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脊髓炎

禽脊髓炎

中文名 禽脑脊髓炎
就诊科室 传染科
目录导航
  • 病原
  • 流行病学
  • 症状
  • 病变
  • 诊断
  • 防制

禽脑脊髓炎病毒(Avian encephalomyelitisvirus,AEV)属小RNA病毒科中的肠道病毒,无囊膜。

AEV的不同毒株间无血清学差异,但野毒株和鸡胚适应毒株之间有明显生物学区别。野毒株的致病性有差异,都嗜肠道,易经口感染雏鸡,从粪中排毒。有一些野毒株嗜神经性较强,在幼雏产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症状和损害。野毒在通过快速继代适应于鸡胚之前对鸡胚不致死。鸡胚适应毒株(VanRoekel株)是高度嗜神经的,注射接种可在所有年龄的鸡引起疾病。它们对非免疫鸡胚有致病性。本病毒对氯仿、酸、胰酶、胃蛋白酶、DNA酶有抵抗力,双价镁离子保护其不受热影响。

繁殖AEV可用易感鸡群的幼雏、鸡胚、神经胶质细胞、鸡胚肾细胞、CEF和鸡胚胰腺细胞等细胞培养。鸡胚神经胶质细胞是生产血清学试验用AEV抗原的最佳材料。

除鸡外野鸡、鹌鹑和火鸡也能自然感染。AE实质上是一种肠道感染,粪中排毒可持续数天。因病毒对环境抵抗力很强,传染性可保持很长时间。幼雏排毒可持续2周以上,而3周龄以上雏鸡排毒仅持续5天左右。垫料等污染物是主要传播媒介,可把感染引入有易感鸡群的其他农场。

垂直传播在病毒的散播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有人报道,种鸡群在5月龄有57%感染病毒,但在13月龄96%为血清学阳性。如易感鸡群在性成熟后被感染,则母鸡将感染传给不同比例的种蛋,病毒还可在孵化器内进一步传播,使后代发生AE。

经胚胎感染的雏鸡的潜伏期为1~7d,而自然发病通常在1~2周龄。病鸡最早症状是目光呆滞,随后发生进行性共济失调,驱赶时走动显得不能控制速度和步态,最终倒卧一侧。呆滞显著时可伴有衰弱的呻吟。刺激或骚扰可诱发病雏的颤抖,持续长短不一的时间,并经不规则的间歇后再发。共济失调通常在颤抖之前出现,通常发展到不能行走,之后是疲乏、虚脱,最终死亡。少数出现症状的鸡可存活,但其中部分发生失明。本病有明显的年龄抵抗力。2~3周龄后感染很少出现临诊症状。成年鸡感染可发生暂时性产蛋下降(5%~10%),但不出现神经症状。

AE唯一的眼观变化是病雏肌胃有带白色的区域,它由浸润的淋巴细胞团块所致。这种变化不很明显,容易忽略。主要的显微变化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和某些内脏器官。外周神经不受累,这有鉴别诊断意义。最常见的其他变化是脑和脊髓所有部位的显著血管周袖套。中脑圆核和卵圆核恒有疏松小胶质细胞增生,是具有诊断意义的变化。脑干核神经元的中央染色质溶解也具有诊断意义。

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增多、淋巴细胞血管周浸润、轴突型神经元变性和某些内脏组织的淋巴滤泡增生可作为AE的诊断依据。分离到病毒或血清特异抗体效价升高,则可进一步确诊。

病毒分离以取脑、胰或十二指肠材料为最好,接种来自易感鸡群的5~7日龄胚卵黄囊,待孵化出壳后观察10天是否出现症状。有症状时取病鸡脑、胰和腺胃检查显微变化或用荧光抗体法(FA)检查病毒抗原。健康雏鸡接种试验,取病雏脑组织悬液颅内接种1日龄敏感雏,在1~4周龄内出现典型症状。特异抗体可通过病毒中和试验(VN)、间接FA法、琼脂扩散试验(ID)、ELISA和被动血凝试验(PHA)测定。

种鸡群在生长期接种疫苗,保证其在性成熟后不被感染,以防止病毒通过蛋源传播,是防制AE的有效措施。8周龄后,或在开始产蛋之前至少4周,是接种疫苗的合适时间。大多数鸡群都用鸡胚繁殖的活疫苗通过饮水和喷雾等自然途径免疫。灭活疫苗在已开始产蛋的鸡群也可使用,但注射疫苗的操作对产蛋有影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