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宁白糖蒸馍以上等白面为原料,与一般糖蒸馍不同的是不用纯碱,在适当气温下自然培殖酵素,既保持了面的清香,又因发酵而自发产生了纯正曲香。所以,生产出来的蒸馍,色白如银,酥散绵软,鲜香回甜。过去加桂花汁,还有淡淡桂花香味。 熟食:香甜绵软,久嚼不粘;冷食:酥散甜爽。保宁白糖蒸馍耐贮耐运,久存不坏,夏季可放十天,冬季可存半年而不变质走味,用作旅途食品最为适宜。即使坚硬如石,回笼再蒸,与新鲜蒸馍无异。所以,老人、小孩都很喜欢。不少人早餐、夜宵都以蒸馍为食。大画家丰子恺在阆中办画展时,最爱吃阆中的蒸馍油茶,写诗赞道:“锦屏山下客留连,蒸馍油茶胜绮莲”。
制作材料
主料:玉米面(黄)500克。
辅料:小麦面粉150克,白芝麻50克,白菜100克,花生仁(生)150克,酵母10克,泡打粉15克。制作做法
1. 将玉米粉、面粉放入盆内加水糖、干酵母、泡打粉、适量清不揉和成玉米面团;
2. 下节了包入水糖馅做成圆球形,外包上菜叶微按扁放入笼内蒸熟即成。制作要诀
1. 在制作水糖馅时,各种辅料都不能多,过多会使馅心失去水糖本身的风味特色;
2. 所以辅料应按糖馅的要求稍加补充,以便增加馅心的口感;
3. 水糖馅:将红糖切细,拌入炒香的白芝麻、面粉、花生颗粒各少许揉和而成。
保宁蒸馍既无中式馒头的碱涩味,也无西式面包的微酸味。1912年,获巴拿马国际博展会银质奖章。1990年,四川评出22种省级名小吃,保宁白糖蒸馍金榜题名。[2]
锦屏山下客留连,蒸馍油茶胜绮筵。
他日五湖寻范蠡,夜船剪烛话当年。
这是我国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1944年在阆中开画展,书赠阆中友人蒋阆仙的诗,夸赞了间中名小吃白糖蒸馍和油茶。
保宁蒸馍是清代乾隆时,阆中回民哈公奎创制的一种名小食。它无中式馒头的碱涩味,也无西式面包的微酸味。
1926年(民国15年)修《阆中县志》载:“川中之麦皆花于夜,邑中之麦有独花于午者,故其面特佳。旧志云:面惟保宁最知名。取南麦碾细,用重箩筛之,白如干雪,蒸为馒首,名曰蒸馍。远行者携至千余里外,虽外霉内燥,去其霉,以水浸之,纵隔数月,蒸之移时,而色香如故。”
截止2009年,保宁白糖蒸馍生产厂家很多。但以阆中蒸馍厂生产的为正宗。在继承传统工艺基础上,改用合面机和,蒸气蒸,质量、产量更高,日产一万七、八千个。除大量生产的长形,四角微翘的船形小蒸馍外,还生产各种形状的工艺美术蒸馍。如“二龙戏珠”、“吉庆鲤鱼”、“塔形寿桃”、“飞禽走兽”等。 阆中蒸馍厂生产的蒸馍,有“阆中蒸馍厂出品”的红色菱形标记。假牌蒸馍用糖精,吃起来发粘,有糖精味,吃下去发渴。如果回笼再蒸,脱皮发酵,隔日即变质。购买者不可不注意。
有谁见过:水煮、油炸、咖啡泡,蒸馍都不散、不垮?在阆中享有盛誉的传统食品———保宁蒸馍就是这样。保宁蒸馍系清乾隆时阆中糕点师哈公奎所创制,其制作工艺与其它同类食品制作方法迥然不同,取特面为原料,用酵母发酵而不用碱,加白糖、桂花做成的,其味香甜,色白如雪,口感绵软,热吃不粘牙,冷吃口酥爽,耐运耐存,冬天放3个月,夏天放7天,春秋放1个月,其色不变、其味不败。回笼再蒸,与鲜馍无异。在阆中蒸馍中,阆中市蒸馍厂生产的保宁牌蒸馍的质量最为上乘。因生产保宁蒸馍需特殊的水质,保宁蒸馍只能在阆中生产。保宁蒸馍以前几乎没有主动离开过阆中。外地人出差阆中总要捎上一两袋保宁蒸馍回家,与家人共享,可不几日吃完后,如再想吃就只有再往阆中跑一趟。目前,阆中方面正在为保宁蒸馍办理绿色标志、数码标志、食品进出口权等,保宁蒸馍计划在2002年下半年上网销售,到成都、重庆等大城市做大市场,还要把保宁蒸馍送至成都双流机场,用飞机把蒸馍运往上海、深圳销售。
一个小小的蒸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起眼。然而,你别小看它,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蒸馍竟成了阆中市的一项大产业。“五一”黄金周期间,保宁牌蒸馍成了游客们争相购买的抢手货,日平均销售蒸馍达20多万个,日平均营业额达5万元。
据了解,今年1月至4月,保宁蒸馍制作共用面粉560吨,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实现利税31万元。到年底,阆中保宁蒸馍将“吞进”面粉1700吨,实现销售收入1400万元,创利税100万元。同时,阆中保宁蒸馍厂走“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与2000多农户签订了5000亩小麦保护价收购合同,农民手持订单种粮心里踏实了许多,实现了企业与农民“双赢”。
保宁蒸馍制作工艺从唐代延续至今,且与其它同类食品制作方法不同,成为享有盛誉的地方传统食品。保宁蒸馍以色泽洁白、口感柔和绵软、味香甜醇正而出名。在成、渝两地的大型超市都有保宁蒸馍出售。该产品与阆中“保宁醋”、“张飞牛肉”齐名,是阆中旅游产业链的延伸。
6月3日,在阆中市房地产交易执法大队工作的退伍老兵张辉对笔者说。
“地震发生以后,我天天都看电视关注灾区,16日晚上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我们原来的海军陆战队在绵竹抗灾的场面!”当张辉看到战士们为了救援受灾群众吃不上饭的镜头时,他深深地被感染了。
他想起了阆中有名的保宁蒸馍保存时间长、给抗灾一线的战友送蒸馍这一想法,得到了在阆中市劳动部门工作的战友的支持。他们在厂家的帮助下,采取加增氧剂、进行真空包装的办法,延长保质的时间,且便于长途运输和保存,两人每人出资2000元,购买了7000多个蒸馍。
张辉和战友的想法得到了阆中市民政局的支持,为他们开出了特别通行证,单位派出专车送往绵竹。5月17日下午,在余震和拥挤的车流人海中,他们艰难前行,一路上的灾区惨景让张辉感觉到灾区的人民实在是太苦了。通过一路打听和询问,他们终于找到了在东北镇抗灾的老部队。说明来意后,在帐篷中办公的军务处长接待了他们,当听说这是阆中的名特小吃、便于携带后,军务处长亲自尝了一个蒸馍,感觉适合战士们携带,于是现场决定,第二天进山救援战士的干粮就是阆中的保宁蒸馍。不一会儿,这7000多个保宁蒸馍就分发到各连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