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洪泽

沙洪泽

中文名 沙洪泽
职业 校长
职称 特级教师
毕业院校 哈尔滨师范大学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个人简介

沙洪泽,男,汉族,1954年8月生,1972年2月参加工作,197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师范大学数学教育专业毕业,大学本科学历,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督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中学骨干校长,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校长助理。   1972年2月至1974年10月,黑龙江省五常县兴隆公社新城学校教师   1974年10月至1977年8月,哈尔滨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学习   1977年8月至1984年8月,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1984年8月至1986年12月,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导主任   1986年12月至1997年9月,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1994年5月晋升为中学特级教师)   1997年9月至1998年4月,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1998年4月至2013年3月,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05年9月晋升为教授)   2013年3月至今,哈尔滨师范大学校长助理

1994年被评为特级教师, 199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00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信息先进个人,同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专家型"校长,同年被评为全国中学骨干校长,并三次到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研修。2000年获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现任全国创新学习研究会副理事长、 黑龙江省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数学普及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委员会理事长、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哈师大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等职。先后主持过三个国家级"九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并已经通过专家鉴定,并获科研一等奖。曾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1本,主编文集3本,累计近150万字。

沙洪泽同志始终树立"人本意识、竞争意识、精品意识、创新意识"的办学理念,坚持"一切 为学生的成才而奠基的"办学思想,在实践"全面发展、学有特色"的育人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四统一"的办学思想,即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统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统一。学校"十五"发展目标定位是: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建设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的一流中学,并首批进入全国示范高中的行列。为了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提出了实施九项工程。即实施优质教育工程、名师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程、德育主旋律工程、课程改革工程、教学质量金牌工程、硬件建设工程、排忧工程、社区共建工程。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

学校曾多次受到各级各类嘉奖: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省教育厅先进集体、省"两全"先进学校、连续多年市政府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标兵,教育部、国家体委授予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先进单位、黑龙江省培养优秀体育艺术人才、全国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国家级示范高中。

沙洪泽的办学思想

他是一个善良而平易近人的人,你可以随意走进他的办公室,和他在一起唠叨、喝茶,显得那么自然,随意;他善于学习,同时又勤于思考,凡是他认定的事情就会一干到底,因而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他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以自身高尚的品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师生,有着宽容、大度的心胸,善于团结人,他梳理提炼出了“学校精神”,创造性地提出了“学校是教师们的学校”,逐步构建起学校的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学校文化,确立了“教育,为了人的幸福”的教育理念。

他把学校的品质和自己的个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学校的快速发展,成就了一所知名中学的大气和豪气。他就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沙洪泽。近日,我们专程采访了沙洪泽校长,试图解读这位教育家独特的内涵和魅力,以及他对基础教育的精辟见解,和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为了人的幸福

1997年,当了11年副校长的沙洪泽从老校长王殿安的手中接过了校长的接力棒,从此,在传承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沙洪泽开始精心构建着自己心目中的学校:充满着人性关怀和科学光辉,具有浓厚的研究氛围,让每个人都施展智慧的灵光。他也清醒地意识到,学校的发展要解决一个目标定位问题,满足这样几个客观,一是学校是什么样的基础,二是社会对学校发展提出的要求,三是生源的质量和教师的质量,最后还要考虑到学校的文化。他所追求的学校性格或者品质首先要有文化,有内涵,有底蕴,有特色,讲学术,有生气,有眼界。为此,沙洪泽校长一直在学习着,思索着,实践着,创造着。

2001年,一个偶然机会,沙洪泽的长期实践和探索突然有了开悟。那是在教育部组织的一个全国知名校长培训班里,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东北师大附中校长孙鹤娟问沙洪泽抽烟干嘛,沙洪泽回答说,我抽烟我幸福啊。陈玉琨教授就说,那咱们就围绕着幸福来写你的论文吧,即此“教育,为了人的幸福”这一命题诞生了。沙洪泽校长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极有意义的话题,它和自己多年来的冥思苦想不谋而合。

