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区

集美区

中文名 集美区
外文名 JimeiDistrict
别名 集美半岛、浔尾、尽尾、秦美
地理位置 福建省南部厦门市
气候类型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下辖地区 2个镇、4个街、47个社区居委会、21个行政村辖
行政代码 350211
方言 闽南语厦门话-闽台片
邮政编码 361021
地理坐标 东经117°57′~18°04′、北纬24°25′~24°26′
政府驻地 厦门市集美区岑东路168号
地区生产总值 876.00亿元(2021年)
区委书记 胡旭彬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集美区历史上分属同安县西境和海澄县(县城驻地今漳州龙海海澄镇)三都。

集美区在厦门位置图集美区在厦门位置图同安最大的河流是东溪,[12]由石浔自然村出海,再向南的一段海峡,称浔江。集美是浔江西岸的末尾 ,大陆的尽处 ,因此原先人们称它为 “浔尾”、 “尽尾”。 明朝天启年间 当地村民 陈文瑞 告老返乡,改为“集美”,厦门话中“浔尾”、 “尽尾”和“集美”,音基本同 ,但不通行。

到民国二年后, 当地人著名华侨 、爱乡老人陈嘉庚回国后逐渐闻名福建等,因此 “集美” 逐渐驰名海内外,于是“浔尾”、 “尽尾”名称逐渐 为 “集美”所代替。

1950年 实行以区辖乡,为海澄县第四区,区公所辖2个乡。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晋安县置同安县,当年撤销,直到600多年后才再次设县建制:

五代十国 :闽国龙启元年(西元933年),同安县置县,包括今厦门市、同安县、金门县及龙海部分。[13]

光启元年(885年),淮南光州刺史王绪渡江陷漳州,为王潮所杀。王潮遣王审知引兵围泉州拔之,王潮遂据有漳泉之地。

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升为刺史,至947年,南唐并吞闽国,同安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2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安为其治地,

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同安县大同场为其辖地。

南唐保大七年(949年)南唐以漳、泉置清源节度使。

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今泉州、莆田、漳州、厦门)。

963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同安县属平海军。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上表纳土于宋, 同安县始随平海军纳入宋土。同年,宋复平海军为泉州。宋属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

明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筑“厦门城”。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5 年)在 同安县 绥德乡 嘉禾里 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清代开始,同安县隶属福建兴泉永道,清代雍正前,道署驻地在兴化府(今莆田市),雍正中期迁移至泉州府晋江县,康熙九年四月,西元1670年恢复置兴泉道,领兴化、泉州二府(《圣祖实录》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从兴泉道管辖下设台厦兵备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海防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徙兴泉道道治于泉州府属同安县(《世宗实录》卷五十三)。雍正五年(1727年)起属于兴泉永道,兴泉永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永春州、大田县,道署自泉州晋江县再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撤府,兴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国3年改名厦门道,仍然管辖厦门、莆田、泉州和大田县。 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4月28日,思明县政府正式成立,隶属福建军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大田县)。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市,同安县和厦门市隶属兴泉省 ,兴泉省辖今泉州、莆田、厦门特别市。翌年1月“闽变”失败后,厦门特别市政府和兴泉省随之撤销,厦门恢复思明县建制,与同安县均属福建省政府直辖。

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

民国23年1月,十九路军“福建事变”失败。2月,在福建 仙游县城设立行政专员第四督察区公署,辖莆田、仙游、永春、德化、大田、惠安6县。翌年秋,专署由仙游县城迁到同安县。直至民国38年,同安县和思明县两县均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民国25年,第五行政督查专区并入第四行政督查专区(今莆田、永春、德化、大田、惠安县),原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夏明刚继任新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 , 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今泉州、莆田、厦门),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厦门岛沦陷,同安县仍隶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27年(1938年)5月厦门沦陷。6月,福建省政府迁往永安后,对行政公署驻地及特种区作了调整。

民国27年5月,四区公署驻地从同安移至永春;

1945年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恢复厦门市政府建制,直属福建省政府管辖。民国32年开始,1943年国民政府福建省政府下令撤区建乡设保,进行乡镇并编。

1949年9月隶属于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晋江县,管辖泉州、莆田、厦门。

1950年7月,同安县改属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晋江县,管辖泉州、莆田、同安县,后改名为晋江专区,驻地仍然为晋江县。

