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学原论

西藏佛学原论

译者  大千编辑部
书名 西藏佛学原论
出版社  大千出版社
目录导航

基本信息

作者 : 吕澄 编/译者 : 大千编辑部

语言 : 繁体中文 出版社 : 大千出版社

装订 : 平装 出版日期 : 2003.02

ISBN : 957-447-020-2

内容简介

有人认为西藏有纯正完美的佛法堪依修证,又有相信藏译典籍足称准范。这些是非盖未可以遽断,然藏传佛学自有其流布因缘与独造之处。吾人于信奉资取其说之前,不容不详细审辨。吕澄直接依据藏土资料,兼采时贤之言,就渊源、传播、文献、学说四端,推论西藏佛学之特质,俾其本真显豁可睹。

西藏佛学原论

今世治佛学者颇重视西藏佛学之趋势,其甚者以为唯西藏乃有纯正完美学堪依修证,其次以为藏传各说富有精粹挹取不穷,又其次亦以为藏译典籍文义精严足称准范。此数者之是非盖未可以遽断,然西藏佛学自有其流布因缘与独造之点,吾人于信奉资取其说之先亦不容不详为审辨也。今直接依据藏土资料,兼采时贤之言,就渊源、传播、文献、学说四端,推论西藏佛学之特质,俾其本真显豁可,是亦能与研学之士以一二基本概念矣,因名其篇为原论云。

一、西藏佛学之渊源

西藏佛学之传布为时甚晚,故与印度此学晚期诸说关涉尤深。此云晚期者,乃指世亲以来至于佛教衰灭之一时期而言。世亲年代假定在西历第五世纪之初(东晋时),印度本土佛教之灭亡则在西历第十二世纪之末(南宋时),历时之久约八百年。其间学说嬗变,初后又颇不同。其初二百馀年派别纷纭,显密异趣,大变昔来学说一贯之面目,可谓之分化时期。其后五百馀年大师零落,任运敷衍,绚烂之馀遂归废灭,可谓之衰颓时期。两期师说学风种种不一,次当分节言之。

(一)印度佛学分化时期

印度大乘佛学自龙树、提婆而兴,递至世亲,博大精深,充其极量,尔后传承者通称四大家,俱各擅其一科而未备全体也。其一,传毘昙之学者为安慧。生南印度檀陀迦仑耶长者家,七岁即依世亲受学上座三藏,闻持极广,尤擅对法,多所着述,于世亲着书几无不重疏(以上见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希弗那氏校刊本一○一页)。藏土传其详释《俱舍》,汉土亦谓其合糅《杂集》,盖其于毘昙学独有所得已。安慧一传弟子为月官,东印王族毘舍沙伽之子,幼从某闍黎受持五戒,后依安慧,纔闻即了,博览逾师。旧传其至那烂陀寺参访月称,月称询以何学,答谓仅知《波腻尼声明》,《百五十赞》,及《真实名称赞》而已。此似谦辞,实则举三本论赅摄一切声明、经、咒,意即无所不悉也。故其后住那烂陀寺中遍造五明诸论,复广弘《十地》、《月灯》、《树严》、《四十华严》、《愣伽》、《般若》五大经,撮义造释,传有千部;其中《二十颂律仪论》及《入三身论》等尤为后世所传诵云。(以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四章,刊本一一五页以下。)安慧再传弟子有宝称,又同出安慧之门广释《俱舍》者有满增,再传有胜友等,其说皆益趋于精审也。