“教育,为了人的幸福”是一个涉及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的命题,是对教育终极目的的一种解释。沙校长认为,我们过去过分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从教育的功能上讲,它应该涵盖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人的发展,一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人是有差异的,社会是多元的。差异对着多元,那么多元就需要差异,人的发展需要个性能得到充分的释放,这就是社会发展,所以说它们是一致的。“为了人的幸福”是教育在审视现实社会、教育现状、教育本质和改革发展后做出的理智而又理想的选择,它包括四个中心论点:基础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让学校成为提升学生幸福水平的乐园;让每位教师成为幸福的人;学校课程是师生走向幸福的阶梯。

“幸福”是一个公认的模糊的概念,但在语义学中其含义是相对统一和明确的。幸福的概念在拉丁语中写作beatitudo,基本含义是至福;在英语中的表达是happy,含有幸运、快乐、愉快的意蕴;在汉语中,幸福是一种“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这种生活能给人一种称心如意的感觉。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的真谛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用样的幸福、怎样追求幸福等问题的讨论也一直会延续着。

沙洪泽校长认为,结合对历史的思索和对现实的描述,对幸福的理解和解读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即幸福观是人生幸福的航标、幸福是物质丰富与精神充实的统一、幸福是一种有待于发展的主体能力。具体地讲,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与享乐、快乐、道德、理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树立学生正确的幸福观;幸福具有条件性,追求幸福的过程是主客体间对象化的过程,思考人的幸福问题需就物质财富与人的幸福的关系问题进行辨析和澄清;无论是对幸福的感受或者是对幸福的创造能力,都是主体一种有待开发的潜能。

针对幸福教育在认识和实践中的误区,沙洪泽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他认为认识中的误区表现在过分强调幸福的物质性,或者过分强调幸福的精神性;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享乐主义蔓延、课业负担过重、个人发展空间小、自我价值得不到肯定等诸多现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切实加以引领和解决。

那么幸福为什么需要教育?沙校长认为,幸福作为对人生的一种体验,需要在后天的活动中获得。作为构成幸福主要部分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幸福能力等的确立需要教育,提高学生感知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需要教育,幸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同在,人的受教育程度和幸福指数是有关联的,提升幸福的水平和教育是相关联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教育,就有不同的幸福。那么,教育为什么需要幸福呢?这是因为幸福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作为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幸福的过程,与幸福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种饱含着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以人文关怀的领域,体验生活和存在的意义是教育直接的、现实的目的,构建幸福生活本身就是对人生最有意义的创造,基础教育尤其要培养学生建构幸福生活的能力。

因而,哈师大附中的教育首先让学生们感受到幸福,在教育实践中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克服学校教育过程中幸福观的偏差、个体认识的偏差、学生学习认识的偏差,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真正的快乐。让学生们在学会求真、求美、求善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幸福,而不是仅仅为了肤浅的升学率而使学生沉溺于枯燥的习题演练中,从而失去发现真理的愉悦,失去探索未知的冲动。善是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一个路标、一个中介,是人类的本质属性,以善念来引导世界前进的方向。美的境界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哈师大附中的教育追求不是单纯的求真,也不是单纯的求善,同时也应该追求美,是美的教育。

人是教育的核心和归宿,“人是什么”便自然而然地成为决定教育“何为”与“为何”的一个根本支点,这是沙洪泽校长办学思想的基点,具体解读他的“教育,为了人的幸福”这一办学思想的内涵,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教育是‘交往’和‘理解’”和“教育是一种享受”,由此支撑起了沙洪泽校长幸福教育的思想体系,依靠学生进行,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目的,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思想解放的空间决定事业发展的空间,思考问题的高度决定了事业成就的高度”,这是沙洪泽多年来办学实践的深刻感悟。教育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要的是满足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教育,为了人的幸福”正是建立在对教育性质的这一认识基础上,让学校成为提升学生幸福水平的乐园,让学生懂得幸福的真谛,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自我发展中成为幸福者和幸福的创造者。