1955年 第四区改名海沧区,辖境不变。

集美区集美区

1956年07月 海沧区并乡,设海沧、囷瑶、锦里、石塘、新垵等5乡。

1958年04月 撤区并乡,设海沧乡和新垵乡2个乡。

1953年11月 原属同安县的集美乡划入厦门市,建制改为镇。

1957年05月 同安县又划出灌口区1个镇、12个乡入厦门市。厦门市人民政府将灌口区、集美镇和厦门岛内的禾山区合并,成立郊区,政区面积443.41平方公里。

1958年10月,同安县从晋江专区划出改隶于厦门。

1970年8月,再划归晋江地区。

1973年9月,归隶厦门市至今。

1958年08月 原属海澄县(今龙海市)的海沧和新垵两个乡划归厦门市郊区,郊区面积扩大为513.75平方公里。

厦门市集美区空间布局规划图厦门市集美区空间布局规划图1964年04月 设杏林镇,连同杏林公社划归郊区管辖。此时,郊区辖集美、杏林2个镇和前线(禾山)、灌口、杏林、东孚、海沧、后溪6个公社。

1978年09月01日 杏林镇和杏林公社从郊区划出,建立杏林区。郊区辖1个镇5个公社。

1984年10月 郊区各人民公社先后改为乡、镇,大队改为行政村,设村民委员会。

1986年03月30日 禾山乡的吕厝、莲坂2个村改隶开元区。

1987年8月,从厦门市郊区划出禾山乡,更名为集美区。

1991年 东孚、后溪2个乡改为镇建制。集美镇撤销原第一、二、三居委会,设11个居委会。

1989年5月和1992年12月,相继设立非正式两个行政区划的: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规划总面积为32平方公里,是西出厦门港的一个重要平台。

1995年 全区面积358.36平方公里,辖5个镇、17个居委会、56个村委会。

1997年,集美镇面积2.9平方千米,人口2.2万,辖岑东、岑西、岑郭、尚南、浔江、盛光、福南、钟楼、海通、义顶、文学11个居委会。

2000年,集美镇改名集美街道。

1997年 区面积227平方千米,人口9万,辖3镇,区政府驻集美镇。

集美区集美区2000年初,集美区辖3个镇。2000年末,撤销集美镇,设立集美街道办事处;从后溪镇划出浒井、孙厝、叶厝、凤林美4个居委会和东安、兑山2个村,设立侨英街道办事处。集美区辖2街道2镇:集美街道、侨英街道、灌口镇、后溪镇。

2003年04月26日国务院批准:将厦门市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厦门市集美区管辖。集美区辖3个街道、3个镇:集美街道、侨英街道、杏林街道、灌口镇、后溪镇、杏林镇。。

2004年09月2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文[2004]291号)批复同意厦门市集美区撤销杏林镇设立杏滨街道办事处并调整杏林、杏滨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

(1)撤销杏林镇,设立杏滨街道办事处。

(2)设立杏滨街道办事处后从杏林街道办事处划出日升、三秀、杏堤3个社区归杏滨街道办事处管辖,从杏滨街道办事处划出西亭、内林、杏林、高浦4个行政村归杏林街道办事处管辖。

(3)行政区划调整后,杏林街道办事处辖宁宝、纺织、曾营3个社区和西亭、内林、杏林、高浦4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杏林南路33号。杏滨街道办事处辖日升、三秀、杏堤3个社区和锦园、前场、西滨、马銮4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杏林南路12号。集美区辖2镇4街,即灌口镇、后溪镇、集美街道、杏林街道、侨英街道、杏滨街道,共30个行政村、22个社区。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集美区下辖2个镇、4个街道、2个农场、1个猪场、1个林场。[14]

区划详情

4个街道:集美街道、侨英街道、杏林街道、杏滨街道。

2个镇:灌口镇、后溪镇、

2个农场:第二农场、天马华侨农场。

1个林场:坂头防护林场。

1个猪场:省天马种猪场。[14]

