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SE任务负责人是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爱德华·莱特博士。这个任务是莱特博士努力多年的结果,而且是在1999年时被NASA在次世代巡天计划的中级探测任务许多方案中首先被选中出资支持的方案。
WISE的历史如下:
1999年1月:次世代巡天计划是备选的五个计划之一,将在1999年底选出其中两个任务执行,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执行。
1999年3月: 广角红外线探测器在到达轨道数小时后失效。
1999年10月:中级探测任务被选中,次世代巡天计划落选。
2001年10月:次世代巡天计划修改成类似中级探测任务再次提出。
2002年4月:次世代巡天画被接受。2002年4月:次世代巡天画被接受。
2002年12月:次世代巡天计划改名成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 WISE)。
2003年3月:NASA公布WISE获选。
2003年4月:波尔航太获选为WISE任务卫星提供者。
2004年4月:WISE被选为NASA的下一个中级探测任务,预测经费约2.08亿美金。
2004年11月:NASA选择犹他州立大学的太空动力实验室制造WISE的望远镜。
2006年10月;WISE被NASA确定进行计划,花费约3亿美金。
2009年12月14日:WISE发射成功。
2009年12月29日:WISE成功脱除仪器外层覆盖物。
2010年1月6日:WISE拍摄第一张照片。
2010年1月14日:WISE以它的四个波段开始为期9个月的巡天。它被预期前六个月可观测99%的天空和之后三个月持续观测直到制冷剂用完为止。
2010年1月25日:WISE发现新的近地小行星2010 AB 。
2010年2月11日:WISE发现新的彗星P/2010 B2 (WISE) 。
2010年2月11日:WISE官方网站宣布以拍摄七幅影像,探测全天四分之一。
卫星将是三轴稳定的,具有固定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并使用高增益天线通过跟踪与数据中继(TDRSS)地球静止系统将数据传送到地面。
WISE天文台有一个直径0.4米(1.3英尺)的望远镜,视场可以达到47弧分。在两个扫描波长3.3微米和4.7微米的近红外通道,两个12微米和23微米的中红外通道,红外仪器将实现4个通道同时监测天空。
WISE要一直保证太阳能电池板对准太阳。仪器每隔11秒获取一批图像,卫星需要保持连续的滚转速率以配合轨道倾斜运动。在6个月内,WISE要获取整个天空的图像,每一个位置要有8次或更多次曝光。计划寿命是7个月,其中包括运行6个月。
WISE原订2009年12月11日发射,但因为火箭推进系统的问题延至同年12月14日。发射时间是协调世界时14:09:33(当地时间太平洋标准时间 06:09)在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成功进入高度326英里的绕地球极轨道。
WISE在发射后先经过一个月的校正确认所有探测器上的系统与资料链正常运作。探测仪器的外层在2009年12月29日成功丢弃。拍摄的“ 第一道光 ”影像在2010年1月6日公开;该影像是向船底座方像拍摄,曝光时间8秒的红外线假色影像,使用蓝色、绿色和红色分别表是波长3.4微米、4.6微米和12微米的红外线。2010年1月14日,WISE任务开始正式巡天。
WISE要获取整个天空的图像,每一个位置要有8次或更多次曝光。计划寿命是7个月,其中包括运行6个月。[1]
据悉,广域红外探测器最早将于2009年12月11日黎明前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届时它将搭载一枚“德尔塔II”运载火箭进入地球轨道。主要研究员、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莱特博士表示,这项计划旨在寻找无数的“不可见”天体。[2]
科学家预测,广域红外探测器扫描整个太空大约需要6个月的时间。这个航天器将每天围绕地球运行15圈,并拍摄多达7500张图像。最终,它将记录下所有近地天体的具体位置和大小等数据。
如果一切顺利,广域红外探测器将在距离地球325英里(约合523公里)的轨道上运行,这个任务完完全全就是要审视太空的一切,并且将绘制出目前为止最详尽的“宇宙地图”。它可以侦测到发出红外光或热的物体,因为那些普通光学望远镜无法看到的天体在遇到红外光之后就会“原形毕露”。
项目负责人称,广域红外探测器会比它的前身“红外天文卫星”更加敏感。
1983年1月25日,荷兰、美国和英国合作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红外天文卫星”。10个月后,它因液氦致冷剂消耗殆尽而停止工作。这颗卫星发现了6颗新彗星,以及在行星际空间里飘游的巨大尘埃云。
这项工程由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负责,总造价大约为3.2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