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美国文学史

剑桥美国文学史

品牌 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 萨克文?伯科维奇
外文名 TheCambridgeHistoryOfAmericanLiterature
开本 16
页数 656页
书名 剑桥美国文学史
类别 历史
目录导航

内容简介

批评家的论述   《剑桥美国文学史》对涵盖美国文学所有分支、涉及新兴的和业已确立的种种趋势的广阔范围进行了探讨,其中包括一些学者以及批评家的论述,正是在这些学者以及批评家的努力下,这一领域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文学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者在作品集近三十年来美国文学批评之大成,因此即代表两代学术成就之间存在的分歧讲话,也代表两代学术成就之间保持的连续性发言。叙述部分在书中战友了很大比例,使本书和以前的版本所能做到的相比,对于美国文学史的探讨既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又有了磅礴的气势。与此同时,传统文学批评的声音虽然构成了这些叙述部分的背景,但是这个声音也与形成当代文学研究特色的多样化兴趣共同发挥着作用。 对美国多种文学流派的论述   《剑桥美国文学史》对美国多种文学流派以及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广泛的、跨学科的论述。美国文学材料的扩大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有些作品以前曾被忽视,最近才被重新发掘出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在美国文学材料扩大的同时,这些材料进行研究的方法,无论就其数量还是多样性面言,都在急剧增长。《剑桥美国文学史》中所体现的这个涉及许多方面的学术和批评事业探讨了包括社会、文化、理智以及审美在内的多样性;同时,和以往的论述相比,也显示了一种在文学研究方面更加丰富的权威概念。 对第七卷副标题的解释   《剑桥美国文学史》第七卷的副标题“散文作品1940年-1990年”或许会引起读者的误解,其实这一标题所说的“散文”不是“杂文或随笔”意义上的散文,而是相对于诗歌而言的散文,其中包括小说和戏剧。 对美国剧作家的探讨   克里斯托弗·比格斯比在书中探讨了一系列美国剧作家,从田纳西·威廉斯到奥古斯特·威尔逊,阐明戏剧写作中的各种创新不是孤立的,而是预示着世界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反正统的文化正在兴起,它们为美国民众提供了审视当代生活的一种另类眼光。 对美国小说中所表现反叛现象的描述   莫里斯·迪克斯坦描述了1940年至1970年间美国小说中所表现的反叛现象,并以这种叛逆精神作为一条主线,将詹姆斯·鲍德温与约翰·厄普代克等风格迥异的作家联系在一起。 美国南方文学的地域特点   约翰·伯特着眼于美国南方文学的地域特点,描述了南方处于现代化和与过去难以剪断的联系之间的尴尬境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紧张冲突。温迪·斯坦纳对1970年以来的后现代派小说进行了反思,警示人们摒弃对后现代主义的盲目崇拜。 “反思后现代派”   《剑桥美国文学史》不仅具有广阔的视野,而且有着磅礴的气势,“反思后现代派”一章尤为突出。   温迪·斯坦纳以《解剖课》中的人物祖克曼收到的一封校报编辑的来信为切入点,揭示出“后现代”这一说法的自相矛盾之处。那些编辑想“请他谈谈他那种小说在以约翰·巴斯和托马斯·平钦为代表的后现代派时代的前途”。编辑们把写好的一系列问题寄给了他:“1.你为什么继续写作?2.你的作品要达到什么目的?3.你是否觉得自己是在为了维护一种日渐衰落的传统而参加一场后卫战斗?”   斯坦纳指出,菲力浦·罗斯“把这种态度安排在了《解剖课》里那伙妄自尊大的大学生编辑身上,但它在知识界是普遍存在的。使用后卫这个隐喻(及其关联词前卫)以及把‘后现代派时代’指派给约翰·巴斯和托马斯·平钦,这些做法都表明一种文学史正在酝酿之中,它本身就应挂上‘为了维护日渐衰落的传统而参加一场后卫战斗’的标签,因为这些学生编辑所说的还是现代派的语言,所表达的还是20世纪初的审美思想。”   在斯坦纳看来,后现代派这种好大喜功的毛病与现代派一脉相承,“在现代派介绍自己的权威性叙述中存在着一条艺术的‘捷径’,一种风格上有所创新的方针。按照这种方针,诗歌是占主导地位的体裁,海明威和福克纳是散文领域的实验巨匠。左翼作家、妇女、少数民族或传统主义者的小说值得关注是因为它们有助于汇集资料,但是大多不在技术发现的进程之内。这种观点为20世纪初期那些精湛的、创新性的作品制造出了‘全盛时期后现代派’这样一个标签,把艺术史等同于一种渐进的发展,只要是参与其中的作品就是伟大的作品。”所谓“全盛时期”的后现代派“其实是深陷在现代派中的思想倾向所坚持的一种虚构的说法”。斯坦纳虽未言明,实际上对后现代派这一说法做出了否定的判决。    《剑桥美国文学史》通过对“后现代”的神话进行反思,教导读者要善于鉴别,以免误入歧途。正是由于本书这种批判性,主编萨克文·伯科维奇在为第七卷撰写的中文版序中称之为至今“最具挑战性”的美国文学史。

