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岩鹨

贺兰山岩鹨

中文名 贺兰山岩鹨
目录导航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岩鹨科 Prunellidae

  属: 岩鹨属 Prunella

  种: 贺兰山岩鹨 P. koslowi

  

基本资料

贺兰山岩鹨贺兰山岩鹨  贺兰山岩鹨

  拉丁文学名:Prunella koslowi

  英文名称:Mongolian Accentor

  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的褐色岩鹨。上体皮黄褐色而具模糊的深色纵纹,喉灰,下体皮黄。尾及两翼褐色,边缘皮黄色。覆羽羽端白色成浅色点状翼斑。

  虹膜-褐色;嘴-近黑;脚-偏粉色。

  叫声:尚无描述。

  分布范围:中国中北部及蒙古。

  分布状况:冬季见于贺兰山及宁夏的中卫附近。状况不详。

  习性:偶见于干旱山区及半荒漠的开阔灌丛。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形态

  全长145-154毫米。额沙褐色,羽缘沾灰;头顶至尾上覆羽沙褐色,除尾上覆羽,各羽具黑褐色羽干纹。中央尾羽淡褐色,外侧尾羽褐色具灰白色羽缘。翅褐色,飞羽具淡棕白色羽缘;大、中覆羽末端白色,形成翅上二道横斑。颏、喉烟褐色,下喉、颈侧羽端灰白色,形成半环状领圈;下体余部白色,胁棕红色。栖于灌丛、草丛或乔木上。单个或结小群活动。以植物种子、芽为食。

  

传说

  据说1893年,一位俄罗斯生物学家骑着骆驼从乌兰巴托出发向西南方向考察,行至阿拉善地区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岩鹨,因其附近唯一的地理标志就是贺兰山,便以“贺兰山岩鹨”命名。没想到这一命名却误导了后来的学者们,他们在贺兰山里苦苦寻找,始终没有发现贺兰山岩鹨的踪迹。从此,贺

  兰山岩鹨便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近100年。上个世纪80年代末,贺兰山保护区的专家王兆锭先生和他的导师东北林业大学的常家传教授开始了贺兰山岩鹨的寻找和研究,在贺兰山西侧的荒漠灌丛里发现了它,并采集到了标本。以此为标志,贺兰山岩鹨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后来又有一些研究者发现并采集了标本,但是始终未见清晰的影像记录。

  

保护

  贺兰山岩鹨已被列入 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其珍贵以及被关注程度可见一斑。尽管研究者们开始了对它的关注,但是对他的习性和分布的认识仍然不多。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