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面睑或手肘脚踝浮肿为主要表现的月经期疾病,称为“经行浮肿”。或称“经来遍身浮肿”。
古代妇科专著有关血分肿满与水分肿满之论述。如《校注妇人良方.妇人血分水分肿满方论》云:“妇人经水不通,则化为血,血不通,则复化为水。故先因经水断绝,后至四肢浮肿,致小便不通,名曰血分。……若先因小便不通,后身面浮肿,致经水不通,名曰水分。……经脉不通而化为水,流走四肢,悉皆肿满,亦名血分。……经脉不通而化为水,流走四肢,皆满肿,亦名血分。”但对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浮肿,经后逐渐消失者,古人论及较少。《叶氏女科证治》指出本病:“经来遍身浮肿,此乃脾土不能化水,变为肿,宜服木香调胃汤。”《竹林女科》提出用木香调胃汤治疗。本病现代妇科专家哈荔田氏认为本病是“脾阳不振.寒湿凝滞”所致。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指妇女在月经周期的后期(黄体期D14-D28)表现出的一系列生理和情感方面的不适症状,症状与精神和内科疾病无关,并在卵泡期缓解,在月经来潮后自行恢复到没有任何症状状态。其主要表现有烦躁易怒、失眠、紧张、压抑以及头痛、乳房胀痛、颜面浮肿等一系列的症状,严重者可影响妇女的正常生活。从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看,该病是育龄妇女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同时,经前期综合征是一种生理和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导致的一种妇女疾病。
凡浮肿之症,莫不由脾,肾两脏相干为病,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故经云,“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故经行浮肿之由,亦责之于脾肾两脏。况经本于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素本脾虚或肾虚,值经期经血下注,脾肾益虚,水湿无以运化,泛溢为肿。亦有因气滞血瘀,气不行水而出现经行肿胀。
1. 脾肾阳虚 脾主运化,肾主温化,若湿邪困脾,劳倦伤脾,或先天不足,房劳、多产伤肾,致脾肾阳虚,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不运,经行血气下注,气随血下,脾肾之气益虚,阳气不运,气化不利,水湿停滞溢于肌肤为水肿。
2. 气滞血瘀 情志内伤,肝失条达,疏泄无权,气滞血瘀,经前、经时冲任气血瘀滞,气滞血行不畅,气机升降失常,水湿运化不利,泛溢肌肤则滞而为肿。
经行头面四肢浮肿, 伴随月经周期而出现, 经净则浮肿渐消。
1.本病发生与月经有关,随月经周期有规律地于经前,经期出现,经后逐渐消退。
2.临床表现:全身水肿、手足肿胀或面部浮肿不适或自觉肿胀。
3.体征:体重可增加或有凹陷性浮肿。
经行浮肿患者,一般水肿程度较轻,血、尿常规无明显异常。如经净后浮肿仍不能消退者, 则需考虑是否为心、肝、肾功能不良、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营养不良等因素引起的浮肿。应结合有关检查,明确诊断。这类浮肿虽可在经期加重,但应按内科杂病治之,不可与经行浮肿混为一谈。
1.心源性浮肿者,可有心功能减退、心率快、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肝肿大。
2.肝源性浮肿者,多有肝病、肝功能异常史,多在肝病晚期出现,常为有腹水伴水肿,无周期性。
3.肾源性浮肿者,有肾功能不全病史,水肿程度较重,无周期性。
4.甲状腺功能减退致肿者,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鉴别。
5.营养不良性水肿,多属全身性浮肿,有营养不良病史伴低蛋白血症。
辅助检查:肝肾功能,血浆蛋白均正常,内分泌功能测定可辅助诊断。
经行浮肿患者,血尿常规无明显异常,一般水肿程度较轻。属于心源性、肝源性及肾源性的水肿,血尿常规皆有改变,且有相应的病史,症状与体征可资鉴别。营养不良性浮肿有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明显低于正常。心肝、肾及营养不良性浮肿虽可在经期加重,应按内科杂病治之,不可与经行浮肿混为一谈。
