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物存亡标志水质变化。
水生物是判断河水是否受到污染的有效参照物。河水中不同化学物质下可以繁殖很快,在另一环境下则可能死亡,这是由河水中的不同成分决定的。因此,只要分析河流中水生物的类型构成,就可对某一河段中存在什么样的化学物质做出判断。水生生物群落与水环境有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对水质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对水体污染的适应能力不同,有的种类只适于在清洁水中生活,被称为清水生物(或寡污生物)。而有些水生生物则可以生活在污水中,被称为污水生物。水生生物的存亡标志着水质变化程度,因此生物成为水体污化的指标,通过水生生物的调查,可以评价水体被污染的状况。有许多水生生物对水中毒物很敏感,也可以通过水生生物毒性实验结果来判断水质污染程度。水生物存亡标志水质变化的分布和浓度,决定河中水生物的类型构成。一些水生物在某种河流条件中,会跟鱼抢氧气。
各种不同类群的指示生物在自然水域的自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水体的污化程度的改变,不同水体中就有着不同的污水生物群,多污生物能在多污带生存,他们有着对毒物及不良环境较强的忍受力和抵抗力。对不良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在检查水质时,除了化学方法外,还可以利用水生物的方法,也就是可以借助于水体中出现的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来判定水质的情况。污水指示生物包含着鱼类、昆虫、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底生物、真菌等等。
水生物是判断河水是否受到污染的有效参照物。河水中不同化学物质的分布和浓度,将决定河中水生物的类型构成。一些水生物在某种河流条件下可以繁殖很快,在另一环境下则可能死亡,这是由河水中的不同成分决定的。因此,只要分析河流中水生物的类型构成,就可对某一河段中存在什么样的化学物质做出判断。水生生物群落与水环境有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对水质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对水体污染的适应能力不同,有的种类只适于在清洁水中生活,被称为清水生物(或寡污生物)。
巴西圣保罗莫特水利发电厂的一个维修小组在清理涡轮机保洁室时,不慎将一只盛满污水的罐状容器掉进了巴拉那河。谁也未曾想到,容器罐内一种叫做淡菜的水生贝类也同时沉入了河底。很快,这种水生物便噩梦般繁衍起来,并发出阵阵令人窒息的恶臭。幸好科学家及早地发现了它们,才没有酿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污水排放
这种体型极小的水生物看上去像一个个小怪物,但繁殖能力却强得惊人。如果它在发电厂或船舶的冷却管里孳生蔓延,很快就会将管道彻底阻塞,涡轮机如因此而停转,圣保罗市60%%的居民就会被迫过上没有电的原始生活。
追寻这些水生物穿洋过海的历史便不难发现,一艘艘远洋货轮扮演着一匹匹“特洛伊木马”的角色。过去,为使船体行驶平稳,人们常常在船底堆积上石子、沙砾和铁等重物,现在则直接抽入海水,而且各国做法几乎雷同。货船出发时,人们将海水作为压舱水抽上来,抵达目的地后再将其就地排放。毋庸置疑,这种做法使每艘货轮就如同“特洛伊木马”,里面暗藏着杀机四伏的各国水生物。
实际上,它们比“特洛伊木马”里暗藏的士兵危害更大。初步估算,现在每天的货运量大约需使用110亿吨的压舱水,在这些压舱水里,最多时会潜藏7000种外来生物,几乎每9个星期就会在世界各地发现1种新的“入侵者”。国际海事组织指出,“这些外来物种的入侵,是对全球海洋健康造成致命性威胁的元凶之一”。
海洋生物天生就有随波逐流、四海为家的习性。再加上近年来全球性经济贸易和货运交通日益增多,许多不可思议的小生物常常出现在不可思议的场所,令人大惊失措。
从自然生物史和生态环境保护史的角度看,动植物的四处乔迁向来都是有得有失的“双刃剑”。
如安第斯山的马铃薯和印度的蠓肉,都是有世界声誉的美味佳肴,它们均因外来物种的入侵而遭受灭顶之灾。再如,夏威夷群岛和西印度群岛自古以来栖息的12种珍稀鸟类,就是因为外来物种入侵剥夺了它们生息的环境,现在不是彻底灭绝,就是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
上世纪90年代,人们在美国的五大湖泊中相继发现了波罗的海产的一种叫斑马贝的动物。它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繁殖得很快,使当地的渔业和观光旅游业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1亿美元。上世纪80年代,在南北美大陆的东海岸线一带,发现了种在黑海生息的名叫“栉水母门”的动物,它们贪婪地吞噬着地方原产鱼类的饵料,将浮游生物一扫而光,使当地渔业生产受到毁灭性打击。
无独有偶,如今,这种栉水母门动物的子孙又在里海猖獗起来。它们杀气腾腾地从鲟鱼嘴里抢夺食物,给周边国家的鱼子酱市场带来严重威胁。
按照“适者生存”的自然淘汰规律,许多当地的珍稀物种在这些外来生物的侵袭下,即便能逃过最后一劫,到头来也会因其元气大伤而日渐衰亡。
为了防范外来物种的入侵,最好的办法是让它们没有“乔迁新居”的机会和场所。于是,货轮压舱水的问题便以前所未有的严峻性,重新摆到了人们面前。现在,许多国家都成立了“压舱水对策特别小组”,专门管理外来物种入侵问题。
有的国家提出,让货轮在深海海域更换压舱水,这样就能避免外来生物乘虚而入,进而杜绝外来物种的入侵。但这一提案却陷入长时间的争执中。因为很多专家认为,这样做有翻船的危险,无法保证航船的安全。
巴西的一家石油公司提出了在航海路途中逐渐更换压舱水的方案。目前,这一方案已被大多数国家接受,海运界也在研究此方案的可行性。除此之外,还有专家提出,对压舱水预先用紫外线和臭氧照射,也被列入研究范畴。
