片,将筹款捐献给国家购买飞机抗美援朝。60年代中期,他还为国家下达的计划生育口服避孕药研究贡献了力量,做出了成绩(注:成果属国家机密未公开发表)。

张作干教授曾是《解剖学报》第一任及第三任主编,在这个岗位上辛勤劳动了12年,他既严格把关稿件质量,又耐心帮助作者指出工作的不足。他是繁荣我国解剖科学的学术交流、创办《学报》、办好《学报》的先驱。张作干教授永垂不朽!我们永远怀念他。

主要论著

1.各种因素对于骨骼结构及发育的影响,兼论及畸形的成因.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2.早期小白鼠胚胎的碱性及酸性磷酸酶.解剖学报,1953,1(1):45~60

3.甲绿-哌啷咛法对于核蛋白分化染色的改变.解剖学报,1954,1(2):247~264

4.大鼠和小鼠个体发育上一些工作方向.中国解剖学会年会论文,1955

5.小白鼠的胚胎的早期发育.中国解剖学会年会论文,1955

6.小白鼠胚胎肢芽,特别是尖端增厚表皮的磷酸酶、糖原和核糖核酸.中国解剖学会年会论文,1956

7.对小鼠肢芽特别是尖端增厚外胚层的一些组织化学观察.解剖学报,1957,2(2)

8.对于小鼠胚胎肢芽的上组织化学观察.解剖学报1957,2(3):259~270

9.多糖及其组织切片染色法——介绍“过碘酸雪夫染色法”.临床检验杂志,1957,4:32~37

10.肝癌诱发过程中组织化学变化的观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