一个优秀的校长要有一个坚定的教育理想,要具有哲学思考,能够成为学校的思想领导, 同时,还要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又不随波逐流。沙洪泽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对时代特征的洞悉,使他能够对一些教育问题理解得很深刻。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不可避免的要随着进行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变革,但是,沙洪泽预见到了 时代教育的发展轨迹,并提出了与之相吻合的理念,注定了哈师大附中在基础教育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教育理念是一种文化氛围,一种向上的精神取向,也是一种理性目标的导航。教育理念的确立,实质是校长教育思想的一种升华。沙洪泽校长将多年的办学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出了“教育,为了人的幸福”的教育理念,无疑需要具备战略的眼光和前瞻的胆略,更需要具有战略定位的能力,以设计和安排未来,从而引领着哈师大附中人走向至善至美的境界。

学校是教师的精神家园

2001年9月,医院的病床上,一位长者竭尽全力向前来探望的沙校长说出有生中最后一个请求:“校长,请你答应,日后在我的灵堂前一定要写上‘我爱附中’这四个字!一定,一定……”此时的沙校长强忍住眼中的泪水,重重地点点头,用微微颤抖的声音说:“王老师,您放心吧。”

这位长者叫王为凡,是哈师大附中的一位退休教师。沙校长清晰地记得,就在三年前,他也答应过王老师一个请求。那年,王老师退休了,有人曾经用每月3000元的薪酬聘请他,但王老师却不为所动,反而几次跑到校长室恳求:“校长,我不出去!我在附中教了一辈子书,一下子不教了心里没着落,连做梦都是学生和学校的事情。请学校答应我再教一轮吧,我不要钱。”

这两个场景长久地定格在了沙校长的内心深处,深深地感动着他,影响着他,使他对学校、对教师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也正是源于他的深入思考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几年前沙洪泽提出了“学校是教师的学校”这一理念。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

但沙洪泽校长认为,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应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教师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是提高教师生命质量的重要部分。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是对教师人的尊重,也是对教师职业的尊重,能够唤起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和职业幸福感。通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 “学校是教师的学校”这一理念,已成为哈师大附中干部、教师的共识,甚至化作附中的一种文化生态。

“尊重教师的程度,体现了学校文化成熟的程度。”作为一位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管理的专家,沙校长从一位教师生动的事例中,总结提炼出基础教育领域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和方法,不仅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重要条件,更促进了哈师大附中的健康稳步发展。

实际上,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永恒不变的主题。沙洪泽校长一直认为,教师作为学校最重要的主体,学校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汗水,教师的命运和学校的命运息息相关,教师的劳动和奉献应该得到尊重和认可。他的教师队伍建设理念涵盖三个方面,首先,没有一流的教师没有一流的教育,也很难培养一流的学生,学校是培养教师的地方;其次,要把创造还给教师;此外,学校是教师的学校。

在哈师大附中,教师处于一个备受尊重的氛围,他们的建议、创造、奉献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在选人问题上,教师们和校长有着同样权重的一票;在教师培养问题上,除了严格实行的“一三六九工程”外,还有“非常有利”的“老带新”,也有一招见效的“炒课”,以及全国、省、市区开展的赛课、公开课和研究课;在培养目标上,沙洪泽校长提出了培养“实践型教育专家”的愿景,并已付诸实践。热爱、尊重、责任、幸福、依恋,环环相扣,在哈师大附中教师中间发生着连环效应,影响着教师的精神世界。

“把创造还给教师”则给足老师们空间,鼓励不同学术见解及对不同教学流派的研究,允许失败,允许一些“孤独的思考者”,甚至宽容一些学术上的“狂妄者”,使得课堂因为老师的创造而变得更加精彩,那些创新点和突破点则时常成为学生对科学创造和科学价值产生共鸣的着眼点和契合点。

沙洪泽校长在其中则表现出自身独特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一个方面,他比较了解教师从事教学教育的各方面的素质,关注教师们努力方向。另一方面,他以自己特有的文化,以自己的思想和人格魅力,为师生提供宽松的环境,使得老师们不仅工作起来感觉很舒服,他们的想法也大都得到了大力的支持,进而变成现实。