名称 下辖
侨英街道 下辖6个社区(浒井社区、叶厝社区、凤林美社区、孙厝社区、东安社区、兑山社区)
杏滨街道 下辖8个社区(锦鹤社区、日东社区、三秀社区、马銮社区、西滨社区、前场社区、锦园社区、康城社区)
集美街道 下辖5个社区(银亭社区、岑东社区、岑西社区、浔江社区、盛光社区)
杏林街道 下辖8个社区(宁宝社区、纺织社区、曾营社区、杏北社区、高浦社区、杏林社区、西亭社区、内林社区)
灌口镇 下辖6个社区12个村(第一社区、第二社区、铁山社区、双乐社区、黄庄社区、上头亭社区、李林村、东辉村、陈井村、上塘村、顶许村、三社村、田头村、坑内村、深青村、浦林村、双岭村、井城村)
后溪镇 下辖3个区9个村(新村社区、英村社区、三兴社区、前进村、溪西村、后溪村、仑上村、崎沟村、后垵村、东宅村、岩内村、黄地村)

自然环境

名称 下辖
侨英街道 下辖6个社区(浒井社区、叶厝社区、凤林美社区、孙厝社区、东安社区、兑山社区)
杏滨街道 下辖8个社区(锦鹤社区、日东社区、三秀社区、马銮社区、西滨社区、前场社区、锦园社区、康城社区)
集美街道 下辖5个社区(银亭社区、岑东社区、岑西社区、浔江社区、盛光社区)
杏林街道 下辖8个社区(宁宝社区、纺织社区、曾营社区、杏北社区、高浦社区、杏林社区、西亭社区、内林社区)
灌口镇 下辖6个社区12个村(第一社区、第二社区、铁山社区、双乐社区、黄庄社区、上头亭社区、李林村、东辉村、陈井村、上塘村、顶许村、三社村、田头村、坑内村、深青村、浦林村、双岭村、井城村)
后溪镇 下辖3个区9个村(新村社区、英村社区、三兴社区、前进村、溪西村、后溪村、仑上村、崎沟村、后垵村、东宅村、岩内村、黄地村)

人口

集美区集美区集美区,位于福建省厦门半岛西北面,居闽南金三角中心地段,地处东经117°57′—118°04′,北纬24°25′—24°26′,[15]西北与漳州长泰县交界,东北与同安区接壤,西南与海沧区毗邻,东望翔安区,东南由厦门大桥及高集海堤连接厦门半岛,海岸线长约60千米。福厦、厦漳高速公路,鹰厦铁路,319国道、324国道过境,距厦门高崎机场5千米。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河流、水渠、水库点缀其间,海岸线长约60公里。四季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温21℃,年降水量1100毫米。

政治

集美先辈移居海外的历史可追溯到元末明初,迄今海外侨胞六万多人。

2021年,全区常住人口 107.8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90.3%。人口出生率 14.81‰,人口死亡率2.24‰,人口自然增长率12.57‰,比上年下降 1.51 个千分点。

2021年,全区户籍人口 42.76 万人,流动人口72.60 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 15.1%。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分别为 206349 人和 221245 人,性别比为93.3(女性为100)。[8]

经济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区委书记 
胡旭彬[10]
区委副书记
倪杰[10][16]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副区长、代理区长 倪杰[11]
副区长 肖峰、张达、林伟艺、郑小妍、苏克、李俊勇[17]、杨晓峰[18]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张剑鸣[17]
副主任 石扬、陈小强、邱晓晖、丁加生、苏群明[17]

综合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区委书记 
胡旭彬[10]
区委副书记
倪杰[10][16]

第一产业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副区长、代理区长 倪杰[11]
副区长 肖峰、张达、林伟艺、郑小妍、苏克、李俊勇[17]、杨晓峰[18]

第二产业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张剑鸣[17]
副主任 石扬、陈小强、邱晓晖、丁加生、苏群明[17]

第三产业

交通

202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876.00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5亿元,比上年增长 4.6%;第二产业增加值448.41 亿元,增长 8.3%;第三产业增加值 424.24 亿元,增长5.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0.4:51.2:48.4。

112021年,全区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148.79 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 47.53 亿元,增长18.4%。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实现税收收入27.32 亿元,下降11.3%,其中增值税 8.73 亿元,增长 9.1%;企业所得税4.36亿元,增长 3.8%;个人所得税 1.85 亿元,下降33.7%;土地增值税8.82 亿元,下降 28.5%。

2021年,全年财政支出 84.65 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教育支出 25.60 亿元,增长 20.1 %;科学技术支出2.79 亿元,增长 1.3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 13.44 亿元,下降13.5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7.56 亿元,增长27.9 %;卫生健康支出7.91亿元,增长 51.2 %。[8]

