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瘫

胃瘫

目录导航

概述

术后残胃和远端空肠正常的运动功能破坏是发生功能性排空障碍的主要原因。消化道造影和 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及与机械性梗阻鉴别的重要方法。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针对 胃排空动力学机制的改变采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可能收到较好的疗效。胃瘫的临床重要性在于有时会被误诊为吻合口或输出袢的机械性梗阻而采取再手术治疗,因此,正确地诊断和治疗胃瘫,对避免盲目再手术,减轻病人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特征

病人多于术后数日内停止 胃肠减压、进食流质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不适、 恶心、呕吐及 顽固性呃逆等 症状,一般 疼痛不明显,食后吐出大量胃内容物,可含有或不含有 胆汁,吐后症状暂时 缓解,胃肠减压抽出大量液体,每日1000-3000ml。胃瘫发生时,小肠及 结肠动力功能一般不受影响,故患者可正常肛门排气、排便,体检发现胃 振水音。 胃镜检查及胃肠道碘油造影可排除流出道机械性梗阻,核素标记液体胃排空试验提示 胃排空延迟。发病率:国内报道0.47-3.6% , 国外报道5%-24% 。

发病机制

胃的正常运动功能包括容纳食物,调节胃内压,推进、搅拌、研磨食物等,其动力是由 胃壁肌肉的收缩和括约肌的协调启闭完成。其功能除与进食等情况有关外,主要受神经及体液的调整。

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的原因有多种,如术中麻醉药物的直接抑制作用,精神紧张,吻合口水肿,输出袢痉挛、水肿,长期应用抑制胃肠道运动药物,水、电解质与 营养失调,饮食改变或术后早期进食不当,食物中脂肪含量过高,及变态反应,大网膜与吻合口周围团块状粘连,炎性肿块压迫等因素,术后整个消化道内环境改变、紊乱导致的 空肠麻痹或痉挛为常见原因。

2.1 由于胃大部手术切除了远端胃、 幽门,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整个消化道内环境改变、 紊乱,导致胃蠕动节律失常、胃动过速,产生逆行蠕动波,减弱了残胃的收缩, 丧失了对食糜的研磨功能。术后残胃和远端空肠的正常运动功能受到影响,空肠麻痹或痉挛使食糜传递阻力增加,干扰了残胃及小肠对内容物的清扫运动,致使胃排空失调。胃镜检查见胃内粘膜及吻合口水肿对胃排空也有影响,但胃镜可顺利通过证明吻合口水肿并非造成胃瘫的主要原因。

2.2 手术本身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不仅可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以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和β受体结合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近年研究表明迷走神经的损伤导致残胃运动减弱,影响术后胃张力的恢复,降低胃的储存和机械性消化食物的能力。

2.3 胃肠道激素分泌紊乱导致胃排空延迟亦是可能的原因。胃远端切除和胃空肠吻合术后 胆汁返流造成胃酸、胃肠道激素、 消化酶分泌与粘膜损伤等变化干扰胃的正常功能,加重了吻合口和残胃粘膜炎症和水肿。Coimbra CR研究发现IL-1β在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仍有待深入进行。

2.4 术前营养不良病人胃瘫发生率比较高,营养较差,如贫血、低蛋白血症,术后胃壁及吻合口水肿较多见。糖尿病是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之一,这主要是糖尿病可致供应内脏的植物神经病变及自主神经病变,使胃张力减退、运动减弱。

2.5 术前有胃流出道梗阻者较之无梗阻者胃瘫发生率高。胃大部切除术后B-Ⅱ式吻合较B-Ⅰ式胃瘫发生率高,这可能是B-Ⅰ式吻合更符合生理状态,胃肠运动更协调,另外端端吻合较端侧吻合更快地使胃肠动力恢复正常也是因素之一。Divita的研究表明在行胃肠吻合数年后,B-Ⅱ式吻合病人的胃蠕动呈痉挛而不协调,而B-Ⅰ式吻合的病人胃蠕动则协调有效。

