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札记

梁实秋札记

书名 梁实秋札记
出版时间  1983-04-00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作者: 梁实秋  出版社: 时报  品相: 9 成品相  类别: 文学  上书时间: 2008-10-31  出版时间: 1983-04-00

印刷时间:1983-04-00  开本:32开

页数:276页   装订:平装

图书简介

本书所辑录的60多篇读书札记,内容广博,涉及中外远近的名人名著,还有一些读禅的体会。

大部分选自1976年台湾《中华日报副刊》的“四宜轩杂记”专栏,另选入《译英诗六首》、《书评七则》两篇  。这60余篇读书札记,可谓是是梁实秋散文中的精品。

本书目录

亲切的风格  纯文学  莎士比亚与性  莎翁夫人  莎士比亚与时代错误  玛丽·兰姆  拜伦  那施  林肯告别春田  沉默的庞德  绥夫特自挽诗  布劳德斯基的悲剧  约翰孙的字典  《造谣学校》  奥杜邦  沙发  猫  大街  布道书  亚瑟王的故事  桑福德与墨顿  不管怎样  《扫烟囱的孩子》  虹  《忽必烈汗》  尘劳  鹰的对话  读杜记疑  《曾孟朴的文学旅程》  剑外  《登幽州台歌》  陶渊明“室无莱妇”  五斗米  词林摘艳  唐云麾将军碑  金缕衣  传法偈  悬记  竹林七贤  寒梅着花未  管仲之器小哉  四君子  饮中八仙歌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  生而曰讳  如意  复词偏义  海晏河清图  关于苹果  饮膳正要  闲暇  钱神论  树犹如此  酒壶  《国王不会错》  利用零碎时间  孝  由熊掌说起  千里莼羹未下盐豉  相鼠  译英诗(六首)  书评(七则)

评价

翻阅这册札记之后,不由得赞佩梁先生读书的广阔视野和博学多闻的学识,尤其是一些思想观点至今看来仍具现实意义。如开篇所选的《亲切的风格》一文,作者从百多年前英国批评家哈慈利《论亲切的风格》说起,涉及以方言土语写小说的老舍《老张的哲学》、《二马》,胡适之《白话文学史》,以至《诗经》等古代文字,最后点明题旨:“亲切的风格仅是比较的近于谈话而已,不能‘像是普通谈话一般’。”其中,有两处说法辨证而富理趣。一处是:“写作者芟除其文字中的繁文缛节,使之近似谈话,谈话者芟除其庸俗烦屑,使之近似文字。这样的语文一致岂不是更为合理?”另一处则是:“如果把说话记录逐字逐句记了下来,也许是如闻謦颏,别有情趣,但是那份啰嗦烦聒不成其为文章了。”

与此同时,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方文学颇有研究。如对莎士比亚及其夫人、作品的论述或记叙,对英国讽刺与幽默作家绥夫特、英国喜剧作家谢立敦、美国总统林肯等名人文字的评折,无不让人信服。其中,引用的林肯赴任总统前《告别春田》讲演一文,短至仅仅两百余字,但其“简洁诚挚”,“直截了当”,使作者深受感动,以为“不可多得”!而对谢立敦《造谣学校》的读后感言,同样令人同感:“捏造谣言的,其心可诛;传播谣言的人,其行亦同样可鄙;而假装正经表面上代人辟谣,实际上加强诬蔑者,则尤为可哂,例如《造谣学校》中的坎德尔夫人即是。”作者联系现实而喟叹道:流言止于智者。可惜的是,智者究竟不多。

  作者除了论及西方诗学,也谈到了我国诗词,如《登幽州台歌》便是一例。一开头作者即作出个人解释:“所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不是自我夸大以空前绝后自许,重点在一‘见’字。盖谓人生短暂,孤另另的一橛,往者不及见,来者亦不及见,平夙混混噩噩,无知无觉,一旦独自登台万虑俱消,面对宇宙之大,顿觉在空间时间上自己渺小短促得可怜,能不怆然涕下乎?”接下来批评了李沆的评语及按语,并对刘中和对诗意的解释:“自己一死之后,高古的诗风就将断绝,无人继响”,提出了疑问,按:“子昂虽然恃才傲物,可能有类似杜审言‘恨不见古人’的自负的想法,但何至于前不见古人呢?”

精选经典

清华其外澹泊其中

梅、兰、竹、菊,号称花中四君子,其说始于何时,创自何人,我不大清楚。集雅斋梅竹兰菊四谱,小引云:“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芬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四君子风骨清高固无论已,但是初学花卉者总是由此入手,记得幼时摹拟芥子园画谱就是面对几页梅兰竹菊而依样葫芦,盖取其格局笔路比较简单明了容易下笔。其中有多少幽芬逸致,彼时尚难领略。最初是画梅,我根本不曾见过梅花树,细枝粗杆,勾花点蕊,辄沾沾自喜,以为暗香疏影亦不过如此,直到有一位朋友给我当头一棒:“吾家之犬,亦优为之。”从此再也不敢动笔。兰花在北方是少见的,我年轻时只见过一次,那是有人从福建“捧”到北方来的一盆素心兰,放在女主人屋角一只细高的硬木架上,居然抽茎放蕊,听说有幽香盈室(我闻不到),我只看到乱蓬蓬的像是一丛野草。竹子倒不大稀罕,不过像林处士所谓“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对我而言一直是想像中的境界。所以竹雨是什么样子,竹香是什么味道,竹笑是什么神情,我都不大了解。有人说:“喜写兰,怒写竹”,这话当然有道理,但我有喜怒却没有这种升华作用的才干。至于菊,直是满坑满谷,何处无之,难得有东篱下遇见它而已。近日来艺菊者往往过分溺爱,大量催肥,结果是每个枝头顶着一个大馒头,帘卷西风,花比人痴胖!这时候,谁还要为它写生?......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