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水调歌头·沧浪亭》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苏舜钦
【文学体裁】词
水调歌头·沧浪亭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①。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②。方念陶朱张翰③,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④,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1]
①洞庭山:太湖中的岛屿,有东洞庭和西洞庭。
②渺弥:旷远貌。
③陶朱:就是范蠡,他曾帮助越王勾践完成灭吴大业,最终却忧谗畏讥归隐江湖。张翰:曾在齐司马手下当东曹椽(法官),处在八王之乱的历史时期,因见秋风起而想鲈脍莼羹,于是归隐故乡。这不过是避祸的借口而已。
④鸥鸟相猜:《列子·黄帝篇》载,有人与鸥鸟亲近,但当他有了不正当的心术后,鸥鸟便不信任他,飞得很远。此反用其意,借鸥鸟指别有用心的人。[1]
此词作于作者免官居苏州时,乃抒愤之作。上片从写景入词。“潇洒”四句,总摄太湖风景。潇洒、淡伫,二句互文见义,写太湖岸和洞庭山的湖山之美。接下二句,湖上云遮雾掩,湖中鱼龙如被锁于湖底。此句既是写景又是透露作者怀才不遇,突然遭贬的愤懑。所以以下三句,从自身的遭贬而联想到与太湖有关的两位古人陶朱和张翰,他们急流勇退,避祸全身,正在沉思时,忽见一扁舟满载鲈鱼急驶而来。作者想到古人的遭遇,对自己今天的处境也就聊以自慰了。“落日”二句,以写景结束上片,暗喻人生道路曲折。
下片直抒胸臆,“丈夫志”以下五句,写内心的激愤,大丈夫正值盛年,耻于疏懒闲散,但遭诬陷,受贬谪以至壮年憔悴,早生华发、怀才不遇,青春蹉跎,感慨万千。如何排解这苦闷呢?“寒潭”三句,写他想要隐居沧浪亭、垂钓于寒潭,但又怕别有用心的人猜疑。“刺棹”二句,写作者由苦闷而旷达的心情,既然与世不合,倒不如荡起双桨,穿过芦荻,默默地去观看江湖的波澜。作者深层的意义是自己将在沉默中冷眼观看人世的风云变幻。作者由遭谗而退隐,再到心甘情愿地退隐,由忧谗畏讥转为愤世嫉俗,进而转为疏狂。苏舜钦是北宋词坛早期写政治题材的作家之一,在开拓词境上功不可没。[1]
苏舜钦(1008—1049),字子美,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人,迁居开封。早年以父荫补官。1034年(景祐元年)进士,曾任大理评事,范仲淹举荐他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后来被弹劾除名,寓居苏州沧浪亭。后复为湖州长史。工诗文。诗与梅尧臣齐名,风格豪健,甚为欧阳修所重。有《苏学士文集》。[2]
豪放词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