2.6 术后腹腔感染、胆汁返流、吻合口水肿或残胃炎等加重了胃瘫的临床表现并延缓了排空时间,患者对手术恐惧及焦虑状态亦对胃瘫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诊断标准

目前尚无通用的诊断标准,根据文献综合如下:(1)术后7天仍需行 胃肠减压,或者终止胃肠减压进食流质饮食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再次出现胃储留症状而需行胃肠减压者。(2)胃引流量>800ml/d,持续时间超过5天。(3)经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征象。(4)无明确水、电解质酸碱失衡。(5)无引起胃排空障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 胰腺炎、结缔组织疾病等。(6)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如654-2、阿托品等

Yeo CJ]等提出的标准为胃管置放>10天,并具备下列1项:a.移除胃管后呕吐;b.术后第10天仍需使用胃动力药;c.重新置入胃管;d.不能恢复进食或由流食改进固体食物时障碍;或胃管置放少于10天但具备a-d中的2项。

诊断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病人常有持续性上腹饱胀、 嗳气、反酸及呕吐症状,或于术后数日拔除胃管进食流质或由流质改为半流质后逐渐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随之发生呕吐大量胃内容物,可伴有 顽固性呃逆, 胃肠减压抽出大量胃液,体格检查可见病人上腹部胀满、压痛,有胃振动水音,中下腹平软无压痛,无肠鸣亢进及气过水声,均应考虑存在胃瘫可能。首先要排除机械性梗阻因素,X线检查是一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方法,口服或胃管内注入30%泛影葡胺, X线下动态观察胃蠕动及排空情况。胃瘫病人表现为残胃扩张、胃蠕动减弱或无蠕动,造影剂呈线状或漏斗状通过吻合口,但胃内造影剂残留多,有明显排空减缓征象,动态观察24小时可见远端空肠显影。术后10 天以后可行胃镜检查,可见残胃内大量潴留,残胃粘膜及吻合口水肿,残胃蠕动差,但胃镜可顺利通过吻合口进入输出袢,经胃镜检查可排除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对胃术后胃瘫诊断的确立有重要意义。

核素99mTc标记餐胃排空测定也能发现病人排空延缓,简便、无创、可定量。因此,被认为是测定胃排空最佳方法。不仅适用于全胃排空的测定,也同样适用于胃术后残胃排空的测定。有人报道应用盐水负荷试验,非吸收性色素液排空试验,扑热息痛吸收试验,及胃内压描记检查也有一定意义,但因其临床应用有较大局限性而未广泛开展。由于胃的运动受胃电控制,也可进行 胃电图检查。目前使用的胃电图受到呼吸及心电的干扰太多,故其诊断价值难以确定。

预防与治疗

西方学者多主张采用胃造口并附加 空肠造瘘术来预防胃瘫的发生,有报道指出,胃肠吻合口大小对残胃排空有一定影响,吻合口较大,则残胃排空固体食物增快,故避免吻合口过小,可适当防止胃瘫发生。Brodsky等提出单层连续缝合法行胃肠吻合,术后胃瘫发病率明显降低。国内有人主张术前将硅胶鼻饲管和鼻胃管系在一起置入胃腔,术中将硅胶鼻饲管经吻合口置入 十二指肠水平部(食管胃吻合)或距吻合口30-40cm的空肠上段(胃空肠吻合),术后6-12小时开始从硅胶管滴入中药煎剂,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本病属功能性病变而非机械性梗阻,一经确诊主要应采用非手术治疗。

5.1 严格禁食、禁水,持续胃肠减压,一旦胃瘫诊断明确,胃管不要轻易拔除,最好于症状缓解确定无疑后再拔除,否则可能延长恢复时间。高渗温盐水或普鲁卡因洗胃,可减轻吻合口水肿。