社会

2021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7.58 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 4.8 亿元,增长4.3 %;林业产值0.005亿元,下降 69.5 %;牧业产值 9.02 亿元,增长9.6%;渔业产值0.3亿元,增长 2.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7 亿元,增长3.9%。

2021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4.4 万亩,比上年增长5.7%。粮食播种面积 0.32 万亩,增长 6%,粮食总产量0.13 万吨,增长 6%;蔬菜播种面积 3.1 万亩,增长6.1%,蔬菜总产量5.1万吨,增长 6.7%;水果总产量2.98 万吨,增长0.8%。肉类总产量 0.15 万吨,下降 9.2%;蛋品总产量737 吨,下降14.7%;乳品总产量 157 吨,增长 21%。年末家禽存栏数39万只,下降 14.4%,家禽累计出栏数101 万只,下降11.4%。[8]

文化科教

集美区集美区(3)经济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逐步向内外销并重转变。机械行业集聚效应不断扩大,产值突破200亿元,金龙礼宾车、金龙轻客、玉柴一期、松芝空调等15个项目顺利投产,厦工20家配套企业顺利建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32个项目列入国家级、市级科技计划,31家企业新认定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57个科研项目成功对接,总投资额6.12亿元。新增中国名牌产品企业1家、福建名牌产品企业20家、厦门优质品牌企业7家;新增10件省级著名商标、13件市级著名商标。内资企业发展上新水平,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6.53%,同比增长16.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幅12.11个百分点。工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52家,引进了新乘钨钢、三达科技、银华机械等一批符合产业导向、行业带动明显的项目,宝德立光电、晖耀光电、多科莫太阳能等35个项目抓紧投建。

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561 家,全年实现增加值323.11亿元,比上年增长 14.2%,实现工业总产值1290.31亿元,增长 14.5%。亿元以上企业 195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17.80亿元,增长 15.7%。其中十亿元以上企业25 家,实现产值669.04 亿元,增长 21.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1.9%,支撑作用明显。前三大行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合计实现产值525.86亿元,增长 1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131.96亿元,产销率为 87.7%。出口交货值412.59 亿元,增长16.3%。

2021年,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0.88亿元,比上年下降 8.1%,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91.92 亿元,增长 4.6 %,其中建筑工程产值 473.59 亿元,增长3.8 %;安装工程产值 11.04 亿元,增长 230.0%。当年建筑业企业新签合同额 436.95 亿元,增长 15.0%。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30万平方米,下降 9.6%。[8]

医疗卫生

固定资产投资

11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4.4%。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增长 18.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0%。

2021年,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53.2%,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下降 4.0 %。工业投资增长 18.8%,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4.4%。社会事业投资增长 22.9%。

202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28.7%,其中,住宅投资81.05 亿元,下降 36.7%;办公楼投资14.28 亿元,下降29.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 19.30 亿元,下降6.8%。全区房地产房屋施工面积 579.59 万平方米,下降8.4%;房屋新开工面积97.33万平方米,下降 17.9%。

国内贸易

2021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02 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143.15 亿元,增长20.9%,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6%;限额以下单位实现零售额 81.87 亿元,增长10.0%。全年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 135.15 亿元,增长 21.1 %,零售额超亿元的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有 27 家,实现零售额116 亿元,增长29.8%;零售额超千万元的住宿餐饮企业有19 家,实现零售额7.1亿元,增长 20.0%。

2021年,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 70.44 亿元,比上年增长21.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 44.74 亿元,增长33.4%;粮油食品烟酒饮料类零售额 3.26 亿元,下降 14.8%;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3.07亿元,增长 22.2%;通讯器材类零售额1.49 亿元,下降23.5%;日用品类零售额 4.29 亿元,下降4.4 %;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 1.24 亿元,增长 5536.9%;金银珠宝类零售额0.1亿元,增长 71.1%;化妆品类零售额0.38 亿元,增长21%。

服务业

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03 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97.3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3%。其中,亿元以上企业54家,与上年比多 15 家,实现营业收入145.30 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 25 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4.54亿元,占服务业总营业收入 17.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89.59 亿元、27.59 亿元、4.83 亿元、13.77亿元和9.64 亿元,分别增长 15.4%、32.0%、31.2%、25.6%和37.8%。

旅游

2021年,全年共接待游客 1361.92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5%,实现旅游收入 82.21 亿元,增长44.8%。其中旅游景区917.24万人次,增长 69.2%,宾馆酒店接待游客444.7 万人次,增长 18.0%。全年酒店平均住宿率60.3%。

