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江镇

白水江镇

气候条件 北亚热带湿润季风
所属地区 略阳县
中文名称 白水江镇
电话区号 0916
面积 140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基本概况

  白水江镇属北亚热带北缘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3度。总面积约140平方公里。白水江镇位于大沙坝村中心,宝成铁路纵贯 全境。略徽公路沿江并行。白水江镇辖10个行政村,分别为:大沙坝村、小河村、甘溪沟村、封家坝村、麻柳塘村、梁家湾村、张家坪村、权力村、林家山村、铁佛寺村。截至2009年白水江镇人口约为10665人。现有3000多人居住在镇上,7000多人分布在山上。

自然资源

  全镇现有农业耕地12112亩,林地面积6.3万亩,宜林荒山1.7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1%,优势树种以栎类、华山松、漆类、柏类、杨类 为主,活立木总蓄积量约21.5万立方米。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褐铁矿、 砂金和高岭土矿等。镇内主要林特产品有木耳、药材、蜂蜜、核桃、生漆、 枇杷等10多种。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全镇经济、文化建设发展较快,特别是乡镇企业蓬勃 发展,为振兴当地经济起了重要作用。1997年全镇农业总总产值达 4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98元。现有乡镇企业27个,从业人员 达433人。

教育卫生

  全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2所,教职员工44人,在校学生837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有中心卫生院1所,村办卫生室7个,医务工 作人员27名,有病床20张。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粮油生产,主攻林特,积极发展多种 经营,建立木材、食用菌、生漆生产基地和发展林特产品加工业,实现 农牧工副全面发展。

地理概况

地质地貌

  该地区处嘉陵江上游,属中山沟谷区,山脉多由北向南走向,沿嘉陵江岸延伸,山体呈浑圆形,多为变质岩,黄土覆盖。

农林矿产

  全镇现有耕地面积27521.2亩,其中基本农田11654亩。森林覆盖率达51%,优势树种以栎类、华山松、漆类、柏类等为主,活立木总蓄积量约21.5万立方米。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褐铁矿、砂金和高岭土矿等。其中褐铁矿以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而闻名遐迩;青泥河流域的沙金矿,是尚待开发的宝藏。

水文情况

 嘉陵江由徽县鱼关石土地庙进入白水江境,河床宽60余米。小河在甘肃境内又称洛河,发源于徽县北部境内老爷山南麓,在白水江镇小河村注入嘉陵江。

特色产品

  主要特产板栗、核桃、柿子、木耳、蜂蜜、核桃、生漆、 枇杷等。

  中药材主要为:杜仲、黄精、柴胡、银杏。

领导班子

  张秦岭,男,汉族,大专文化,中共党员,生于1966年10月,现任中共白水江镇党委记。1985年11月参加工作。1985年11月至1992年3月在县委统战部工作,1992年3月至2003年1月在县委办公室工作,先后任机要室主任,保密办副主任,保密局副局长,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在城关镇工作任副镇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等职,2006年1月调白水江镇工作,其间2006年1月至9月被选为白水江镇人民政府镇长,2006年9月至今任白水江镇党委书记。

  赵素萍,女,汉族,大专文化,中共党员,生于1973年12月,籍贯陕西省略阳县。1994年至2003年1月在略阳县广电局工作;2003年至2006年9月在中共略阳县委宣传部工作;2006年9月至今任略阳县白水江镇政府镇长。  马俊良,男,汉族,大专文化,中共党员,生于1963年9月,现任白水江镇人大主席。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7月至1989年3月在原金池院乡政府办公室工作,1989年3月至1992年10月在白水江政府府办公室工作,1992年10月至1996年5月任原青泥河乡副乡长、副书记,1996年5月至1999年12月任九中金乡副乡长,1999年12月至2007年9月任白水江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07年9月至今任白水江镇人大主席[1]。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

  总人口 5932 男 3182 女 2750 家庭户户数 1656 家庭户总人口(总) 5886 家庭户男 3141 家庭户女 2745 0-14岁(总) 1327 0-14岁男 667 0-14岁女 660 15-64岁(总) 4085 15-64岁男 2241 15-64岁女 1844 65岁及以上(总) 520 65岁及以上男 274 65岁及以上女 24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5705

洪灾侧记

 略阳县白水江镇抗击“8·12”洪灾侧记

        江镇的日和夜从未显得如此漫长,在大多数人眼中,转瞬即逝的24小时,却成为决定全镇1600多名群众生死、考验各级党组织忠诚与责任的惊魂时刻。

      8月11日晚,白水江镇上游的徽县、成县普降大到暴雨。 “嘉陵江上游洪水暴涨,请迅速做好防范。”12日中午12时,上游徽县防汛部门的一个紧急通知,让白水江镇的党政班子成员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与此同时,随着镇内雨势的不断加大,境内的青泥河、小河水流量迅速升高。到下午1点,一江三河洪水流量平均已达2500立方米/秒。在镇政府防汛值班室内不停响起的电话中,沿线各村相继告急的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

        单单预警已经不保险,如不及时组织沿河1600多名群众撤离,将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后果不堪设想。

“大灾面前,检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在全镇抗洪救灾紧急动员会议上,党委书记张秦岭掷地有声。经过紧急商议,镇党委、政府迅速下达了 “首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命令,并迅速启动防汛度汛预案,镇村防汛指挥机构立即进入抢险状态,指挥部成员分工负责、分片包干,分现场组和机关组开展开作。同时紧急组织年轻干部和部分民兵60余人,分组动员紧急疏散撤离群众。

       暴雨渐急,天空电闪雷鸣并伴随着瓢泼大雨,道路多处垮塌,汽车无法前行,援救队伍只好冒雨徒步疾驰。梁家湾村是白水江镇受灾最严重的村之一,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干部们的火速支援让村里的近200名群众提前撤离到安全高地,10分钟后洪水就一泻而下,漫过了村子。在近两个小时的生命援救行动中,镇村干部与时间赛跑,共安全组织撤离群众1600多名,实现了人员零伤亡的奇迹。

洪水致使高速公路42标段100多名工人困在隧道,工人们抖索着身子,整整10多个小时没有吃饭,镇领导带头采取措施将被困人员解救出来,同时动员干部捐出衣物,并为妇女儿童送去了被褥。一位怀孕4个多月的孕妇含着泪说: “是镇上的干部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

        据统计,此次洪水共造成860亩农田被毁,88户360人282间房屋受损,7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90间圈舍被淹,8家企业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万元。目前,全镇抗灾自救恢复重建工作正在有序进行。[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