熟悉沙洪泽的人都知道他做人做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宽容。他能够包容老师的各种言行,但这并不是一味的放任、纵容。另一方面,学术上的开放,使得沙洪泽很喜欢学习,他研究问题也比较深入,甚至在看电视时也总是带着一种教育家的眼光去审视,吸纳各个学科,各个行业的精华,并把它们运用到教育上来。同时,沙洪泽把“眼界”二字看的很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靠“眼界”和智慧引领学生前行的,教师“眼界”的深度和宽度,决定了教育的厚度和高度,教师的“眼界”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认识水平的前提和条件。教师精神家园的构建,无疑使得教师的“眼界”成为一种境界。

“海洋文化”

一所誉满社会的名校是靠精神站立的。靠精神站立起来的教育充满力量,这力量深入骨髓。当精神站立起来时,所有的努力都变成自觉、自动和自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人都倾其所能,倾其所力。

哈师大附中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已经形成了自身优良的传统,沙洪泽和教师一道把它提炼为“哈师大附中精神”。概括起来包括三种成份,即创建初期,艰苦奋斗、拼博进取的务实精神;第二时期,倡导科学管理,大兴学术之风,提倡教、学、做合一的科学精神;第三时期,倡导先进育人理念,主张人文关怀,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开拓精神。

三种成份的有机统一,即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因而“哈师大附中精神”是传统文化和当代精神的凝聚和彰显。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个体层面它表现为“平民本色、精英气质”,即厚德诚信、团结协作、志存高远、引领潮流,在这个层面上哈师大附中精神发挥了巨大的道德潜能,通过榜样力量激励哈师大附中人不断开拓进取,奋发向上;另一个层面是社会层面,它集中表现为“融于社会、服务于人类”,在这个层面上哈师大附中人的观念形态发挥了巨大的驱动力、凝聚力和辐射力,鼓舞着正在附中工作学习和曾在附中工作学习过的人们为美好明天而不懈奋斗。

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它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内核,决定着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 教风,归根到底决定并制约着学校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这种精神是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经验的文化积淀,它植根于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之上,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成为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学校的“精、气、神”,因而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

“哈师大附中精神”,说到底就是一种团队精神,就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展示出强大的内聚力,从而把学校所有成员都团结在这面精神的旗帜下,发挥着鼓舞士气、凝聚师生力量的作用;它能使群体的每个成员产生一种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服从群体,服从大局;它能使学校每个成员都产生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荣誉感,觉得自己的进退荣辱与群体息息相关,整个群体成员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在梳理提炼“哈师大附中精神”的同时,沙洪泽也在精心构建着学校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顾名思义,一是海洋,二是文化,三是海洋与文化结合。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海洋文化本是以海洋为生成背景的文化,具有人类生命的本然性和壮美性,其崇尚力量的品格,其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竞争冒险意识和开创意识,其激情与浪漫,其壮美心态等等。海洋是全球联通的,海洋文化的发展具有开放、传播以至全球交流的特点,崇尚流动,崇尚机遇,信奉“能拼才会赢”,是一种先进文化。

海洋的博大与浩渺,文化的广阔与深厚,二者交汇为一,相融相成,成为哈师大附中一种无形资源,生生不息,流动不止,无时不在,不处不在,弥漫于校园之中,潜移默化地激励着学生。沙洪泽校长立足于哈师大附中的客观实际,把海洋文化开放、传播以至全球交流的特点引入 学校文化建设中,使得哈师大附中的学校文化显得大气,如海洋一般兼容并包,而且总是一浪高过一浪,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

“平民本色,精英气质”