对外经济

2021年,全年新增外资项目 89 个,增资项目32 个,减资项目7个,合同利用外资 20.4 亿元,比上年下降35.4%;实际利用外资 17.43 亿元,比上年增长14.8%。[8]

台商投资区

集美区内有杏林、集美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分别于1989年5月和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享受厦门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2003年行政区划调整时两个台商投资区予以保留。在台商投资区20年开发建设中,集美区人民抓住机遇,以“开明、守信、竞争、开拓、奉献”的特区精神,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成功开发了集美北部工业区、杏北工业区、灌南工业区、中亚工业城、杏南工业区等。

体育事业

集美区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厦门大桥、集美大桥、杏林公铁大桥、厦集海堤三桥一堤使集美与厦门本岛直接贯通。新建的厦门火车站位于集美后溪镇,是福建省最大的现代化铁路客货枢纽。鹰厦铁路、福厦铁路、厦深铁路、龙厦铁路、厦漳泉高速公路、319国道、324国道均贯穿集美。区政府所在地的“集美学村”距高崎火车货运站3公里、高崎国际机场5公里、东渡港10公里、海沧港15公里、和平客运码头13公里。

通讯

集美区的通讯网络健全,电话、电报、数据传输、图文传真和国内邮政特快专递,可通世界各地。

有线电视

集美区有线电视网络基础较好,地下光纤铺设完备,有线电视服务及时到位。

供水

集美区自来水供应系统完善,水资源丰富,供给充裕,全区日供水量23万吨以上。

供电

集美区境内建有220KV枢纽变电站两座、110KV双回路变电站四座,电源充裕。

供气

集美北部工业区有德国客商投资的林德气体(厦门)有限公司,可生产各种工业气体,能满足各类工业企业用气需求。日供2.5万立方米的液化气空混站坐落于集美北部商住区。

污水处理

集美区建有两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7.5万吨,总设计能力达日处理21万吨。

政府服务

集美区政府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一流的服务,强化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有集美形象意识,大力营造“亲商、安商、重商”社会氛围,专门建立了为投资者服务的机构:

1、政府行政服务大厅:

由各行政主管部门派驻,在办理投资项目及有关事项审批时,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次性告知,专人负责,全程跟踪服务,二次终结,限时办理”的社会服务承诺制度。

2、招商服务中心:

提供投资政策咨询服务,协助投资者进行投资考察、评估及投资项目相关手续的办理。

3、机关效能投诉中心:

受理投资者对机关效能问题的投诉。

民生保障

环境保护

集美历史文化积淀极为丰富,拥有文化中心、影剧院、体育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等良好的文化设施。“学在村中,村在学中”和独具的侨乡文化特色,为投资区的软环境披上了全新霓裳,提升了集美的文化品位和对外影响力,是福建省文化先进区、一级达标文明城区和厦门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区。

集美大学集美大学

集美学村创办至今已有106年历史,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文化底蕴深厚。2003年,厦门市委、政府决定,以集美学村为基础,规划兴建23平方公里的生态文教区,现已汇聚了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等14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了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在校师生20万余人。集美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县区一级行政区域中学校最为集中、拥有学生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集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2021年,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303 所,学年初招生数8.88 万人,在校学生数 31.20 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0所,学年初招生数 3.76 万人,在校学生数12.72 万人;普通中等学校 26 所,学年初招生数 2.47 万人,在校学生数6.96万人;小学 45 所,学年初招生数 1.33 万人,在校学生数7.22万人;幼儿园 221 所,学年初在园人数4.29 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学年初在校学生 110 人。在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中任职的专任教师 17629 人。

2021年,全区各级学校拥有教学及辅助用房325.76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48.65 万平方米,其中普通教室(活动室)113.70万平方米,增加 5.16 万平方米,实验室102.58 万平方米,减少 1.36 万平方米,图书室 28.15 万平方米,增加1.23万平方米。

2021年,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670 家,国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 3 家,科技小巨人企业 58 家,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5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5 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13 家。软件和互联网行业中,省级龙头企业 6 家、未来独角兽企业4 家、省级瞪羚企业 30 家、厦门火炬瞪羚企业 14 家。

2021年,全区累计专利授权量 8706 件,其中发明697 件、实用新型 6348 件、外观设计 1661 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319件。