5.2 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5.3 给予PN或TPN,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纠正负氮平衡,酌情输全血、血浆或白蛋白。Casaubon PR 认为静脉输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可明显抑制胃肠动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 迷走神经兴奋、刺激胆囊收缩素(CCK)分泌有关。另外,肠内营养支持不失为一种治疗胃瘫有效手段,术前与 胃管一起将鼻饲管插入胃中,术中将此管插入吻合口远端约20cm处,或术后胃镜检查时在胃镜帮助下将鼻饲管插入流出道15-20cm,用于输注营养液,可促进残胃功能恢复,改善机体 营养状态。

5.4 胃肠动力药物的应用

5.4.1 甲氧氯普胺为多巴胺-2受体(DAR2)拮抗剂,作用于平滑肌可促进胃排空,可以减少胃酸返流。一般用量为10-20mg,每6-8小时1次,肌注或经胃管内注入。

5.4.2 多潘立酮为选择性周围性DAR2拮抗剂,通过阻断外周靶器官的DAR2发挥其促胃动力作用,增强胃蠕动,协调胃肠运动促进胃排空,减少食物运动时间。 一般剂量10-20mg,每6-8小时1次。

5.4.3 西沙必利为5-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剂,作用于肠肌间神经丛节前运动神经元的5-HT4受体,促进胆碱能神经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促进平滑肌强烈收缩,加快胃排空和协调胃肠运动,对治疗胃瘫有较好效果。多用5-10mg,每6-8小时1次。

5.4.4 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已于临床应用数十年,Petrakis J报道将其作为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发现其具有胃动素相似的作用,但无刺激胃分泌的作用,能引起MMCⅢ相强烈收缩,促进胃排空,可明显减轻胃潴留。

5.4.5 新斯的明为拟副交感神经药物,有明显促进胃蠕动作用。常用剂量为0.5-1.0mg,肌注,每日2次。

5.4.6 Vaezi MF ,Tomita R报道称启动因子Cisapride可保持残胃张力,改善固体食物排空,减轻餐后腹部胀满感,剂量为15 mg/天 。

5.5 静滴氢化考的松或地塞米松,减轻吻合口水肿。

5.6 胃镜治疗,胃镜不仅对胃瘫诊断有帮助,同时对胃壁也是一种适度刺激,有些病人经胃镜检查后病情很快好转,可能为胃瘫发生机制中主要因为吻合口附近局限性肠麻痹或空肠输出袢痉挛所致,通过胃镜向输出袢注气刺激了空肠蠕动功能的恢复而使病情好转。此外,还可通过胃镜将营养管置入远端空肠行肠道 营养支持。因此,胃镜不仅是检查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因病例数尚少,还需更大宗的病例数加以证实。

5.7 有尿病及低蛋白血症病人应同时给予治疗纠正,Takahiko等认为血糖≥10mmol/L时,可导致胃电节律失常及胃内压降低,使胃排空延迟,因此,应监测并控制血糖平稳。

5.8 中药治疗,可于胃管或鼻饲管中注入中药煎剂以促进胃肠蠕动的恢复。

5.9 心理安慰,鼓励患者配合治疗,由于患者恶心、呕吐明显,时有顽固性呃逆,长期不能进食,需大量补液,多有焦虑、害怕、消极悲观情绪,应耐心向患者解释,消除其紧张心情和恐惧心理。另外,施术者本身对手术应充满信心,能耐心坚持等待一段时间,这为保守治疗提供前提条件。

5.10 手术治疗,关于再次手术,一般情况下一旦诊断明确,应坚持积极的非手术治疗,多数病人在3-5周内恢复,再次外科手术需谨慎。因为胃切除术后残 胃排空延迟只是功能性的,本身并无 器质性病变,过早手术探查往往不能发现梗阻因素,反而使病人受到不必要的损伤,增加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加重无张力残胃的排空障碍,延长病程时间。只有上述内科治疗均无明显效果,在诊断上不能完全除外机械性梗阻因素者,才考虑再次手术探查。如决定手术治疗,通常采取 全胃切除术。

预后

胃瘫患者多于3-5周内恢复,亦有报道70余天恢复。 患者胃动力的恢复常常突然发生,于1-2天内胃引流量明显减少,腹胀、恶心等症状很快缓解,即可拔除胃管,逐渐恢复饮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