在沙洪泽校长的办公室里,一幅中石先生题写的“平民本色,精英气质”的字尤其醒目。这是哈师大附中“全面发展,学有特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创造未来的人”育人目标的细化,也是沙校长的期望。他希望自己的学生无论当前发展,还是长远发展,都要迈出坚实而有力的脚步,成为具有“平民本色,精英气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平民”与“精英”是一组相对的范畴,“平民”指“普通的人”,即普通老百姓,“精英”指“出类拔萃的人”。自秦朝一统天下之后,中国的爵位世袭制度就逐渐瓦解了,传统意义上的贵族、平民社会结构已经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精英和普通百姓的社会结构。在特定社会中,平民与精英因其出身、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而处于不同阶层,并且由于两个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所拥有的活动能力、所面对的实际问题等的不同,平民阶层和精英阶层逐渐形成相互区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理想及生活方式;平民意识注重的是人,关心的是人,它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存在,提倡的是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平民本色”,指普通人应该具有的本来面貌,即一个普通公民至少应该懂得孝敬父母,知道感恩,讲究诚信,朴实无华,这是最起码的一个人应具备的气质,以后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对孩子来说都应该有这样的心灵本色;“精英气质”,指出类拔萃的人的气度和风格,哈师大附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在某个领域、某个方面成为领袖人物,符合学生的长远发展。

“平民本色,精英气质”,那是一种平常的心态,具备诚信、崇善、厚德、自律、勤劳而质朴的传统美德;那也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引领时代潮流,有大气,做大事,成大器。

在沙洪泽校长看来,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是能够使学生形成阳光心态和健康人格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是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充实和富有力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是能够使学生在创造中成长的教育。

“平民本色,精英气质”浓缩了高质量教育的内涵,成为哈师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基础,从而让他们更好地面对现实,展望未来。

采访过程中,沙洪泽一直很低调,但很热情,更多的是与记者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有一种默契和舒畅的感觉,不自不觉中对他的幸福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他的理想和教育追求有了某种程度的把握,激动之余更多的是钦佩和反思。沙校长还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小时候抓青蛙、打泥巴的事情,当时的条件很艰苦,但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充实的快乐的,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孩子们逐渐在失去他们应该具有的童真和乐趣,有着很多的痛苦和无奈,日益被考学的压力所包围,因而需要为孩子们提供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和体验。从点滴开始创新,有时创新就是比别人多走了一步,早走了一步,让教育更适合孩子而不再是复杂化的理论和公式,让孩子们喜欢背着书包走进学校。也许,这就是沙洪泽校长践行幸福教育的初衷和愿景。

显然,在探索和实践幸福教育的过程中,沙洪泽无疑已经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新时代教育家,在他身上体现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所概括的教育家之所以成为教育家起码应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对教育的无限忠诚和对学生的无比热爱;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成功的教育实践;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沙洪泽校长在理论上有创建,在实践上有突破,他的独到的教育见解和做法,以及自身高尚的品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正是教育家的核心品质,也是教育家的魅力所在。

主要作品

沙洪泽校长曾出版专著《教育――为了人的幸福》,该书入选全国中学骨干校长高级研究班文库。这本书详细的阐述了教育与幸福的关系,以及作者对于教育的目的和本质的思考。

“教育——为了人的幸福”是一个涉及教育学、哲学、伦理学的命题。对我而言,这是一个难题。有哲人云:选择与幸福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之所以“冒险”,是基于这样一些考虑:

第一,教育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一种形式。“教育——为了人的幸福”这个命题,深深地引起了沙校长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在教育上践行“三个代表”的要求。教育——为了人的幸福,正是广大教师学生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本研究课题的社会价值所在。

第二,思想解放的空间决定事业发展的空间,思考问题的高度决定成就事业的高度。哈尔滨师大附中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相对而言,已进入了一个高原期。怎样使她尽快地走出这个高原期,向着更高的台阶攀登?无疑,这需要新的理念来引导,需要我们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作更深刻的思考。这是本课题的学校价值所在。

第三,作为一校之长,沙洪泽深深感悟到校长办学理念提升的重要性,办学必须有哲学思考。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乔治·F·奈勒在《教育哲学导论》中指出:“个 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的生活方向的惟一有效手段,如果我是一个教师或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上的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这是本课题的个人价值所在。

对“教育——为了人的幸福”进行深入的思考,其意义是重大的。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