2021年,全区共有文化馆 1 个,图书馆1 个,街道文化站6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58 个,“24 小时街区自助图书机”15台。图书馆每周开放 54 小时,全年365 天无休开放,为群众免费提供图书借阅、资料查询等服务,馆藏文献资源总量达 38 万册,2021 年共借阅图书45.7 万册次(其中分馆6.7万册次),全年共接待读者 20.3 万人次(其中分馆1 万),开展各类读者活动近 50 场(其中分馆4 场),参加读者1.79万人次。

2021年共举办全区性文化活动39 场,基层文体活动44场,开展“爱心厦门 战‘疫’有我”2021 年集美区战“疫”原创作品展播、云上国庆、云上非遗、云上画展等系列线上云服务24 期。《爱在厦门》《小小身影》等抗疫文艺作品推送至省艺术馆、省音乐家协会、市文联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各级媒体平台展示推广;红色歌舞《唱支山歌给党听》入选央视频;原创战“疫”歌曲《相信厦门》登上学习强国,为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贡献集美文艺力量。[8]

安全生产

2021年,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03 个,其中医院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 个、卫生院2 个、门诊部53 个、妇幼保健机构 1 个、疾控预防控制中心2 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060 人,其中执业医师 1851 人,执业助理医师175人,注册护士 2209 人。医疗机构实有床位2138 张,其中医院2058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80 张。[8]

城乡建设

2021年全区重点开展集美区体育进社区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暨2021 年集美区全民健身运动会、2021 年第四届嘉庚杯高校系列羽毛球赛、厦门马拉松溪流赛 OK Run·集美站等体育赛事。[8]

新农村建设

2021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219 元,比上年增长10.8%,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37051 元,增长14.2%。

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252 元,比上年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37279 元,增长13%。

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00 元,比上年增长12.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33518 元,增长20.4%。

2021年,全年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16540 人,促进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 1967 人。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2278 人,其中本地失业人员培训 2039 人、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576人,开展职工技能培训 19663 人。

2021年新增办理养老退休待遇2660 人、失业保险待遇16809 人、工伤保险待遇 2368 人。至年末,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 41.63 万人、40.52 万人、40.4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 7.9%、8.3%、8.2%。

2021年,全区累计共有城镇低保家庭834 户、1074 次,领取最低生活保障 1138.42 万元。全年累计发放救助补助8680(户)次,发放各类救助补助 3693.11 万元(含低保金),其中残疾人补贴 471.96 万元,护理补贴1715.25 万元。2021 年区慈善、老年福利协会共接收捐赠款 210.5 万元,为辖区累计约5000人次计各类困难群众发放救助227.32 万元。[8]

旅游

2021年,集美区全年空气质量指数呈优的天数达168天、良的天数 193 天、轻度污染 4 天,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达98.9%;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2.48,比上年上升5.1%,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二氧化硫(SO2:0.006mg/m3)同比上升 20%、二氧化氮(NO2:0.018mg/m3)同比上升 20%、一氧化碳(CO:0.6mg/m3)同比下降14.3%、细颗粒物(PM2.5:0.016mg/m3)同比下降5.9%、颗粒物(PM10:0.033mg/m3)同比上升6.5%、臭氧(O3:0.136mg/m3)同比上升 7.9%。

2021年,全区城区建设用地面积 80 平方公里,拥有公园98个,占地面积 454.62 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7.73 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3668 公顷,绿化覆盖率为45.9%;污水集中处理率 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8]

荣誉

2021年,全区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1 起、死亡13 人,比上年分别下降 44.7%、23.5%,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8]

对台发展

杏林湾片区、厦门新站片区、环东海域片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厦门新站、沈海高速扩建、中洲路(一期)进展顺利,福厦铁路、厦深铁路动工建设,英环路、海翔大道隧道口至英村段全线贯通。新城区建设初具规模,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华夏职业学院、工商旅游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

截止到截止到2007年,集美区完成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规划方案,基本建成悦美—筼筜、大学康城及杏北新城锦园居住区(一期)等现代住宅小区,集美滨水小区全面动工,永祥新城等18个安置小区进展顺利,许庄、宝华花园2个安置房竣工并交付使用。投资近3000万元绿化城区道路和改造公园景观,新增绿地12万平方米,营造生态风景林138.4公顷。投入1000多万元增加运力、优化线路,公交车由33辆增至84辆,区内公交线路由6条增至14条;新建农村客运站点11个,首批出租车投入运营。清理废品收购站(场)351家。坚决打击非法占地违法建设,依法拆除违章建筑977起、占地面积41万平方米,新的违法建设得到进一步遏制。