其二,传唯识因明之学者为陈那。

生于南印婆罗门族,于犊子部出家,后侍世亲讲席,闻一切大小三藏,相传持经达五百种无不融和云。继在那烂陀寺屡伏外道,为诸僧众主讲经论,广事着述,不下百部。退居以后,在欧提毘舍澄修静虑,并从自着唯识因明诸籍编辑剪裁以为《集量论》,遂集此学之大成(以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刊本一○二页以下)。陈那一传弟子为护法,亦南印度人,为婆塞时即通晓内外宗义之概,后至摩竭陀从陈那学,又听受三藏诸分,辨解自在,纵横无碍。继住金刚宝座三十馀年,讲说注疏,尤以依唯识宗义解释中观《四百论》之作最为着称(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刊本一二三页以下)。陈那再传弟子法称,生于南印鸠陀摩尼国,后至摩竭陀从护法出家,善解三藏,谙诵经咒凡五百部。又听诸因明论意有未惬,乃改从陈那弟子自在军受《集量论》,创闻即解,与师相埒,及乎覆按解等陈那,三复而后自在军未审陈那原意而谬解者,一一瞭然如示诸掌。于是请于其师为《集量》作释,详略反复凡有七论《量释论》、《量决定论》《正理一*论》、《因论一*论》、《观相属论》、《论议正理论》、《成他相续论》。制作既竣而时人多误解,因使其弟子帝释慧释之,凡三易稿而后当意(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六章,刊本一三四页以下)。唯识因明之学盖至此而达极峰矣。

其三,传律学者为德光。

生于摩偷罗婆罗门族,幼通吠陀及诸论,出家后从世亲学,复淹贯三藏,于各部律论尤有心得,时称谙习十万律藏。后住摩偷罗之阿伽罗弗利伽蓝,共住比丘达于千数,莫不律仪清净,彷佛昔时罗汉守护教法之规模云(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刊本一○○页)。德光宏律,着有《律经》,以通释《毘奈耶》要义,复注说一切有部《戒本》,解其条文,后起诸家莫不禀承于此也。

其四,传般若学者为解脱军。生于中印南印接壤之日婆罗国附近,初于鸡中胤部出家,后改宗大乘,来世亲侧听习《般若》。于诸本经圆满摄受,然犹未通论议,因乞其义于僧护而后畅达(一说自得其义,无所师承)。又此师尝修般若观行,于经本文与《现观庄严释论》不尽合符,颇滋疑式,旋得梦慈氏嘱往婆罗奈斯,翌晨果往,则值优婆塞寂铠斋僧,遂获见其从南方请来之《般若》,二万颂而分八品,全与《现观》论释相应。于是杂糅经论,畅演无自性而为注释,盖自《现观庄严》流传以来此为创举,故后世学者无不以为遵依也(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刊本一○七页以下)。

(附注)解脱军释《般若经》取无自性之说,故中观家亦以其为僧护之嫡传,然所阐扬之《现观庄严论》,则瑜伽祖师慈氏之作也。汉土旧传慈氏五论,有《金刚般若论颂》而不说《现观庄严》藏土传说与此相反。盖《庄严论》所释经文原非北印流传之本,或即与经本先存诸南方而后宏传各地,汉土传慈氏之学较早,故不及知之矣。晚代师子贤重宏《现观庄严》,叙其传承,以为无着亲从慈氏得闻造此论释,爰及世亲亦申注解,解脱军禀承于后复随意疏文,犹病未备云云。是则以解脱军传世亲般若之学,较当理矣。

世亲门下学系繁多,大抵如上。然在当时复有学者直承龙树而别树一帜者,则以提婆为初传,龙友再传,僧护三传,至此又分两家。其一为佛护,生于南印呾婆罗国内,出家博学,从僧护受龙树宗义,修习专精遂得胜智。后住南印呾特弗利伽蓝,广诸说法,并于龙树提婆着书多所注释;其最着称之作为依据《无畏论》而成之《中观论释》。其弟子为莲华觉,再传而为月称,乃大宏其说。(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刊本一○五页以下。)其二为清辨,亦生于南印摩赖耶罗王族,出家后至中印从僧护学,后仍宏法而南。佛护既没,清辨览其遗制以为未当,辄事破斥别制新疏,即著名之《般若灯论》也。其道既行,徒众繁盛,常有比丘千数相随,传播声气遥非佛护之徒所及。故在月称之先,尝为中观一时之宗焉。(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刊本一○五页以下。)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