本病重在辨其虚实。若经行面浮肢肿,按之没指,为脾肾阳虚之征; 若经行肢体肿胀,按之随手而起,则为肝郁气滞。
虚者,治以温肾健脾化湿,化气行水消肿; 实者,治以行气活血,利水消肿。
1.脾肾阳虚
症状:经行面浮肢肿,晨起头面肿甚,腹胀纳减,腰膝酸软,大便溏薄,月经推迟,经行量多,色淡质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
治法:温肾化气,健脾利水。
代表方:肾气丸《金贵要略》合苓桂术甘汤。
常用中药: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甘草。
2.气滞血瘀
症状:经行肢体肿胀,按之随手而起,色黯有块,脘闷胁胀,善叹息,舌紫黯,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理气行滞,养血调经
代表方:八物汤(《济阴纲目》加泽兰、茯苓皮
常用中药: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延胡索、川楝子、炒木香、槟榔
本病若病情轻者,正气较强,早期诊断,预后较好。
1.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及过度劳累。
2.经前适当控制水盐摄入量; 经期慎食生冷瓜果之物,以防感寒湿滞,重伤脾阳。
3.可采用食疗方法,帮助利水消肿。
4.虚者要注意经前调理,以补脾肾为本。
经行浮肿,莫不与脾、肾两脏相干,气、血、水同病,临证时应注意其与月经的关系,这是本病与内科水肿不同之处。
现代研究认为经期浮肿可能与性激素周期性分泌失调有关,如雌孕激素的比值升高。过多的雌激素可直接作用于肾脏或间接作用于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水钠潴留; 也可引起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使机体毛细血管液体漏出增多而导致经行水肿。
《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医案》: 杨某,女,32岁,已婚,1977年11月1日初诊。
缘月事不调,期将年余。经期错后,经量过少,色红有块,带经日短,经行腹痛,腰酸无力, 体困神乏,肢面浮肿,手指木胀,难以握固,经后肿势始轻缓。大便不实,小溲短少,曾做尿常规及尿培养,均无异常发现,现值经期,舌质淡红,边有瘀紫,苔白而滑,脉来弦细。此属血滞经脉,气不行水,脾肾两虚,运化失健。病在血分,不可单作水治,拟予养血调经, 崇土制水。
处方: 秦当归、紫丹参各12g,刘寄奴9g,怀牛膝、女贞子各 9g,生黄芪、旱莲草各12g, 云茯苓15g,冬瓜皮12g,福泽泻、冬葵子、炒白术各9g,广陈皮4.5g,水煎服,3剂。
二诊(11月8日)
前方续服3剂,经量增多,行经4 天而止,腰酸腹痛已除,肿势渐消,惟小溲略短,舌边瘀紫已不明显,脉弦略数,再步原法出入。
处方: 秦当归、紫丹参、赤芍药各9g, 鸡血藤、云茯苓各15g,福泽泻、炒白术、冬瓜皮、 生黄芪各12g,宣木瓜、冬葵子、车前草、旱莲草各9g,水煎服,4剂。
三诊 (11月13日)
肿势尽退,大便得实,小便畅利,纳谷亦增,舌淡、苔薄白,脉弦滑。嘱每日上午服参苓白术丸1剂,下午服温经丸1剂,连服7天。次月经潮,色量均可,浮肿未发。
按: 水肿为病,有在血分、水分之别。如《仁斋直指方》曰:“皮间有红缕赤痕者,此按: 水肿为病,血肿也。妇女经闭,败血停腐,尤多见之。”《济阴纲目》引《妇人大全良方》亦谓: “经水不通,而化为水,流走四肢,悉皆肿满,亦名血分,其证与水证相类,实非水也,用人参丸。”如本例,经期错后,行经腹痛,量少有块,舌边瘀紫,乃瘀血阻滞,冲任不畅之候,虽尚未至“不通”,然亦不通之渐矣,故其肿,显系血瘀气滞,气不行水,流溢四肢所致。然则小便短少,大便不实,腰酸体困,舌苔白滑,又属脾肾两虚,运化失健之征,故其肿在血分,而又不尽在血分,乃血、水两兼,特以血分为重。治用当归、丹参、刘寄奴、赤芍、牛膝等活血化瘀行水,黄芪、白术、云苓、冬瓜皮、泽泻、冬葵子等健脾益气行水,再加女贞、旱莲草养血调经,广陈皮理气开胃。全方以养血调经为主,崇土制水为辅,调经即所以行水,利水即所以调经,相辅相成,遂使肿消经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