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下采煤包括地表水体、含水砂层水体及基岩水体下采煤。在水体下采煤时,既要防止上覆水体中的水或泥砂溃入井下,又要防止因矿井涌水量增大而过分增加矿井排水费用。
(1)水体下采煤着重研究岩层与地表的破坏规律以及可能造成的水力联系,而不考虑地表移动与变形情况。 (2)水体下采煤不仅要考虑到岩层与地表破坏规律,而且要考虑到水体的类型以及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 (3)水体下采煤的主要对策是“隔离”或“疏降”两类方案。前者适用于水量大、补给充分的条件;后者适用于水量小、补给有限的条件。因此,在水体下采煤时,要从安全、经济和煤炭采出率高等方面进行比较,确定合理的开采方案。
在水体下采煤时,各类水体对矿井的威胁程度不同。根据我国水体下采煤的经验。一般有单纯地表水体、单纯松散层水体、单纯基岩含水层水体、地表水和松散层水构成的水体、松散层水和基岩水构成的水体、地表水和基岩水构成的水体以及地表水、松散层水和基岩水构成的水体等几种类型。
根据水文地质特征,可将上覆岩层分为含水层(或透水层)和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两类,前者透水性大,对水体下采煤不利;后者隔水性好,对水体下采煤有利。
地层的结构系指地层内含水层与隔水层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及相互关系。地层的结构可分为单一结构、复合结构、封闭或半封闭结构以及覆盖结构。单一结构的含水层,水体集中,水量大,渗水性强;复合结构的含水层与隔水层互相间隔,水体分散,各含水层在铅直方向上互相阻隔,在水平方向上流动;封闭或半封闭结构,隔水层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储水条件,在铅直与水平方向上的补给是缓慢的和有限的,地下水以静储量为主;覆盖结构,隔水层与煤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地表水与地下水被隔水层阻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