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辞赋,文化学赋史名词,是文学史阶段——三国魏晋文学中的特定阶段——“建安文学”的属种。建安时期是赋学观念的转折期,建安赋论重视赋的艺术功用、强调赋的抒情特征。表现形式——建安文人主张对汉赋的“华丽”进行批判继承;题材选择,则要求在广阔的现实生活中拓宽选材领域。“魏晋南北朝”文学“编”中,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与“三曹”的文学成就,均凸现为“建安风骨”。而“建安辞赋风骨”则继承了“汉赋风骨”,后世合称“汉魏风骨”(其中“魏”字,当包含“建安辞赋”)。“在中国辞赋文学史上,建安辞赋是一个承上启下,向骈文繁荣的过渡时期。”(王泽生语)。
王海青《略论建安辞赋观的转变》中说:“建安时期辞赋观的转捩,是时代环境和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赋体文学的发展史上,建安是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也是重要的转折时期。汉代的赋论主要以诗的美刺讽谏说为依据,强调辞赋的社会政治功用,缺乏对赋的独立审美价值的重视。建安时期 ,赋论从对赋的外在功用的重视转向了对其内部规律的探讨,建安文人开始把辞赋作为独立的对象来思考,赋学观念的发展进入了自觉时代。汉代是辞赋创作的鼎盛期,辞赋创作理论的总结及对赋家赋作的评论,也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代赋论,主要以儒家诗教的美刺说为依据。西汉淮南王刘安肯定《离骚》,是因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
【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键词】:建安;辞赋观;转变
【类号】:I207.22
【DOI】:cnki:ISSN:1003-4145.0.2004-04-019
建安时期,辞赋的创作仍然在继续发展,但创作中心则逐渐转移到了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创作的高潮。赋在本期仍颇兴盛,许多优秀诗人同时也是重要的赋作者,并产生了不少佳篇。“建安风骨”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特征。建安赋作繁荣:①建安赋作繁荣的原因。动乱,亲历艰苦,经桎已破,建功之机,当权者鼓励。②《洛神赋》艺术成就;“‘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描摹神态,点染气质情思。词语极璀璨美艳,用情殊深。如诗如画。创造了许多美丽的意象,深远地影响了后代文学的意象创造。”(引用网络资料)。
建安辞赋特点:
1、有一个自觉主动进行辞赋创作的作者群。
2、由于思想较自由,题材更广泛。
3、其抒情性进一步加强。
4、形式方面,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变化的开端。讲求辞藻和形式工齐之美。
5、抒情性趋于强化。写人写物,抒情要素。如: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
6、其基本表现是:“两汉盛行的那种以铺写京都宫殿苑囿田猎等为主的体物大赋,逐渐为抒情小赋所取代,并在形式上出现了骈化的趋势。”(引用)。
建安时期,辞赋创作普遍,今存建安赋有150多篇,超过今存两汉辞赋总数。“曹植一人就占了50多篇。建安辞赋中绝大部分是篇幅较短的小赋,它们在内容上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题材有所扩大。”(引用网络资料)。“三曹”、“七子”等则跳出了两汉窠臼,把赋从“极声貌以穷文”(《文心雕龙·诠赋》)拉向现实。王粲《浮淮赋》、阮□《纪征赋》、徐□《西征赋》、陈琳《武军赋》、曹丕《临涡赋》等。曹植的辞赋,前期所作多篇幅短小,咏物赋多,数量也大。真正代表曹植艺术成就的是后期巨作《洛神赋》,堪称经典。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体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建安辞赋风骨”的形成。“建安风骨”是对建安美学风范概括,是作品内在生气、感染力、及语言表达的简炼刚健风貌。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称之为“汉魏风骨”(也即“建安风骨”)。曹氏父子及其文学创作。建安时期,曹氏一门堪称文学世家,沈约、王僧虔、钟嵘将他们并称为“魏氏三祖”。曹植:植字子建,曹丕之弟,后世称陈思王。建安作家中,其留存作品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后世评价最高。钟嵘称“建安之杰”,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余一斗,天下人共一斗”。曹植是个悲剧人物。曹植辞赋、散文四十余篇。
1、士大夫文化形态与文学发展。士大夫阶层掌握文化权力、主导文学潮流是最重要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的精神状态对一代文学的品质产生决定性影响。曹植:“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曹植《与杨德祖书》)。“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的观点,概括了建安文学指归。士大夫的文化追求对文学的兴衰起重要作用。从东汉以来,形成了门阀政治与门阀文化。
2、文学集团的活动对文学的影响。“建安魏晋两朝文学集团”——以曹操为领袖、以曹丕曹植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以阮籍嵇康为核心的“竹林七贤”、贾谧“二十四友”、王萧子良“竟陵八友”、昭明太子文学集团、萧纲文人集团等等。建安文学集团的辞赋审美风尚浓重。建安文学集团,亦命题创作:曹操作《登台赋》命诸子同作。建安始,文人雅集成为文人集团核心活动。邺下文人集团:王粲《登楼赋》、而曹植《洛神赋》。“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文心雕龙·明诗》)。文集编纂是辞赋文学集团的成就之一。
3、赋体文学的发展与影响。赋体文学,变化重大,与汉大赋迥然,但沿袭两汉题材。“情志赋”涌现,如曹丕的《感离赋》、曹植的《离思赋》等等,为后世《恨赋》、《别赋》的滥觞。邺下文人改造,赋达意提高成个人情感形式。“体物、陈事”总结了赋的题材,赋实际是对客体化的对象进行描写的文体。“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辞赋抒情化,存在向诗歌靠拢的倾向。辞赋骈俪,首先推动了散文的骈化。
4、赋从“润色鸿业”到“绮丽”体物抒情,同趣表现,辞赋文学创作目的在转变。邺下文人集团创作风貌:时曹操势力的大本营在邺城,文人主要活动于此,故称“邺下文人集团”。邺下文人集团的最后形成,始于建安十三年,建安末期“七子”等重要文士相继去世,邺下风流宣告结束。其辞赋有着真正的“建安风骨”精髓。同题创作行为方式新变,曹丕《玛瑙勒赋》,“命陈琳、王璨并作”;陈琳和王璨都有《神女赋》。文思快,成为“建安才子”的重要标志。文人赋增加,题材显著变化。王粲早年赋作较少,归曹后他的赋作多达二十余篇。陈琳流传下来十篇赋作中,归曹后所作占八篇。赋作趋于纤小,“润色鸿业”很少,除曹操出征赋外,取材上多物饰。体制大多短小,咏物赋占绝对优势,出征赋也很多,比两汉更丰富。“登高而赋,可以为大夫。”王璨的《登楼赋》是汉魏之际抒情小赋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