卷数目录

  《剑桥美国文学史》共有八卷:   第一卷:1590年至1820年;   第二卷:散文作品——1820年至1865年;   第三卷:散文作品——1860年至1920年;   第四卷:19世纪诗歌——1790年至1920年;   第五卷:诗歌与批评——1910年至1950年;   第六卷:散文作品——1910年至1950年;   第七卷:散文作品——1940年至1990年;   第八卷:诗歌与批评—— 1940年至1995年   2005年1月,中文版《剑桥美国文学史》“第七卷:散文作品——1940年至1990年”由中央编译出版出版出版,孙宏主译。该卷中文版长达110余万字。

编辑推荐

《剑桥美国文学史(第6卷)》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文摘

第一部分 梦之城、抒情年代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章 小说——讽刺的反思

如亨利·詹姆斯和西奥多·德莱塞那样迥异的小说家们在结束了由于信仰矛盾而被撕扯得支离破碎的19世纪的同时,揭开了20世纪的序幕。一方面,他们接受亨利·詹姆斯所说的“奇特而不规律的生活节奏”,接受使小说继续发展的“不屈不挠的力量”,这使他们的作品往往偏重历史,偏重一个众人皆知的征服经历——征服大陆的过程,偏重一个新国家和新民族的形成,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一系列的书名一样,如詹姆斯的《美国人》(The American,1977)、威廉.狄恩·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的《现代婚姻》(AModem lnstonce,1882)、薇拉·凯瑟(Willa Cather)的《啊,拓荒者!》(Opionrs!,1913)、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的《美国人的形成》(The Making ofAmericans,1925)、德莱塞的《美国悲剧》(An American Trage一dy.l925)、约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的《美国》(u.5.A·,1938)和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的《土生子》(Native Son,1940)。另一方面,他们又偏重詹姆斯所说的“浪漫方式”以及“我们的思想和欲望的迂回委婉的遁词巧辩”——那些“我们永远无法直接领会的”东西。像福楼拜一样,詹姆斯也想整理松散而不严谨的小说传统。比福楼拜更甚的是,他把小说的不严谨与历史联系在了一起。詹姆斯认定人类的思想和欲望有其“美丽的”一面,并按照顺序用间接的方式(迂回和遁词)加以解释,再现了19世纪的抒情传统。在这个传统中,自我检验成为自我超越的障碍,而对孤独的读者和孤独的诗人来说,通往内心的旅程成为时代之旅或超越时代之旅的秘密准备工作。对内心的探求提供了方式方法,但是,自我超越是抒情作品的目标。

作者简介

译者:张宏杰 赵聪敏 编者:(美国)萨克文·伯科维奇 (Bercovitch.S.) 合著者:蔡坚

序言

能够把这部美国文学史介绍给中国读者,是本人莫大的荣幸——这种荣幸标志着两种文化富于戏剧性的会合。美国文学传说也许是世界上最年轻的,而中国文学传说则是非常古老的。但是美国文学在一个方面却比较年长:它是现代世界所诞生的第一个国家的产物。当然,在欧洲定居者到达以前,美国印第安人(或称土著美国人)已经在今天叫做美国的这片领土上居住了数千年之久,但是他们拥有的是口头文学而不是书面文学。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美国文学传统基本是使用英语的作家们的产物。它始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最初是由英国殖民者撰写的,它是这些新兴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先驱们创作的记叙文、布道文、日记和诗歌。19世纪,它随着工业资本主义在大西洋两岸的胜利而繁荣兴旺;在我们这个时代,它作为自由主义、自由经营和市场开放的西方主要国家的文学依然经久不衰。

美国文学发展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比历史悠久、方面众多、异彩纷呈的中国文学统一得多的作品主体;在对现代性的种种状况进行表述方面,它也是世界上年代最长久、内容最复杂的民族文学。它是一种富于个人主义和冒险精神的文学,一种扩张和探索的文学,一种蕴涵种族冲突和帝国征服的文学,一种折射大规模移民和种族关系紧张的文学,一种反映资产阶级家庭生活和个人自由与社会限制不断斗争的文学。这些文学作品从探讨自然和“自然人”方面的问题转向探讨异化、歧视、城市化和地区及种族暴力方面的问题。它们受到一种民主美学的启迪(与人们所理解的那种欧洲“旧世界”的精英统治论针锋相对)——这是一种“普通人”和“寻常事”的美学;不同凡响的是它们对建立在奴隶制、土地的剥夺和资本主义的贪婪等基础上的文化犯下的种种暴行进行了持续的批评(这种批评往往成为激烈的谴责)。最后,这是一种始终由于有关身份的双重焦点而著称的文学:一方面它把这个国家奉为未来的土地,“明天之国”,试图制造一种关于“美国”的救世神话;另一方面它又进行自我折磨,对于身为“美国人”意味着什么怀着一种极其痛苦的焦虑。对于中国作家来说,中国的概念是一个关于悠久历史的问题——关于绵延数千年之久的各种神话、传说和事件的问题。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