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炎

中文名 林希炎
出生日期 1932年
职务 香港明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目录导航

荣誉市民

林希炎 1932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出身于书香家庭。天性聪敏,做事认真,奋发有为。首任香港明鸿国际集团公司董事长。现任香港国际潮汕书画总会主席、中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粤东创作中心(粤东书画院)顾问、潮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侨联会终身名誉主席、香港汕头商会终身名誉主席。自幼喜爱诗词书法,苦心临摹法帖及颜、柳、欧、苏诸书体。林希炎一生慈善为怀,胸襟豁达,随着事业突飞猛进发展,多行善事,修桥造路,恢复古迹,兴建学校,修建古刹文物,享誉潮汕,被潮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潮州市首届荣誉市民”光荣称号。林希炎长子林旭明、次子林旭钧亦乐为善举,为家乡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被潮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潮州市第三届荣誉市民”和“慈善家”光荣称号。

创业历程

林希炎先生出身于潮安县庵埠镇名门之家,祖父曾留学英国,并在新加坡当律师,后参加辛亥革命,在东征时牺牲。父亲林国英在汕头市从商,母亲刘素贞系越南归侨、汕头名中医刘文程之女,毕业于汕头A光中学,曾在庵埠创办转坤女校(后改名农村女校)。他从小受父母的熏陶,爱读书,并养成勤奋、诚实的性格。他曾回忆说,父亲关于“给人打会睡,打人不会睡”的教诲对他的做人影响很大。

青少年的林希炎走过艰苦而曲折的生活道路。抗战爆发后,随着父亲的失业而家道中落,他七岁读小学时就不得不边读书边当小贩帮助家庭;潮安沦陷时,年仅十一岁的他就单身到饶平县山区外祖父家,当药童,学医,学写字,学武术……汲取着无穷无尽的生活营养,也磨炼自己的意志。

复员后,林希炎又回到庵埠,靠母亲的关系在汕头市太古南记当“小公司”(学徒),由于勤劳、诚实,他先后升任接待、走街,并曾随船往返香港,开始涉足于商场,熟悉各种商务,接触市场经济和外贸活动。尽管此时他仅有十六岁,但商业意识已在脑中培育。

解放了,年青的林希炎满腔热情地在学校中参加各种宣传活动,但家庭生活的负担使他不得不停学走上社会。他先后当过记帐员、办事员、供销社干部,此期间还参加过庵埠镇业余中心潮剧团和商业业余剧团学习编剧,曾编过几个剧本。在参加商业剧团活动期间,他认识了贤内助柯紫蓉女士并结为终身伴侣,也由于此一关系使他以后得以向外发展。

林希炎由于为人正直、诚实,因此也得罪某些领导而被派往梅州市梅县区采煤队,后又被精简回家。“文革”期间,又无辜受株连,遭受毒打、抄家、坐牢……

艰难曲折的生活道路和勤奋自学的积累,造就了林希炎坚韧不拔、远见卓识的内蕴,加上诚实、讲信用的处世待人态度,构成了他事业成功的主观因素;而祖国开放改革和定居国际城市——香港又为他提供施展才能的外部条件。

1989年,正当国外的对华投资出现暂时性的低潮时,他凭自己的经验,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不会逆转的,于是倾尽全力投资于国内地产,并取得了成功。1992年前后,当全国房地产热在降温时,他又瞄准了上海这个发展中的国际城市,在虹桥宾馆附近兴建上海最高级的别墅区。不出他的预料,首期工程建成的别墅,不仅迅速出售,而且在市场上出现“炒价”。就在波兰的政局还处在动荡时,他又在波兰投资房产。有人劝他再看看。他却认为波兰在东欧改革较早,又靠近西欧,历来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暂时动荡不会影响大局,投资的收益系数大。这些,都体现他那种深思熟虑和精明果断的性格。他正在天津市投资兴建全市迄今最高的五十六层明宏广场。作为沿渤海湾经济中心的天津市,未来的发展必将为其带来巨大的效益。

走过坎坷的道路,才理解爱心的可贵!林希炎先生在事业上稍有成就,就热心于帮助家乡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他继承父辈兴学的遗愿,与柯紫蓉女士先后捐资兴办铮蓉幼儿园、铮蓉中学和崇礼学校;潮州市侨联大厦,正是在他的支持下,由他的公子林旭明捐资兴建的。由于昔年的熏陶,使他至今对民族文化,特别是潮剧、潮州音乐怀有深厚的感情,并赠款市潮剧团建立“林旭明历史剧创作基金会”。当上董事长之后,在繁忙的商务活动之余,他仍勤奋挥毫练字,并写得一手他说是“吃力不讨好”的楷书。市侨联大厦“国英楼”三个大字,是他为纪念父亲书写的。其实字如其人,林希炎先生正是一位正直、沉着、诚实,闪烁着希望之光的炎黄子孙!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