城市管理

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投资1.99亿元建设48个利民项目,重点解决道路畅通、环保治污、美化绿化等问题。完成区域公交规划编制,新增51台公交车辆,开通6条区内公交线路,新建翻建41座公交候车亭;实施公交智能化管理,安装卫星定位报站器和GPS系统,出台服务质量考评办法;落实财政贴补“的士”政策,首批100台出租车顺利投放。交通秩序有新改善,完成“面的”退编善后工作,整治“摩的”“面的”非法营运,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1.1万起。加大违法建设打击力度,建立健全“镇街巡查、部门执法、考核细化、责任倒查”的工作机制,依法拆除违章建设837起、建筑面积22万多平方米。[19]

集美新城

2020年2月10日以来,集美新城片区指挥部根据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和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建设项目开复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坚持“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复工”,防控机制到位,服务协调到位,要素保障到位,确保复工复产成效明显。集美新城已累计复工投资额400万以上项目44个(复工率约96%),新增开工项目1个,其中省市重大重点项目100%复工,复产“三高”企业168家。

集美新城形成软件园三期、机械工业集中区等园区,扩展教育科研、机械制造和软件信息。集美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200家,集美新城逐步形成以机器人及数控技术应用研发平台、教育部“蓝火计划”中国高校(厦门)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科院协同创新体四大创新平台为支撑的创新发展新格局。

软件园三期已成为厦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园区获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称号,现有全国软件百强企业2家、互联网百强企业5家、独角兽企业2家、上市公司24家(其中主板上市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市级众创空间12家,在孵企业及团队数近500家。2019年实现营收246.8亿元,比增40.1%。[20]

厦门机械工业集中区一期、二期已建成并投用,已入驻企业2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73家,主要有金龙客车、厦工机械、建霖工业等企业,2019年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38.34亿元,比增15.9%。机械工业集中区三期所有市政设施及产业配套设施正加快建设。[20]

词条图册

集美区集美新城区集美区集美新城区全面完成30个村(居)新农村建设规划,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500万元。基本完成坑内、顶许、溪西3个市级重点村建设,扎实推进东辉、双岭、铁山等13个区级新农村建设,新建文化活动室6个、篮球场14个,自来水入户率达97.4%,累计建成三位一体清洁楼10座、临时垃圾压缩转运站6座。完成11座小(二)型以上水库安全鉴定,实施小龙潭除险加固工程。

截止到截止到2007年,集美区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民入股集体发展经济项目32个,总投资10.13亿元。完成前场、兑山等19个村(居)异地新建规划,编制灌口、后溪13个村庄建设整治规划。市、区财政投入资金2347.8万元,全面推进深青、上塘等4个市级试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市区财政投入资金2284万元,硬化和改造农村道路42.4千米。首批123户正式搬迁。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371人,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87.3%。启动农村社区试点建设,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全区用于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支出近20亿元,增长125%。教育“对县督导”工作以优异成绩通过市级评估,取得阶段性成果。实施中小学校31个项目的改扩建及配套设施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学率居全市首位。公共卫生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3元提高至30元。

截止到截止到2007年,集美区安排近7000万元对综治、平安治安工作和政法部门“三基”建设的投入,被评为全省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先进区。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顺利通过全省首批平安区复核。重视未成年人安全事故防范,排查整改安全隐患91项。大力整治交通秩序,有序引导599辆营运“面的”全部退出市场;有力打击非法营运微型面包车761台次,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1.5万件。全面实行城镇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和低保家庭子女“两免一补”。投入800多万元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配套,参保人数11.5万人,参保率达93.5%。投入1500多万元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公寓,启动区社会福利中心建设。

乡村振兴

2018年,集美区投入4.36亿元推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花卉、果蔬等生产基地初步成型,果乐园一期休闲农业项目对外营业。完成田头等3个乡村振兴市级示范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示范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展开。启动11条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工程,建成49个交通安全示范村居。全区138个村庄实现截污纳管,55个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出水口水质抽检合格率超过90%。建成25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序时推进,国有农场改革和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完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一次成功率100%,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全省第一。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进一步强化,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53人次。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