但压舱水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需要所有临海国家加强合作,统一行动,才能见效。今年2月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虽然原则通过了有关《压舱水协议》,但要使其生效,还必须有至少30个国家的签字方可实施。
乙烯(C2H4)污染指示植物──芝麻、香石竹(Dianthus fragrans)、番茄(Lуcopersicum esculentum)等;PAN污染指示植物──早熟禾(Poa annua)、矮牵牛、菜豆(Phaseolus vulgaris)等。
此外,地衣对大气污染也很敏感,在SO2年平均浓度为 0.015~0.105ppm时就无法生存。但是它对污染的反应缓慢,适于监测浓度低、时间长的污染。
利用生物特别是利用植物指示大气污染的优点是:指示植物种类多,取材容易,监测方法简单,费用低廉并能美化环境;它可以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长期地观察污染的积累性影响。缺点是:环境条件的变化和植物本身生长发育的状况都会影响植物对污染的敏感性,使结果出现误差;在污染严重时,植物本身还会受害致死,失去继续监测的能力等。
动物对大气污染的敏感性一般比植物低,而且动物活动性大,在环境质量恶化时会迁移回避,因此,通常不大用来指示或监测大气污染。但是有些小动物对一氧化碳(CO)的反应比人和植物灵敏得多。例如金丝雀、鼷鼠、麻雀、鸽子和狗等可用来作为CO的指示动物。狗的嗅觉特别灵敏,经过训练可以用来监测煤气管道漏气和CO污染源。
近年来,一些动物生态学家提出以小动物分布的多样性指数来指示大气污染。他们用灯光诱捕昆虫,统计一定时期内捕集到的昆虫种类和个体的数目,求出多样性指数,用以表示大气污染程度。
然而,如果只是恶臭还好,更令人担心的是,这种水生物实际上是来自亚洲的一种对南美生态系统具有致命危害的“入侵者”。
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巴西首次发现了这一小怪物。当时,人们认为“小鱼掀不起大浪”,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它的可怕。没想到,这种水生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当它们随远洋货轮千里迢迢从亚洲抵达巴西时,便随着从船底排放出的压舱海水,在巴西找到了更加适宜的繁育天堂。不久,这些面目狰狞的小怪物又附在内河船体上,被“迁居”到内陆的河川中去传宗接代。如今,它们的足迹已遍及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和乌拉圭等国。
这种繁殖力极强的水生物,能将原先的湖川、湿地中的水中食物链彻底破坏掉,给当地的渔业资源造成严重的危机。如今,受其危害地域的供水网络和下水处理场的所有管线,都被其阻塞过,损失惊人。为此专家们警告说,如果对它们仍置之不理、放任自由,这些心狠手辣的家伙肯定会给整个亚马逊流域的植物、鸟类和鱼类等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重创。
如何保护水生物
海洋生物环境是一个包括海水、海水中容解物和悬浮物、海底沉积物及海洋生物在内的复杂系统。海洋中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等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宝库,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为密切。
目前海洋保护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使之不致衰竭,以供人类永续利用。特别要优先保护那些有价值和濒临灭绝危险的海洋生物。据联合国有关部门调查,由于过度捕捞、偶然性的捕杀非目标允许捕杀的海洋生物、海岸滩涂的工程建设、红树林的砍伐、普遍的海洋环境污染,至少使世界上25个最有价值的渔场资源消耗殆尽,鲸、海龟、海牛等许多海生动物面临灭亡的危险。预计随着海洋开发规模的扩大,有可能对海洋生物资源造成更大的破坏。
海洋保护的任务首先要制止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其次要保护好海洋生物栖息地或生境,特别是它们洄游、产卵、觅食、躲避敌害的海岸、滩涂、河口、珊瑚礁,要防止重金属、农药、石油、有机物和易产生富营养化的营养物质等污染海洋。保持海洋生物资源的再生能力和海水的自然净化能力,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保证人类对海洋的持续开发和利用。
怎么样保护水生物
海洋生物环境是一个包括海水、海水中容解物和悬浮物、海底沉积物及海洋生物在内的复杂系统。海洋中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等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宝库,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为密切。
目前海洋保护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使之不致衰竭,以供人类永续利用。特别要优先保护那些有价值和濒临灭绝危险的海洋生物。据联合国有关部门调查,由于过度捕捞、偶然性的捕杀非目标允许捕杀的海洋生物、海岸滩涂的工程建设、红树林的砍伐、普遍的海洋环境污染,至少使世界上25个最有价值的渔场资源消耗殆尽,鲸、海龟、海牛等许多海生动物面临灭亡的危险。预计随着海洋开发规模的扩大,有可能对海洋生物资源造成更大的破坏。
海洋保护的任务首先要制止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其次要保护好海洋生物栖息地或生境,特别是它们洄游、产卵、觅食、躲避敌害的海岸、滩涂、河口、珊瑚礁,要防止重金属、农药、石油、有机物和易产生富营养化的营养物质等污染海洋。保持海洋生物资源的再生能力和海水的自然净化能力,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保证人类对海洋的持续开发和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