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群翁回族乡辖15个村民委员会,94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镇,15个自然村,是全县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建制乡。11个民族包括: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汉族、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撒拉、满、壮、土等族。乡机关驻愉群翁自然镇。
愉群翁回族乡地处冲积---洪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700—743米。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温度9.3摄氏度,年均降水量340毫米,无霜期164天。总耕地110658亩,土质多为黑钙土。属人民渠溉区,水利条件极好。
新中国成立前,这里的12个自然村均设有百户长或五十户长,是伊梨屯垦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建国后成立人民政权时分属三、四、五区。1954年将三区的买买亚于孜乡、四区的斯拉木于孜、托乎其于孜、阿热博孜3乡和依地力于孜乡的阿热吾斯塘村,五区的阿布拉什乡合并,成立愉群翁回族自治区。1958年更名“五一”人民公社,1978年改称愉群翁公社。1984年8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其自治地位,更现名。
愉群翁回族乡经济以农为主,工、副、畜牧各业都较发达。人民政权建立之前,这里因地下水位高,沼泽地多,土地碱化严重,芦苇丛生,道路泥泞,农舍零散,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很差,粮食单产低。1964年,党和政府组织社员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按“五好”标准规划条田、道路、渠道、林带、居民点,连年深挖排水渠,改造苇湖滩,使全乡迅速变成了条田平整、渠系配套、道路四通八达、路旁渠边绿树成阴、村庄错落有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粮食持续稳产高产,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全疆、伊犁地区和本县的先进单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乡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现有中小学13所,其中中学2所,教职工512人,在校学生7360名,占全县学生总数的12.3%。乡卫生院病床70张,另有14个村卫生所;医护人员73人,其中乡卫生院44人,村级29人(不含个体诊所)。2006年底开通3000门数字程控电话,实现了全国联网,到次年底共装机2850户,15个村实现了联网。乡、村两级均有文化站(室),乡广播电视站还有全县农村创办最早的调频转播台。多年来乡党政部门一直重视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经常举办“花儿会”,“麦希来甫”等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群众性的蓝球、拔河、棋类等体育运动也很活跃,自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荣获国家体委和农业部授予的“全国体育先进乡”以来,一直保持着这一荣誉。
愉群翁回族乡地处伊宁县农区腹地,国道218线自西向东横穿全境,乡村之间道路畅通、交通十分便利,经济进一步大发展有着巨大潜力。 愉群翁回族乡地图
愉群翁回族乡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基础产业,已建成6.4万亩高蛋白饲料玉米基地,5000亩花生基地,1.6万亩甜菜基地,1000亩芦笋种植基地。全乡农业呈现产业化、科技化发展趋势。该乡是全州最大的肉牛、肉羊生产大乡之一,也是秸杆养殖示范乡之一。全乡有2个养殖专业村,2个养殖基地,3个具有冷藏、消毒功能的收奶站,2个设施齐全的动物防疫站,全乡畜牧业已形成科学防病、科学饲养的养殖体系。伊犁河谷最大的农贸综合市场——皇宫市场就在该乡。
以回民文化为内容,以农家休闲为形式的“农家乐”旅游成为该乡对外宣传、对内增收的又一新型产业,从事“农家乐”旅游年接待疆内外游客达2万人。
2007年全乡人均收入4458.64万元,比2006年增加561.99元,增长率为12.6%,其中农业人均增收249.85元,林业人均增收6.42元,畜牧业人均增收99元,渔业人均增收391元、二、三产业人均增收70.29元、外出劳务人均增收135元。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 42117 |
男 | 21375 |
女 | 20742 |
家庭户户数 | 8128 |
家庭户总人口(总) | 42114 |
家庭户男 | 21374 |
家庭户女 | 20740 |
0-14岁(总) | 12918 |
0-14岁男 | 6531 |
0-14岁女 | 6387 |
15-64岁(总) | 27440 |
15-64岁男 | 13919 |
15-64岁女 | 13521 |
65岁及以上(总) | 1759 |
65岁及以上男 | 925 |
65岁及以上女 | 834 |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 41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